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4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這是我的家?心智障礙者團體家庭之生活樣貌(2011) 許秋凰本研究旨在探討心智障礙者居住於團體家庭的生活經驗。研究者邀請了三位居住於團體家庭達一年以上的心智障礙者及其重要他人與團體家庭的工作人員來參與研究。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法,透過參與觀察、訪談及蒐集相關資料,進行資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結果先呈現三位主要研究參與者入住團體家庭前後的生命故事,再指出從三個故事中發現的共同點:原生家庭的困境、在團體家庭的改變。最後探討造成研究參與者這些改變的團體家庭具備了哪些健康家庭的特質。 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參與者皆帶著家庭的困境來到團體家庭,包括心智障礙者本身及其父母雙重老化、家長自認缺乏對待心智障礙子女的適切態度及方法。三位研究參與者在入住團體家庭後,生命皆有了明顯的轉彎,朝著正向的角度發展,其改變包括:(1)適應行為的增加,如培養良好生活習慣、提升人際互動能力、增進金錢管理能力、開發未知潛能、個性轉為正向、自我控制能力提升。(2)非適應行為的改善,如攻擊破壞行為消失、對工作人員的佔有欲減少、改善固執行為及不良習慣,例如暴飲暴食、偷竊、衝動購物、花錢無度等。(3)社區參與的增加,如使用社區資源、參與社區活動。三位研究參與者的改變,來自於工作人員努力以經營一個家的方式來經營團體家庭。團體家庭具備了健康家庭的許多特質,令三位研究者對團體家庭產生認同感及歸屬感,因而發生許多正向的改變。 根據以上研究發現,本研究針對團體家庭及其他夜間住宿服務機構的實務工作者、心智障礙者之家人、政府相關單位及對未來研究者,分別提出相關建議。Item 社會工作相關學系視覺障礙學生就業前工作技能之探究(2015) 溫伊梵; Wen, Yi-Fan本研究旨在探究社會工作學系視覺障礙學生就業前工作技能之準備目標,研究者採用的是質性研究法,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邀請十位研究參與者參與本研究。分別是三位社會工作學系視障大學生;一位盲用電腦老師與一位大學資源教室個管員;以及五位社工接受訪問,由研究參與者分別描述其所認知的社工工作技能、學習歷程、工作歷程,輔以研究者進行工作觀察記錄。經過研究者將資料進行編碼、分析與詮釋,研究結果先呈現研究者透過訪談整理之各項社工之實務工作內容,再分別呈現所描述的社工工作內容所需之各項工作技能。最後,分析與綜合討論影響視障者從事社工工作時,在工作技能上的落差原因為何。 研究結果顯示,各項社工工作相關技能,分別為:語文能力、數學能力、電腦資訊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定向行動能力。而視障者深受外在環境和個人身心特質等因素影響,本研究基於受訪者描述與研究者觀察,綜合討論並提出造成視障者在五大項工作技能的落差之影響層面。 另外,本研究受限於對象、方法和時間,僅能呈現出這十位研究參與者所描述之社工工作技能、個人學習經歷與生活經驗,未能代表所有社工相關科系視障大學生與專業社工在職人員之認知與體驗,是本研究限制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