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707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校園音環境教育的介入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5-10-01) 張家儒; 董貞吟 
    本研究旨在評估「校園音環境教學模組」對學生音環境覺知、態度及行為之成效。立意選取桃園縣各一所郊區及市區學校六年級學童為實驗組或對照組,研究樣本共219 人,實驗組持續三週進行音環境教育課程,對照組則無教學介入,教學後並予後測評值教學成效,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教學前之音環境「整體覺知」、「整體態度」及「整體行為傾向」均偏低,又以「整體行為傾向」最為缺乏。 二、教學介入後顯著增進研究對象之「整體覺知」及其「分辨覺知」,而「察覺覺知」較不明顯。 三、教學介入後顯著增進研究對象之「整體態度」、「感受態度」與「關切態度」,但「重要性態度」較不明顯。 四、教學介入後顯著增進研究對象「整體行為傾向」、「探索環境行為傾向」、「執行保護行為傾向」及「解決問題行為傾向」,而「整體行為傾向」及「探索環境行為傾向」上,郊區實驗學校又較市區實驗學校及郊區對照學校表現佳。 五、整體課程學生多予正面評價,活動以偏向體驗及探索性質最讓學生印象深刻。 結果證實音環境教育對學生音環境覺知、態度及行動有正向效果,可供相關研究參考,未來更能透過整體營造校園音環境,增進音環境教育之效果。
  • Item
    國小學童環境觀與環境經驗之調查研究--臺灣地區城鄉之比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8-10-01) 董貞吟; 黃乾全; 何文雀; 伍連女; 張桂禎 
    本研究在探討臺灣地區城鄉國小學童之環境觀與環境經驗及其差異,以為環境教材設計之參考。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及南投縣國小二、四、六年級學童。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計有效問卷1740份。 結果顯示,學童對環境建構內涵的認知以自然環境居多,人造環境最少,且有城鄉顯著差異,鄉村學童選擇人造環境選項者多於城市學童,而都市學童選擇自然環境選項多於鄉村學童。另外,居住城市、年齡愈高或父母社經地位較高者,對現有環境較不滿、對未來環境較悲觀、亦較傾向生態中心主義。年齡及居住地是影響學童環境觀的重要因子。 學童原始經驗以聽、視、觸覺之體驗較多,嗅、味覺較少,但鄉村學童顯著較都市學童豐富。而多屬刻意性安排的戶外環境活動,則以都市或父母社經地位較高者顯著較多。因此,環境較育應及早實施並補強城鄉學童在環境觀與經驗上的差異。
  • Item
    環境因素和社會支持與都市地區國小學童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9-12-01) 黃淑貞; 盧俊吉; 洪文綺; 邱雅莉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環境因素和社會支持對都市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學童身體活動之相關情形。研究者在台北市五行政區各隨機抽取一所國小之五年級與六年級學校296位學童,收集學童下課、放學及假日身體活動的強度、頻率、時間和及社會支持因素,並由家長處收集住家附近的環境因素。資料分析採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和複迴歸。結果發現:女學童從事較多輕度活動,男學童從事較多重度活動,在中度活動上則沒有顯著性別差異。當住家附近之交通環境較不繁忙,街道安全度高,且犯罪情形低,又加上有家人和老師陪伴一起活動時,國小學童較會從事輕度身體活動;當活動場所容易接近時,學童較從事中度身體活動;當活動場所較容易接近,以及有老師一起活動時,國小學童從事較多重度身體活動。建議政府暗和學校在推廣身體活動的策略或規劃上,應考量環境及社會支持因素。
  • Item
    父母相關因素與國小學童安全生活之相關性研究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5-12-01) 洪文綺; 黃淑貞
    本研究探討 國小學童安全生活分布情形與個人及父母相關因的關係。以2001年就讀於臺灣地區國小學童為研究母群,分層隨機抽樣三至六年級共5,688名學童及其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4,826份,回收率達樣本數的85%。所收集資 料以頻率分布、平均值、標準差等描述性統計及Pearson積差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複迴歸(multiple regression)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約七成的國小學童能經常總是做到各項安全生活,其中以「用電安全」表現最好,「利用行人穿越道過馬路」則是學童在安全生活表現最差的項目。性別、年級以及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其學童的安全生活則有所袖共。學童的成績較差、低自尊及家庭社經地位較低者,其安全生活表現較差。父母支持與父母本身安全行為態顯著預測國小學童安全生活。建議強化家庭的功能並結合安全教育與家庭教育,以建構學童優質的安全生活環境。
  • Item
    國小學童口腔衛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7-06-01) 洪文綺; 黃淑貞
    齲齒是台灣學童最普遍的慢性疾病之一,口腔衛生問題值得關切。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學童口腔衛生行為的因素。以2002-2003年就讀於台灣各公私立國小之全體學童為母群體,依據各地區學校規模、班級數,採分層隨機抽樣,共抽出5,688名學童進行問卷調查,總計回收有效問卷4,826份,回收率為84.8%。研究結果發現:學童口腔衛生行為上表現較好的是每天起床及睡前刷牙,表現最差的是每天至少一次使用牙線清潔牙齒。女學童的口腔衛生表現較男學童為佳,年齡愈大的學童表現愈好。以複迴歸分析學童口腔衛生行為的影響因素,性別、年級、家長教育程度、學業成績、口腔衛生價值觀、父母口腔衛生行為,以及父母與同儕支持等變項能顯著預測學童的口腔衛生行為。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未來研究之建議,藉以改善學童口腔衛生問題,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行為。
  • Item
    家庭因素和學業表現對我國國小學童視力保健與運動行為之影響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4-06-01) 黃淑貞; 洪文綺; 陳曉玟
    近視與運動量不足是目前臺灣地區國小學童所面臨嚴重的健康問題。本研究的目的是為瞭解並探討學業表和家庭因素對於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視力保健與運動行為之影響。研究者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並使用開性問蒐集本土性的健康行為項目。問卷經由專家麥度以及信度考驗,及預試後定稿。民國91年9月至11月正式施測。研究者以分層叢集抽樣抽出臺灣地區5800名3至6年級學童作答,回收率達83.21%,為4826份。資料以迴歸(Multiple Regression)分析學童之學業表現和家庭因素和此兩種行為之相關情形。研究木發現,學童視力保健行為和運動行為呈現正相關。在視力保健行為方面具有預測力的因素是:學童自覺成績表現、學童對自己的學業期望、家長本身的視力保健行為與家長對於其子女視力保健行為的督促程度。而在運動行為方面具有預測力的因素是:學童自覺成績表現、學童對自己的學業期望、家長本身的運動行為與觮長對於其子女的運動行為的督促程度。本數據研究結果,應強學童的視力保健與運動行為,鼓勵學童在看完電視後應該休息,下課時間會到操場運動,此外,增加父母對於視力保健與運動的認識,除期望督促其子女的健康行為外,也應增強本身的健康行為。
  • Item
    臺灣地區國小學童健康行為現況及其與社會人口學變項之相關研究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3-06-01) 黃淑貞; 姜逸群; 賴香如; 洪文綺; 陳曉玟; 邱雅莉; 袁寶珠
    本研究的主旨在於瞭解目前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健康行為,包括:飲食、運動、口腔衛生、安全生活、視力保健、人際關係、心理健康、規律作息、姿勢正確及衛生習慣十項健康行為現況,並探討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學童健康行為的影響。研究對象為九十學年度就讀於臺灣各公私立國小之全體學童為母群體。以分層隨機抽樣,抽取國小三至六年級學童共5,688名進行問卷調查,總計回收之有效問卷為4,826份。研究結果發現:衛生習慣為整體表現較好的行為。個別行為上表現較好的是每天吃早餐、便後洗手,及每天洗澡。表現較差的是不吃太鹹的食物、不吃太油膩的食物、每天至少一次使用牙線清潔牙齒和每半年給牙醫師檢查牙齒一次。性別方面,女生的健康行為表現較男生為佳,僅運動行為一項較男生為差。年級方面,一般皆呈現出五、六年級學生健康行為表現較三、四年級學生為佳的情形,即年齡愈大健康行為的表現也愈好,但在姿勢正確一項中,則是低年級學童表現較高年級學童佳。觮庭背景因素則是非原住民兒童、女生、與父母同住、家長教育程度愈高、職業等級愈高者,其健康行為表現愈好。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數項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