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8
Browse
6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休閒遊憩行為(華都文化, 2011-04-01) 李素馨Item 面對氣候變遷之省思---低碳旅遊行為意向之研究(2010/08-2011/07) 李素馨因應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自然資源耗竭等現象,人類對於節能減碳的環保意識逐漸提高,旅遊業所致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佔全球總排放量的5%以上,然而相關研究少重視旅遊與氣候變遷之關係。由於遊客在交通運輸、住宿、餐飲及消費等旅遊行為可能造成個人二氧化碳之總排放量升高,因此必須說服人們改變其旅遊行為以善待我們的環境。環境行為研究中,學者們認為計畫行為理論能提供研究者預測遊客從事觀光旅遊活動時,對環境的可能影響行為,進而在其行為之前有所預防與宣導。本研究為二年期計畫,以計畫行為理論分別建構消費者 (需求面)與業者 (供給面)對低碳旅遊行為意向結構模式,並檢驗模式中各信念與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能否預測低碳旅遊行為意向,另分別探討不同基本屬性、個人碳足跡之遊客在結構模式中是否有顯著差異,及不同業別之旅遊從業者對結構模式內變項是否有顯著差異。本研究以結構方程式分析(SEM)檢驗低碳旅遊行為意向模式之潛在變項其影響情形,並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不同遊客與業者的基本屬性在模式內變項之差異分析。並整合二年期成果以提出低碳旅遊政策建議。本研究之研究成果可供未來低碳旅遊行為的政策實施與教育宣導層面做為參考,針對不同遊客在個人生活中的碳足跡與基本屬性情形,給予更多的協助與低碳旅遊選擇。Item 古蹟保存與都市更新經濟議題之研究(2009/02-2009/12) 李素馨; 侯錦雄古蹟保存及都市更新皆為都市計畫工作之一環。然而,古蹟保存活用與都市更新計畫如何能夠相互配合,並因而達到較高的經濟效益,是目前都市保存的一項重要課題。文化園區是一個具指標性的都市再生規劃途徑。以古蹟保存為特質的文化園區之重要潛力在其歷史積澱,因此也常稱為歷史文化園區;其規劃目標是以凸顯歷史過程積累的城市結構與特性、尊重都市紋理與空間秩序、保護古蹟與歷史建築物視覺景觀,以及相關無形文化資產,貢獻於所在城市之永續發展。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以歷史特質規劃並實施的文化園區為對象,選擇二至三處進行規劃與實施前後的比較分析。以各園區範圍內的都市空間結構,包含土地使用與產業組成為主,進行調查分析與評估。藉由分析歷史文化園區的規劃目標與實施構想,調查其空間組織與結構變化,探索相關都市空間的發展與轉化,分析目前歷史文化園區空間構成的狀態,並進一步探討歷史文化園區外在形式中所隱含的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意義;進而評估歷史文化園區再生之價值。Item 以景觀生態系統之觀點探討農地生境保育管理架構(2011/08-2012/07) 李素馨全球環境變遷問題已嚴重衝擊生態系統,以農地生態系為例,由於人口持續增加,人類對居住空間之需求,導致農地產生劇烈變遷,進而造成未來糧食問題更形嚴重。臺灣因地窄人稠、經濟快速發展,也面臨生態環境損壞的問題,尤其2000年臺灣農地政策開放之後,造成城鎮邊緣農地地景急劇變遷,已引發學者專家的高度關注,至今仍缺乏有效的理論與研究以研擬具體可行之對策。本研究以臺灣宜蘭縣三星鄉的農村為研究對象,近年由於臨近縣內主要城市,並因高速公路通行與台北都會區間之交通易達性提高,吸引許多建商或居民將農地變更為住宅,故本研究以生境理論以及生態系統服務為理論基礎,透過生境地圖之建構、生境價值指標的擬定與評估、生境價值之時序分析等研究,以建構理想農村空間配置。研究結果顯示,1998年、2001年、2006年與2010年間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逐年下降,1998-2010年間又以調節服務下降幅度最高,說明農村生態功能受到嚴重衝擊。故本文在維持原有土地利用情形為前提,以生境價值評估為工具,提出理想農村地景空間配置,結果說明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均有所提升,不過,這樣的理想配置仍需要住宅控制方能達成。這樣的結果說明發展適當的生境價值評估方法,的確有助於地景保育工作的推行,研究者甚至可設定預期的生境價值,透過地景規劃的方式來達成目標。Item 臺北市文化景觀(潛力點)瑠公圳調查研究計畫(2010/07-2010/12) 李素馨; 王維周; 林靜娟瑠公圳為臺北過去最重要的水利灌溉系統,是郭錫瑠父子於乾隆五年(西元1740年)起探勘興建,至今已有270年歷史。全長約20多公里,由新店溪上游的青潭口成功引水後,灌溉臺北盆地東半部千餘甲農田。昔日瑠公圳涵蓋面積廣闊,該圳主要路線約為從新店大坪林鑿穿拳山,後經景美地區後於公館處分成東西兩條。東邊於一條再分為兩條,一條入六張犁,另一條入興雅庄(今松山區的台北臺北機場、松山菸廠、信義區),另一支流則經今新生南路及新生北路後入劍潭。瑠公圳為前人篳路藍縷開墾所遺留下的水利建設,然歷經道路闢建及都市發展等變革,目前原圳道多已失去其原始風貌,大部分圳道已遭填平或是加蓋,而瑠公圳在台北市民的記憶中彷彿只剩下新生南北路的大明溝,卻不知新生大排並非瑠公圳的圳道,只是用來排放雨水、汙水的特一號大排,臺北市民不論在空間上或是記憶中都離瑠公圳越來越遠。 有鑒於韓國清溪川整治的成功經驗,臺北市也期待透過水圳的保存,帶動城市發展。瑠公圳的保存除能緬懷先人開墾的艱辛,更能再現臺北盆地百年來因開墾灌溉所創造的人文地景及臺北居民共同的集體回憶。文化局期透過本調查研究計畫建構其歷史文化資料庫,並進一步針對本水圳相關人文、自然資源進行整合性思考,推廣保存觀念並提出保存維護計畫,以保存本市珍貴文化資產、提昇城市特色風貌。Item 水體景觀視覺偏好生心理模式之研究---景觀圖像視覺注意力與隱喻之整合模式(2008/08-2009/07) 李素馨; 唐大崙「視覺」是人類與外界聯繫的重要知覺系統,當人類觀賞到自己喜好的景觀時, 會有不同的視覺觀看與注意行為,喚起對環境的不同認知與情感,並產生對環境的偏 好。水體景觀是環境偏好上最有力的景觀元素之一,水體景觀提供了美學上的愉悅感 及注意力復癒的效益。目前國內外缺乏探討景觀偏好之視覺生理與心理之整合性的研 究,且對於環境偏好的測量多使用傳統問卷的測量方式,其實無法有效挖掘出調查對 象內心深處真正的想法與感覺。因此,本研究針對水體景觀進行探討,結合圖像敘事 分析的「隱喻誘引法」與視覺注意力分析,並以精密的眼動追蹤儀紀錄所有影像瀏覽 的軌跡,以瞭解水體景觀對觀賞者之深層意涵與觀看之視覺注意力行為。研究第一年, 先建立水體景觀偏好的生心理整合基礎模式,由受測者選出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照片, 分析其影像瀏覽的軌跡與景觀圖像意涵的關係。第二年擴大受測研究樣本與水體景觀 照片,分別由自然與都市環境中選取靜止、流動、落下/噴起之水體形式,檢視六種水 體形式的偏好程度與注意力復癒程度。本研究企圖從總凝視次數、總凝視時間與視線 返回次數等指標,檢驗景觀偏好程度、注意力復癒與凝視關係的假設,建立另一種結 合視覺生心理分析的模式,及客觀測量景觀偏好程度的研究典範。Item 台江海岸環境與社會人文變遷---以空間資訊系統整合---並以生態服務系統評定台江濕地治理目標(2012/08-2013/07) 李素馨台江國家公園不僅擁有國際級濕地及珍稀候鳥黑面琵鷺等重要生態資源,更具備台灣移墾歷史的獨特文化資產,加上漁業、曬鹽等產業型態的人文氣息,故同時具備「歷史」、「自然」、「產業」三大資源特色。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必須建構完整的生態體系,以達成生物多樣性之保育功能與文化之展現及延續,並突顯區內之自然環境與人文價值。對於此大尺度的環境變遷問題,本整合型計劃將以福衛星系影像、航空相片與全國土地利用調查圖,分別在六個子計畫進行影像校正、土地變遷,海岸地形變化,候鳥棲息地、虱目魚養殖、與濕地變遷,以及景觀生態分析等研究,研究結果可以瞭解台江國家公園在多時序的影像上,是否呈現環境生態衝擊,而受到影響的主要區域與原因為何,進一步提出預測與管理改善對策,冀望研究成果可提供政府、相關單位規劃之參考。Item 公園綠地與健康效益之生態-社會模式(2014/08-2015/07) 李素馨近年綠地促進健康和社會福祉之議題普遍受到重視,雖然許多研究顯示親近公 園綠地有益健康福祉,包括在公園綠地上進行實質休閒運動的活動或是僅是視覺上 的觀賞,然而也有相當比例的研究顯示結果矛盾不一。所以建立綠地和健康關連之 間整體性的理論研究架構,逐一檢定都市綠地空間可能影響使用者健康的複雜因果 關係是重要的課題,包括潛在的調節變項如何透過調節機制、中介變項,影響身體 健康與心理健康效益。本研究以社會-生態模式探討最主要使用公園的老人和國小兒 童對綠地空間的使用與健康的關係,以健康城市台北市為例。第一年以空間分析先 探討綠地空間數量、分佈、特性是否產生市民健康效益差異?第二、三年分別以國小 學童和高齡者為例,探討不同社經背景、年齡、是否因為在公園綠地使用之限制與 公平性差異,而影響其使用公園的行為,進而影響其健康效益。本研究結合空間、 社會與世代分析,研究結果期能有助於公園綠地研究理論基礎,並連結政府永續健 康城市公共政策,提供都市綠地規劃設計與高齡化社會之休閒健康對策。Item 原住民主體性與部落發展-外來「凝視」與部落「整飾」-原鄉生活轉化、地方連結與社會空間因應機制之探究(2014/01-2014/12) 陳英任; 李素馨過去二十年間,原住民地區興起一股觀光發展之熱潮,原鄉生活與地方連結隨著國家政 策、觀光產業以及原住民傳統社會文化的交互激盪,形構出部落與外來共享之異質空間 (heterotopia)。臺灣北部烏來與復興鄉泰雅族長久以來受觀光消費活動之影響,造成部落前山 (觀光區)與後山 (生活區)之空間及人地關係異化現象。以原鄉前山作為觀光據點之發展,內 部如何因應前山與後山間地方關係的連結?其所凝聚部落再生與文化復振策略為何?在面對 現代國家與觀光消費下,不同區域 /部落如何以地方連結強化原住民社會空間之主體性? 本研究以南勢溪烏來與大嵙崁溪復興鄉泰雅為研究夥伴,檢視原鄉生活異質空間之形構 歷程,並從「時間地理學」視角切入,紀錄泰雅生活空間之移動路徑與拍攝指涉之文化景觀, 使用多元尺度量化分類後以照片引談進行質性調查。綜上,規劃三年期之研究計畫,首先從 觀光發展之前山地區探討外來消費與凝視之作用與影響,對應 Goffman「印象整飾」觀點分 析被凝視與部落印象整飾之異質空間呈現狀態;第二年延伸至後山信賢、福山部落及奎輝、 高義部落,結合照片引談法,分別對文化景觀之熟悉、歸屬、認同、依賴與根深柢固經驗來 探究地方連結與人地互動的關係。第三年進行跨區域 /部落比較泰雅生活之地方連結模式與 凝聚力量,提出從原鄉生活異質空間之量化分類,轉換深化成質性敘事的正向地方連結模式, 開展以原住民為主體之社會空間因應機制。Item 都市歷史街區保存與都市再生效益之研究—以大稻埕歷史特定區之迪化街為例(2010-03-13) 李素馨; 侯錦雄; 謝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