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探索台灣民眾政治效能感的源起:學校公民教育的解釋(2010) 李書怡; Shu-Yi Li在民眾的各項政治取向中,政治效能感(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可說是僅次於政黨認同,受到學者最多關注與研究的議題(Abramson, 1983: 183)。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台灣民眾政治效能感的源起,研究者將從民眾接受不同時期的學校公民教育,以及公民教育的內涵兩方面切入,觀察民眾政治效能感的差異,研究者將時期方面分為威權與民主時期的學校公民教育;內涵方面則是區別為高中以上(含高中)以及國中以下,以此組合成公民教育四種類型的民眾。 在研究中發現,以學校公民教育的內涵效果觀之,教育程度愈高的民眾,政治效能感愈高;至於在公民教育的時期方面,接受威權時期公民教育的民眾,政治效能感比接受民主時期公民教育的民眾高;若以時期與內涵的交乘效果而言,接受民主時期公民教育且具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民眾,政治效能感較高。 進一步透過概似比卡方檢定(LR χ2 test),研究者發現加入學校公民教育的因素之後,不論是內外在效能感的檢定,皆會使模型的解釋力提高,足見公民教育在檢視民眾政治效能感時扮演重要源起的角色。而另外研究者也發現,在模型中,性別、政治練達、政治信任、政黨認同及族群認同等皆是重要的影響變項。 然而,研究者僅以初探性的研究出發,希望透過本研究的發現,使得相關研究學者更能關注教育因素與民眾政治效能感之間的關係,使教育與政治二大人文學科能夠有所交集,並提供後續相關研究的學者一些參考。Item 國中學生自治市實施審議民主對政治效能感影響之行動研究(2011) 吳秉憲; Wu Ping-Hsien本研究旨在探討審議民主對政治效能感與公共參與意願之關係。藉由文獻探討審議民主與政治效能感內涵,並分析組成構念後將二理論作關係對應連結,以取得研究立論依據。 研究歷程藉由行動研究取徑為方法,以國中自治市學生為對象,研究目的共有期望能發展適用國中階段學生之審議民主實踐模式、探究學生自治的實踐歷程、分析審議民主對學生政治效能感影響、瞭解學生對研究歷程的觀點與評價與提供審議民主融入教育之參考五部分。 研究實施採願景工作坊作為審議民主實踐模式,實施時力求符合文獻探討所歸納之審議民主特色與盡力避免已知缺點,盡可能排除無關因素以確認研究實施後,審議民主與政治效能感的關係。審議題目以「一次自治市規劃的學生聯歡活動」為審議主題,經觀察、訪談法獲取研究資料後進行資料編碼分析。 願景工作坊討論結束之後,協助學生實踐活動,並於活動完畢之後進行第二次訪談,以獲取學生政治效能感心理變化資料。經分析後發現審議民主所強調的平等互惠、理由公開性與學生內在效能感有相當大的關連,而審議民主對決議的約束力與保持結果動態的特色,也能夠對學生外在效能感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