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4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服務成果與應用~以新北市三重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中心為例(2020) 林欣怡; Lin, Hsin-Yi本研究目的有三:(一)分析新北市三重區職業重建服務中心職業輔導評量服務成果。(二)探討該中心職業輔導評量之應用情形。(三)探討相關人員對職業輔導評量執行與應用的看法。研究者基於建構主義現象學觀點,採用內容分析研究法之文件分析,及調查研究法的問卷調查與訪談法。研究參與者為2018年三重區職重中心的職評服務使用者或其重要他人、轉介之職重個管員、後續服務之就業服務員,職業輔導評量之職評人員。 文件分析方面,分析2018年個案服務資料70份,另考量障礙類別、職評員等因素,選取21份職評報告書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職評服務成果方面,個案接受職評之目的以「生涯的規劃」、「了解身心障礙狀況」為多。職重個管員轉介職評之目的包括「有庇護性就業需求而轉介」、「透過評量結果向案主或家屬澄清就業能力或問題」、「澄清合適的就業安置方向」、「建議合適的工作類型與職場輔導策略」、「特定功能或職業能力的評估」、「多次就業失敗或是推介困難個案,澄清失敗或困難原因」等。 個案接受評量內容項目以「身心障礙者狀況與功能表現」、「工作技能」最多。接受職評之方式以晤談、標準化測驗、現場試作為主。很少使用情境評量,主要是受限於實際職場環境較難配合情境條件控制。職評總時數平均為38.03小時。評量方式時數以標準化測驗較多(平均6.61小時),其次為現場試作(平均5.42小時)。 服務使用者、職重個管員在職評結案時與問卷調查時,各題項滿意比例大多在九成以上;以滿分5分計算平均數,服務使用者之各題項滿意度平均為4.33~4.73分、職重個管員為4.77~4.84分。顯示多數受訪者滿意該中心的職評服務。 完成職評追蹤服務時,職評安置符合建議者佔78.6%;間隔一段時間後,服務使用者現況符合職評建議者68.4%。 服務使用者、職重個管員、就業服務員大多表示職評報告有所幫助,覺得輔導建議合宜適當且可以執行。有77.2%的服務使用者表示職重人員有依照職評建議來提供服務;職重個管員應用安置建議比例為82.6%、應用職評報告內容比例為95.7%;就業服務員應用職評報告內容比例為87.2%。 對於可促進就業與應用職評結果之意見包括: (一)個案本人或其重要他人觀點:(1)服務使用者有所想望、具工作動機。(2)服務使用者累積個人經驗、更認識自己。(3)評量結果符合期待,職評結果說明會議取得共識。(4)後續就業期程的個別情形不同,等候職缺時間有快有慢。 (二)職重個管員觀點:(1)職重個管員對於職評服務有深入認識。(2)原單位工作人員支持服務使用者轉銜職業重建服務。(3)職評結果提供職重個管員有關服務使用者的重要資訊。(4)職評結果說明會議上,服務使用者及相關人員對於後續就業方向取得共識並積極行動。 (三)就業服務員觀點:就業服務員與督導共同討論個案優勢能力、適性職場與注意事項,為重要促進原因之一。 (四)職評人員觀點:庇護性職場釋出職缺情形,會直接影響服務使用者就業等候期程,為重要原因之一。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包括: (一)職評個案服務方面:(1)提供具生涯觀點的職業輔導評量服務,支持服務使用者探索個人的職涯目標。(2)掌握服務使用者、案家執行策略可能問題,並依其執行能量提供具體且可執行之策略建議。 (二)促進職評應用方面:(1)增進職評人員對於社區就業市場狀況與職缺的認識。(2)以職業重建團隊合作模式,積極提供服務。 (三)實務運作與制度面:(1)評估資源持續更新與擴充。(2)持續提升職評人員之專業與行政技能。(3)加強職評服務案量管理與其他服務品質。Item 顏面燒傷者就業歷程與職業重建(2011) 簡宏生; Hong-Sheng Jian本研究旨在探討顏面燒傷患者傷後之就業歷程影響因素,以及使用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之經驗。研究者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四位顏面燒傷患者,並依據其是否有接受職業重建服務各選擇一位男性及一位女性,二組共四位。兩位男性研究參與者中一位有使用職業重建服務、一位則否;兩位女性亦同。本研究資料收集方式以深度訪談方式,針對研究參與者的受傷及其後續重建歷程進行訪談,同時也訪談專業服務提供者,以增加資料的豐富性,研究設計主要是以詮釋現象學理論為基礎,並輔以現場觀察、省思日誌、訪談重要他人及訪談後筆記等方式進行。研究者分析方法主要採Dey(1993)的質性資料分析方法,從所蒐集到的原始資料著手,由下到上的概念,搭配電腦軟體NVIVO第8版質性分析軟體的運用。對於研究的嚴謹度從可信任性(credibility)、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可靠性(dependability)及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來掌握資料的信效度(胡幼慧、姚美華,2008;潘淑滿,2008)。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四位研究參與者因損傷所導致的生、心理狀況對就業的影響,在生理方面主要有燒傷的程度、其他器官功能受損狀況(例如:手部功能、視力、排汗功能)、疤痕造成的癢與痛等;在社會心理方面則主要是因顏面毀損所產生的自我接納調適問題,尤其女性又較男性顯著。研究中也發現社會資源的挹注,對於顏面燒傷者傷後重建與調適有重要的正面影響。除了因生、心理狀況所造成的影響之外,個人、環境及其中的歷程發展因素也會與其損傷產生的影響因素交織,其中個人的信念、人格特質、家庭支持與經濟狀況對於其就業歷程的影響最顯著;而個人的教育程度與受傷前工作經驗則會影響其傷後所需要的職業重建服務支持程度。在環境面則主要是職場環境的接納度會直接影響顏面燒傷者的就業穩定度,其中雇主的態度影響工作機會的獲得,而同事的態度則會影響就業的適應跟穩定。在歷程發展因素中,疤痕的持續發展、自我決策的充能,都須要相關專業資源的適時支持;政策及工作機會對於顏面燒傷者的就業歷程及資源的獲得影響最顯著。而職業重建在顏面燒傷者就業歷程中扮演的角色功能,主要為下列幾個重要定位:是顏面燒傷者職涯接續的契機、提供就業前的調適與緩衝、全人化服務的表徵、長期的陪伴與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