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8
Browse
1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中地理科全球教育的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8-05-01) 周士堯; 陳哲銘由於全球化的衝擊,全球教育培養學生成為適應未來的世界公民,以促進公平與永續的世界。全球教育是不同科目的共同目標,但因地理學具綜合性質,並包涵世界不同區域,有利全球教育的融入。例如在98地理課程綱要中,就指出「學生應積極表達對全球議題的人文關懷」的總目標。然而高中地理教學長期偏重知能,在教學法經常以講述法為主情形下,較難深化學生全球視野的價值學習。 為強化地理教學的全球教育目標,本研究參考美國全球地理教育中心(Online Center for Global Geography Education,簡稱CGGE)經驗,研發一套適用於高中地理科的全球教育模組。為營造全球化下衝突與合作並存的學習情境,在參考網路合作學習經驗後,選擇語言文化類似、相互依賴卻又敵對競爭的兩岸經貿,作為發展全球教育的跨區合作主題。此教學模組以兩岸網路合作學習及議題中心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透過地理觀點進行探究與討論,發展合作、批判、多元尊重與面對衝突等能力,呼應了全球教育的目的。研究過程採準實驗設計,使用XOOPS架站程式作為學習平臺,包含大陸及臺灣各一所高中102位學生,進行五個月的教學實驗。實驗結果顯示實施兩岸網路合作學習的學生在全球教育的知識、情意與技能的目標學習成效皆有明顯進步,近7成學習者同意本教學模組值得推廣到其他學校實施。但由於兩岸高中生網路學習條件有落差,建議採用「開放式」的學習課程來進行教學。Item 自導式野外實察教學模組之設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5-05-01) 藍淞地; 陳哲銘地理實察向來是地理教育最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但受限於班級人數眾多、授課時數不足和安全顧慮等因素,國內近三分之二的中學地理教師未曾實施實察教學。此外,即使舉辦地理實察活動,由教師帶隊解說的傳統大班教學,也往往因集合費時或學生脫隊等問題而成效不彰,甚至淪為郊遊活動。本研究根據建構式教學理念,設計「自導式野外實察」教學模組來改善上述問題,此教學模組的特色包括:1. 以網路多媒體設計「虛擬野外實察(virtual field trip, VFT)」作為行前導覽與任務解說工具,將資訊科技融入地理實察;2. 實察活動不需教師帶隊解說,由學生以任務導向和角色扮演的分組方式,利用週末自行前往實察區進行實察;3. 舉辦模擬公聽會加強實察活動後的討論與回饋,並藉此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訓練批判思考能力。為驗證自導視野外實察的可行性,本研究根據此教學模組設計「新竹漁港開發與海岸環境保育實察活動」,透過與新竹某高中1位地理教師的合作,對87名高二學生實施此實察教學,並藉由學生的回饋、參與高中教師的觀感和研究者本身的參與觀察評估其成效。研究結果發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自導式實察,不僅減低教師自行帶隊解說的負擔,而且能讓學生在具有彈性自主的實察過程中,主動發揮觀察、探究發現、訪談和操作設備等能力,並親身感受作為一位「地理學家」的樂趣。Item 高光譜資料中都市地表物質的辨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4-05-01) 陳哲銘; Hepner,George F.Item 24°N121°E究竟在那裡?Degree Confluence Project告訴你地點的真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會, 2004-10-01) 陳哲銘Item 「虛擬」野外實察--讓野外實察更「真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3-10-01) 陳哲銘Item 主成分分析與最小雜訊區段轉換對減少超光譜影像維數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0-11-01) 陳哲銘超光譜影像通常具有兩百個以上的連續波段,且各波段間存在高度相關,因此在影像分析前常需減少資料量以提昇運算效率,同時消除波段間的相關以減少分析誤差。本研究比較主成分分析與最小雜訊區段轉換這兩種轉換方法對減少超光譜影像資料維數的成效,結果證實最小雜訊區段轉換可正確根據影像品質的高低來排列主成分的次序,且有較高的訊號雜訊比,因此比主成分分析更適用於壓縮超光譜資料。Item 臺灣東北部福隆海灘類型和裂流分布之長期變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9-05-01) 林雪美; 黃翊翔; 沈淑敏巴西南部海灘研究顯示,海灘意外的成因中有90%是來自裂流帶來的危害。鑑於國內海灘意外事件頻傳,裂流既為海灘危險的重要因子,管理當局實有必要針對海灘安全的議題加以探討。過去有關海灘模式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分類,主要來自Wright、Short 等多位學者於澳洲海灘進行的研究,其探討海灘營力機制對水下沙洲和裂流變化的影響。福隆海灘有雙溪注入,受到波浪、潮汐等海灘營力的影響,其海灘類型和裂流分布勢必也會受到河口逕流的影響。本研究即以Wright 等人於1984 年發表的海灘模式理論為基礎,透過航照的判讀,來探討福隆海灘長期以來海灘類型和裂流分布的時空間變動,並討論造成其差異的原因。 就時間而論,福隆海灘冬季海灘類型以倒轉沙洲與裂流型(TBR)為主,夏季則以反射型(REF) 至低潮位階地型(LTT)為主。探討冬半年海灘類型較夏半年偏消散之因,為波浪營力的不同所致;河口附近受逕流切穿的影響,其河口海灘類型無法適用於Wright 的海灘模式理論。本研究依河口逕流的流向為指標,對雙溪河口沙洲水下沙洲形態加以分類。結果發現福隆海灘冬季河口海灘類型不僅較偏消散的情形,其河口變化遠大於夏季河口海灘形態的變化。就空間而論,相同拍攝時間內,海域南側海灘類型較北側偏消散;造成其差異的主要成因則是局部礁岩的影響,使得海床粒徑較大,海灘類型因而偏向反射型,裂流頻數也比較低。然而不論任何時間,海域東南端受到河口切穿和人工堤防建造的影響,皆有固定離岸方向水流的存在,對於海灘遊憩者而言,需避免到該地戲水。Item 雲林縣口湖地區土壤鹽化現象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8-05-01) 葉昕祐; 韋煙灶由於下水超抽使得研究區地下水之水理水頭下降,更導致當地的地層下陷,使得區內農地可能因地層下陷及海水入侵而遭受污染。在2005年7月及2006年1月兩次調查共採樣了研究區33個點位及198個土壤樣本,進行土壤化性分析,分析的項目包括:土壤飽和抽取液之pH、電導度值,以及□、□、□、□、□、□、H□、C□、N□等9組離子濃度,利用Piper水質結構圖、pH、電導度等指標,配合土壤圖、地下水水位、水文地質、氣候、微地形、歷史文獻等地理資訊進行空間分析。分析的結果顯示:區內土培樣本的鹽度均已屬於不適於耕作狀況;土壤鹽度空間分佈大致以內陸向海岸遞增;不同土層間的鹽度大呈現向下遞減的趨勢,且沿海地區土層污染源主要來自海水,內陸地區其污染源主要為農業污染。研究顯示:本區的土壤鹽度與古潟湖堆積環境、土壤水作用力、養殖漁業放流水、距海遠近等因素關係密切;其次,在洪氾期間農地土壤鹽度有下降的現象,土壤電導度值與海水的電導度值差距頗大,與一般人視海水倒灌是造成土壤鹽化的原因之認知有所差距。Item 臺南官田的菱角產業與水雉保育互動之探討(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2007-06-01) 洪立三; 韋煙灶; 吳仁邦; 鄧伯齡Item 清代淡水廳竹南一保街庄名的社會空間意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9-05-01) 林聖欽本文透過竹南一保街庄組織的分析,可以知道「中港街庄」、「頭份街庄」、「後庄」、「三灣庄」、「南隘庄」等聚落地名,並不是一個自然村的地名,而是一個街庄組織的代稱。在街庄組織的發展過程中,透過聯庄章程的訂立,可強化了居民的社會凝聚力,另一方面,也促使了聯庄性宗教活動的形成,如中港慈裕宮53 庄的區域性宗教組織,這些情況說明了每個街庄組織(聚落地名)有特定的社會空間意涵。因此,在進行聚落地理的分析時,必須明確每個地名所指涉的空間範圍,這樣才能釐清地名所指涉的社會空間意涵,對聚落發展的理解才不致發生錯誤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