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新竹沿海地區的地理環境變遷與區域發展(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2008-12-01) 韋煙灶新竹沿海區域首尾不大,南北僅約28公里長,但卻再可分割成二到四個次區域。北端的新豐區位於湖口臺地尾迆,其居民的維生方式反映了臺地、靠海、地處偏僻等三種環境特徵的交互影響,土地贍養力受到侷限,地理形勢較孤立。新竹平原沿海地區可再分為三個區域:鳳岡區、南寮區、香山區,洲潟型海岸地形架構出基本的人文生態構造,其中以南寮區為最典型的洲潟型海岸區域。區內各次區域相同之處在於臨海,但在局部的自然環境差異,以及持續的人地辯證過程中,造就同中有異的區域發展特質。本區所展現的共同特色是:位居農業發展的風頭水尾之地,多元維生方式的區域經濟型態,傳統聚落的血緣性特徵顯著;在清代,業戶的控制力較強,加上泉州系移民裔高度優佔的情況下,母語均質性高、庶民文化近似,較相較於臺灣其它地區,本區歷來是械鬥鮮少,社群關係相對安定的區域。相異之處在於新豐區向海擴張的空間有限,港灣條件較差,紅土臺地區較貧瘠,灌溉受限,地理區位偏僻等;東鄰環繞祖籍廣東的半福佬客,使得其人文區域性格相對突出。新竹平原區的環境特質是:西臨潟湖、東接平原、沿海浮復地持續陸化、整個平原區族群均一。這樣的人文生態環境,一方面潛藏維持生活及生計的艱辛;另一方面卻提供經濟多元發展的潛力、居民生活空間持續向海擴張、土地贍養壓力可獲得抒解,建構出一個穩定發展的人文生態區。Item 祖籍的空間分布特性與歷史地理區域形塑之關聯性探討--以楊梅及新屋地區為例(國立宜蘭大學人文及管理學院, 2009-11-01) 張智欽; 韋煙灶; 林雅婷Item 桃竹苗地區臺灣閩南語口音分布的區域特性(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2008-09-01) 韋煙灶; 曹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