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424
  • Item
    建構「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之研究
    (2019) 吳振邦; Wu, Jenn-Bang
    本研究旨在建構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瞭解我國大學社團之合適背景、輸入、過程及成果評鑑指標為何,同時瞭解專家為四類指標之配分以及各校社團評鑑業務承辦人對指標及配分之看法,並且瞭解承辦人認為合適之評量方式及各類型社團合適之評量指標。本研究首先歸納分析我國大學社團評鑑實施現況、國內外大學社團評鑑相關理論與實務,透過CIPP評鑑模式,經由專家意見修正後編製出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德懷術問卷。之後借重德懷術專家小組成員對評量指標及配分提供意見,經過二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後,與專家小組成員一致性的共識,完成「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包括4個評鑑類型及配分、共36項評鑑指標。分別為背景評鑑佔15%,包括4項評量指標;輸入評鑑佔25%,包括9項評鑑指標;過程評鑑佔35%,包括19項評量指標;成果評鑑佔25%,包括4項評鑑指標。 在問卷調查部分,本研究將完成之「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編製成「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調查問卷」,針對全國各公私立普通及技職大專校院社團評鑑業務承辦人,採用線上問卷填答方式,共發出135份問卷徵求信件,最後獲得有效問卷45份。調查各校承辦人對本研究所編製之「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在背景、輸入、過程、成果類型之各項指標內容,認為適用之社團類型及適合該項指標之評量方式。同時並調查各類型社團於4種評鑑類型之配分適切程度。最後針對學校類型暨辦理社團評鑑(包括校內社團評鑑及參與全國社團評選活動)狀況進行調查。 最後本研究針對社團大學生、社團輔導人員、政府教育部門、以及未來研究等四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自然引導員的自然靈性經驗及其影響
    (2019) 鄭伊玲; ZHENG, Yi-Ling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自然引導員過去的自然靈性經驗,以及這些自然靈性經驗帶來的影響為何。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以立意取向徵求三位自然靈性經驗豐富的自然體驗引導員參與研究,透過深度訪談、研究者直接參與課程、文本資料等三種研究資料蒐集法,瞭解研究參與者自然靈性經驗發生的主觀經驗與心理歷程,並進一步進行整合分析與討論,探究自然靈性經驗可能的呈現樣貌、引發原因、歷程與影響。 本研究結果分為以下面向呈現,包含「研究參與者的背景經驗與狀態概說」、「自然靈性經驗感受描述」、「自然靈性經驗的通道與面向」、「自然靈性經驗的影響」: 一、「研究參與者的背景經驗與狀態概說」分別述說三位研究參與者的背景並簡易說明其自然靈性經驗特色與目前生活狀態,並進行三位研究參與者的異同討論。 二、「自然靈性經驗感受描述」分三個面向:一為可能伴隨的恐懼與擔心;二為對自然靈性經驗的感受形容,包含陌生與疑惑感、超越平時感知、與更巨大的連結上、失去時間空間與自我主體感、非思考層面的呆然,以及美好、平靜、快樂、光亮、感動、眼淚等形容詞;三為自然靈性經驗的無法清楚述說與不可複製類推性。 三「自然靈性經驗的通道與面向」分四點呈現:一為「接通訊息的通道」,包含夢境、巧合與共時性、超覺感知與直覺、心流與高峰(高原)經驗、通道路徑的建立與選擇關閉;二為個人狀態(我);三為團體湧現(我與人);四為神聖空間(我與環境)。 四「自然靈性經驗的影響」分為五個面向呈現:一為「從自然回城市」;二為「自我關係的影響(個人安適)」;三為「對他人關係的影響(社群安適)」;四為「對自然關係的影響(環境安適)」;五為「對宇宙觀與信仰的影響(超越性安適)」。 最後提出本研究限制與給未來研究之建議,並以本研究為基礎給予自然引導員與從事戶外活動者提升課程靈性深度之建議。
  • Item
    臺灣司法通譯培訓課程之研究
    (2019) 張雅琳; Chang, Ya-Lin
    司法通譯的培訓、認證制度良窳是影響語言弱勢者進入訴訟程序時是否保障其受公平審判之重要前提。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資料分析與訪談等研究方法,以我國司法通譯制度現職通譯、特約通譯,以及非政府組織自行培訓之司法通譯為基礎,分析通譯制度發展之背景、專業能力認證,並選擇美國加州法庭通譯計畫進行制度比較,探討我國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對司法通譯的教育訓練或培訓課程是否足以培養通譯的傳譯專業能力,並輔以南洋台灣姊妹會、台灣司法通譯協會開辦司法通譯課程之培訓經驗,綜合探討臺灣司法通譯培訓課程。 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公部門對現職通譯、特約通譯為集中式2日或3日的法律專業知識學習,訓練時數過於集中,且缺少評量機制,訓練成效較受質疑;非政府組織所舉辦之司法通譯培訓課程則較具有多元性與實用性,除法律知識學習外,亦注重通譯實務模擬的演練,較能提升司法通譯傳譯能力;美國加州法庭通譯在語言專業能力設定、考試、認證與在職訓練等均有一套較完整的指標與規畫可依循,或可做為我國改進司法通譯制度規劃之參考。
  • Item
    體驗教育之哲學基礎
    (2019) 曹惟理; Tsao, Wei-Li
    體驗教育進入台灣,已經有超過二十年的時間。這段期間在實踐以及研究領域,都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但是綜觀目前的研究,幾乎很少探討到這門學問的哲學基礎。在理論與實踐當中,大多會將體驗教育的根源追溯到約翰.杜威或柯特.漢恩,但還沒有人從體驗教育的觀點出發,這這兩人的理論構建成一個體系。本研究藉由統整杜威與漢恩的文本,試圖在其中建構一套針對體驗教育,體系化的哲學基礎。 在杜威看來,教育是為了個人與社會的存續,因此教育本身應該具備「連續性」。理想的教育應該以經驗為本,杜威脈絡下的經驗不只有傳統的被動意義,也具有主動的意義。主動的經驗,意味著身體與心智都參與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學習的素材應該取自簡化後的社會環境,讓學習者能夠在學習環境下,學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並應用到真實社會。杜威的教育理想,和他理想中的民主政治高度相關。 在漢恩的理論當中,教育始於對習慣的改變,進而促成身體的健全。而他知名的戶外遠征、專案學習課程都是為了培養美德。美德和付諸實踐的動力來源於看見真實社會的需要。當每個人都能看見社會的需要,而且發現自己能夠滿足這些需要,就能建造出美好的社會。 研究發現,杜威和漢恩的理論,可以建構出四個共通的面向:(1)學習素材必須源自真實社會環境(2)身體和心智在教育當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3)教學者的角色(4)學習者之間的關係。這些面相正好可以回答為何要學習?學習些什麼?如何去學習,以及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去學習。
  • Item
    國中生內外控信念與休閒覺知自由關係之研究
    (2005) 羅美華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休閒覺知自由之現況、差異及相關情形。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抽取桃園縣十所國民中學1050名男女學生為研究樣本進行施測,使用楊志賢所做過的「內外控信念量表」與翻譯改編的「休閒覺知自由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Pearson積差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壹、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 一、目前國中學生普遍較傾向於內控信念。 二、國中男女學生的內外控信念沒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年級國中學生的內外控信念有顯著差異,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國中生,較三年級的國中生傾向於內控信念。 貳、國中學生休閒覺知自由 一、目前國中學生在「覺知休閒活動勝任與控制」方面的休閒覺知自由經驗得分較高,在「休閒投入深度」方面的休閒覺知自由經驗得分較低。 二、國中男女學生在「覺知休閒人際勝任與控制」、「覺知休閒活動勝任與控制」及整體「休閒覺知自由」方面的得分有顯著差異存在,顯示男生的得分較女生為高;而在「休閒需求」、「休閒投入深度」方面的得分,國中男女學生沒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年級國中學生在「覺知休閒人際勝任與控制」、「覺知休閒活動勝任與控制」、「休閒需求」及「整體休閒覺知自由」方面的得分有顯著差異,一年級的得分較三年級為高;在「休閒投入深度」方面的得分則沒有顯著差異。 參、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休閒覺知自由的關係 一、國中學生的內控信念與覺知休閒人際勝任與控制、覺知休閒活動勝任與控制、休閒需求及休閒覺知自由之間有正向的關係。 二、國中男女學生的內控信念與覺知休閒活動勝任與控制、休閒需求與休閒覺知自由之間有顯著正相關。 三、本研究發現一、二、三年級國中學生的內控信念與覺知休閒活動勝任與控制之間有顯著正相關。 肆、不同背景變項國中生在內外控信念與休閒覺知自由的差異分析 一、性別與年級在內外控信念上沒有交互作用。 二、性別與年級在休閒覺知自由及其各層面上沒有交互作用。 依據研究的結果,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壹、對休閒教育實施的建議 一、了解兩性特質,重視兩性平權教育。 二、加強休閒生活輔導、協助學生規劃休閒生活。 三、研訂了解國三學生外控信念的輔導方法。 四、將休閒教育融入各科教學。 五、積極培育休閒專業人才。 貳、對於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可擴大至全省不同縣市的學生,也可以針對不同的年齡層進行研究。 二、研究變項方面:增加研究變項,例如:學業成就、家庭社經地位、居住區域、族籍……等等。 三、研究工具方面:提昇研究工具並建立常模。 四、研究方法方面可以加上質的研究部分,透過深入訪談、實驗研究或個案研究的方式。
  • Item
    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為例
    (2005) 徐彩淑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之社團參與態度、感受到的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情形。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先由閱讀、歸納、整理相關文獻,以建立研究之理論架構,其次以台北縣九十三學年度公立國中七、八、九年級參與社團學生為研究對象,於九十三年十月寄發問卷1160份,回收後有效樣本為927份,有效率80%。所得資料則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等方法來進行統計分析。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台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的人際關係屬於中上程度,社團參與態度與感受到的社團凝聚力為偏高程度。 二、台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因性別、年級、參與社團類別、自願參加與否、參與社團時間、擔任職務、參與社團頻率、喜歡目前社團與否等背景變項的不同,在社團參與態度、感受到的社團凝聚力、人際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三、台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其「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人際關係」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 根據研究結果,針對社團如何增進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提出若干建議,供學校行政、社團指導老師、家長、學生、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音樂心世界-大學生音樂休閒體驗與自我統合歷程之研究
    (2005) 呂佳容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音樂休閒體驗與自我統合歷程」,包含了解大學生音樂休閒體驗歷程及其內涵,音樂休閒體驗的重要影響因素,大學生在音樂休閒體驗中對其自我統合的建構所產生的影響,最後提出有助於大學生自我統合發展的建議,以提供未來實施音樂休閒及相關休閒輔導之參考。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的問題,深度訪談六位大學生參與音樂休閒的相關經驗。研究結果如下: 一、 大學生音樂休閒體驗歷程經過啟蒙探索期、音樂訓練期、主動學習期、升學壓力期、多元接觸期、自信發揮期等時期。 二、音樂休閒體驗內涵包括音樂休閒覺知、音樂休閒技能、音樂休閒資源以及音樂心流經驗。在音樂休閒覺知方面:透過音樂休閒體驗研究參與者能夠體察其對自我心靈層面、生理層面的影響,音樂具有社交功能,提供知覺想像、移情作用、體現協和之美,使個人覺知自由,從中得到成就滿足。在音樂休閒技能方面:透過音樂訓練反應,能夠分析、安排、調整、設定目標、循序漸進的練習。在音樂休閒資源方面:知道如何運用、安排資源。此外,在音樂休閒體驗中挑戰與技能達到平衡,在表演中觀眾的立即回饋,使研究參與者出神入化、享受其中,產生心流經驗。 三、音樂休閒體驗重要影響因素包括啟蒙時期、個人因素、原生家庭、同儕力量、重要他人、宗教力量、校園因素等,休閒為生活面向的整合。音樂學習的關鍵時期在幼兒時期,此時期音樂基礎教育對日後音樂學習具有重要性,研究參與者被動參與或自發學習對音樂體驗歷程有所影響。個人因素包括音樂天份、樂理基礎、休閒時間的規劃安排、個人在音樂上遇到的瓶頸。原生家庭的支持與否是研究參與者持續參與的重要力量。音樂休閒體驗成為人際互動的重要媒介。重要他人的影響,尤以音樂指導老師為主。此外,透過音樂讚頌神,感受神的恩典,音樂在宗教上表現特別的感染力。音樂休閒是高社經背景的產物。校園因素包括學校社團相關規定、社團的吸引力以及校園文化的限制。 四、音樂休閒體驗對自我統合發展的影響包含個人認同、社會認同、角色認同及其在生命歷程中的意義。透過音樂表現出研究參與者的獨特性、優越性。由他人的正面評價、偶然表現、與眾不同、形成一種認同的標誌、從中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透過音樂休閒體驗形成領導者、學習者角色認同。經由音樂對自我有更多的認識、進而能夠自我評估音樂能力、產生自我印象,並透過音樂學習成長、自我肯定,在過程中反思學習,並期許自己在未來的表現,連結過去的我、現在的我和未來的我,使自我具有延續感和穩定感。研究參與者由音樂休閒體驗中了解到「我是誰」及在生命歷程中對成人世界的體認,在交互作用的影響下,豐富個體的生活,開拓人生的視野。 本研究亦根據上述結果,針對大學生自我統合發展、親職教育、音樂休閒教育、休閒輔導及音樂休閒資源提出若干建議。
  • Item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與文化行銷之研究――布農部落屋 的個案分析
    (2005) 陳世昌
    本研究以「布農部落屋」為例,探討台灣原住民經營文化產業與推動文化行銷的一些相關問題。透過歷史的文獻,了解布農族的經濟變遷,以及在台灣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中,原住民居住地被用來發展休閒文化觀光產業的情況,從中突顯部落從事休閒、旅遊、文化產業的優勢;再以台東縣延平鄉布農部落屋此一個案為例,應用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蒐集相關資料,依據行銷學的相關理論分析該個案經營上的問題,並且從中探尋目標市場何在?行銷規劃的盲點為何?管理、控制上的缺失何在?遊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的情形如何?以作為永續經營的參考、改進依據。最後進一步以社區總體營造、文化產業的理論為基礎,從文化、經濟、社會、政治等各種不同層面,檢驗布農部落屋和部落間的互動情形,據以說明雙方緊張關係產生的因素,及未來建立良好互動關係的努力方向。 綜合文獻分析、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的結果,本研究主要的發現分文化行銷內涵、遊客滿意度、社區關係三個部分敘述如下: 壹、 文化行銷內涵方面: 一、對布農部落屋的經營使命、短期目標的訂定,主管和員工間呈現異質性的認同。 二、對整體的行銷策略缺乏完整的規畫,如SWOT分析、目標市場的調查、產品組合的應用、產品生命週期考量、差別定價的推動、通路的經營、專業的推廣活動…等,均未著手規畫。 三、內部缺乏專業管理人才,工作常用cover的方式來因應,以致於工作效率不彰;另外重視家族式的個人領導風格,員工升遷無望,欠缺激勵方式;會計與出納合一,有違會計的內控原則;員工普遍在期待趕快制度化。 貳、 遊客滿意度方面: 一、住宿遊客以嘉義縣市以南的人為多,台北縣市的遊客在寒、暑假期間也佔有一定的比例。月平均收入在2萬到7萬的大專程度上班族及軍公教人員是這裡的常客,所以目標市場頗為明確。 二、遊客對此感到最滿意的部分,是所提供的文化體驗,滿意度最低的部分則是產品的價格。 三、遊客的重遊意願非常高,有高達91%的遊客願意重遊。 參、 社區關係方面: 一、文化面:文化有漸趨商品化之勢,所展現的文化有一部分未與部落內的文化密切接軌。 二、經濟面:未與部落產生連鎖的經濟效應,像是一個獨立於部落的經濟體。 三、社會面:社會互動上有待建立新的溝通關係。 四、政治面:政治色彩較為濃厚,因政黨的認同不一,偶有對立的情況。 根據本研究的發現,對於布農部落屋與部落內村民雙方面,有下列三個方面的建議: 壹、 文化行銷內涵方面: 一、以平權觀念凝聚員工的使命、目標認同。 二、以科學的方式從事整體行銷策略的規劃,例如,進一步的確認所面對的內外環境,實施差別定價,找尋目標市場,主動出擊,行銷組合的運用應更多元,並且充分授權。 三、引進專業人才,樹立具文化特色的專業管理方式;會計與出納應分開,發揮互相節制的功能;劇場表演宜再求專業化、精緻化;建立和員工間的夥伴關係;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開的人事制度。 貳、 遊客滿意度方面 一、鎖定嘉義縣市以南的地區及台北縣市,進行行銷。 二、此處的文化體驗滿意度最高,宜再深化文化產品的內涵,讓遊客再度重遊時,每次都有不同的文化感受,願意一遊再遊。對於遊客調查當中,最不滿意的餐廳,應立即著手改善,讓遊客感受到布農部落屋的進步。 三、遊客的重遊意願極高,所以應多角化的經營通路,增加和潛在客戶接觸的機會,極高的重遊意願,可說是布農部落屋不同於其他旅遊點的優勢,所以應好好的掌握此種優勢。 參、 社區關係方面: 一、文化面:儘速和部落內的文化連結,而且溝通彼此對文化的認知,進一步從傳統文化中,建構現代文化的內涵。 二、經濟面:宜和部落間建立共生的經濟關係,具體的經濟回饋,並且清楚的定位此一事業體的角色。 三、社會面:延續白牧師早期的精神,同理心的彼此對待,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部落的情操,建立互相感恩的心與誠摯的關懷情。 四、政治面:拋棄意識型態的思考,互相尊重,讓政治的歸政治,信仰歸信仰,實踐彼此相互尊重與開放心胸的民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