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8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兩岸閩客交界地帶語言、地理、族群遷徙跨領域調查研究-兩岸閩客交界地帶族群分布所顯示的地理與語言意涵(II)(2011/08-2012/07) 韋煙灶; 許世融本研究採取田野調查、文獻分析與地圖分析並行方式,利用閩、客式地名詞所繪製的原鄉閩客歷史方言圖,將文獻及田野訪查到的南彰化11個鄉鎮之世居宗族祖籍放到此歷史方言區圖中,藉以推斷研究區各世居宗族的族群歸屬,並進而統計各族群及社群的人口比例及分布特色,並利用主題地圖來呈現研究區居宗族的族群與省籍歸屬所展現的空間自明性。研究區世居宗族的祖籍呈現大分散、小聚集的現象,以福建籍略多廣東籍,漳州府籍遠多於泉州府籍(約6:1),祖籍廣者屬潮州府籍約占80%,其中饒平籍獨佔約75%,某些鄉鎮如竹塘、田尾、永靖、埔心及員林,相對於臺灣其它地區,其潮州府饒平籍裔比例甚高,在研究區中,屬饒平客祖籍家族群僅比閩南族群略多些,由於某些研究者偏向將饒平籍移民均歸饒平客,可能造成某些研究推論的誤解。以閩、客族群結構而言:1.泉州閩裔循著濁水溪平原分流(如舊濁水溪與鹿港溪)的河運系統兩岸分布,使得北斗有高達80%的泉州府及永春州移民裔,在以漳州府及潮州府籍為高度優佔的研究區中顯得相當突出;2.北客移民分布於舊濁水溪及今濁水溪的河岸新生地上,其中以溪州的樣本數最多;3.福佬客比例最高者為員林及田尾兩地,漳州客與潮州客合計其比例超過60%;4.永靖,田尾及埔心的饒平客與饒平閩約各佔40%,其饒平籍裔比例均超過60%;5.社頭、田中、二水是漳州閩佔優勢區,其比例均超過80%,其次為漳州客,再其次為饒平客及潮州閩,泉州閩很少;6.埤頭為漳州閩與泉州閩的過渡區,北部為泉州閩,南部以漳州閩佔優勢,其次為饒平客及詔安客;7.溪州以漳州閩略多,但也有不少泉州閩,也可視為漳、泉閩的過渡區.南部的詔安客是大西螺地區向北延伸;8.竹塘是饒平客比例最高的地區,絕大部分為詹姓宗族所貢獻,其東北部的泉州閩是二林向東的延伸的結果。省籍意識、族群意識和語言隔閡衝突,使得八卦山腳下的諸鄉鎮在歷史進程中,分類械鬥頻仍。隨著時間的演進,彰化平原大環境相對弱勢的客裔世居宗族趨於福佬化,族群意識也隨之轉化。由於研究區大環境的漳州閩宗族數居優勢,雖然潮州閩與潮州客的比例不低,使得其口音雖偏漳州閩但表現出潮汕話及客家話的特點。此一人文地理特色的學術意義,不僅可用於臺灣語言研究的解釋上,更重要的是有助於釐清研究區歷史上的閩客族群與省籍互動的糾葛關係。然而,此研究取向必須建立在兩岸田野調查與地圖資訊的解析上。Item 臺灣饒平裔原鄉之歷史語言及地理意涵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14-12-01) 韋煙灶本研究嘗試透過地圖操作,以及整合歷史學、地理學及族譜等文獻的分析,梳理多數臺灣饒平裔家族之原鄉-元歌都(饒北地區)的歷史區域特色,並嘗試解析元歌都地域進入漢文化區的時程。具體操作上,利用族譜對比、整合元歌都相關姓氏所載入墾年代地史料及所使用方言等資訊,以釐清饒北地區宗族的歷史地理脈絡。利用閩、客式地名,作為劃分饒平閩、客歷史方言區界線的操作型定義,以釐清饒平裔宗族在清代渡臺之初的閩、客族群屬性的歸屬。比較饒平閩、客歷史方言界線與現今饒平方言界線發現,這兩條方言界線相去不遠,在研究實務上顯示,本研究所設計的歷史方言界線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此外,研究發現在饒北地區,某些宗族以「寧化石壁」作為祖居地的說詞,可能是虛構的宗族遷徙史;也就是說,以「寧化石壁」作為辨識客家的指標,必須針對個別宗族的情況逐一檢核,方可確定。Item 以閩、客式地名來重建臺灣閩、客族群原鄉之歷史方言界線(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3-12-01) 韋煙灶; 曹治中Item 彰化永靖及埔心地區閩客族群裔的空間分布特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13-11-01) 韋煙灶Item 詔安客家族群空間分佈的歷史地理詮釋(中國地理學會, 2013-06-01) 韋煙灶本研究嘗試透過地圖操作、歷史與地理文獻的整合分析,來呈現詔安客原鄉-詔安二都的區域特色,並嘗試解析詔安客家原鄉之地域漢人入墾的時程。具體操作是利用詔安客原鄉與渡臺宗族族譜等的對比,彙整《詔安縣地名志》所列姓氏、聚落地名及所使用方言等資訊,以釐清詔安客家區域形塑的歷史地理脈絡。首先,利用「地名志」中詳實的自然村聚落、宗族及使用語言等,建立清晰的詔安閩、客界線,以避免後續研究對族群認定的混淆;其次,以「地名志」中所列舉的各自然村聚落姓氏宗族資訊,作為探究詔安客區宗族社群的地理分布與同姓聚居的單姓聚落社會結構;再者,利用相關的地名資訊進行空間分析,以推導出許多有研究價值的地理資訊。最後回過頭來,檢視在臺灣,詔安客主要分布鄉鎮及其優勢姓氏。Item 桃園縣新屋地區粵東族群的空間分布特色及其與歷史地理區域劃分之關聯性(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系, 2010-12-01) 林雅婷; 韋煙灶新屋地區的族群結構以半福佬客與客家人爲主體,泉系閩南人佔少數。世居宗族原鄉祖籍地大多來自粵東地區,具有明顯的原鄉血緣性和地緣性色彩。根據原鄉祖籍地資料確認其族群屬性,還原研究區拓墾以來的族群空間結構,呈現明顯的分布態勢,半福佬客主要分布於社子溪以北、客家人分布於以南、泉系閩南人分布於西南沿海地帶,形成三個族群屬性分區。新屋地區在清代分屬兩個墾區庄,社子溪以北屬「大溪墘庄」,社子溪以南屬「萃豐庄」,大溪墘庄的開發以郭振岳與姜勝本墾號爲主力,社子溪以南萃豐庄的開墾則是以徐熙拱墾號爲中心。一區域族群分布的空間結構,乃是歷史開發過程中人群互動的結果,半福佬客優佔區與客家優佔區的界線「社子溪」,在清代乃是「大溪墘庄」與「萃豐庄」的庄界,根據本研究的推論,新屋地區的族群空間分布型態與清代墾區庄墾戶的族群屬性有密切的關聯。Item 新竹客家方言探討(新竹市政府文化局, 2013-03-01) 韋煙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