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棲地適合度模式與GPS遙測技術探討臺灣水鹿之空間使用及不同尺度下之棲地選擇方式(2013) 顏士清; Shih-Ching Yen欲擬訂有效的野生動物保育與經營管理策略,必須先了解動物的空間使用與棲地選擇。臺灣水鹿(Rusa unicolor swinhoii)由於遭受到棲息地的破壞以及狩獵的壓力,被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但目前對其族群狀況及生活史的了解仍十分缺乏,因此本研究首先以棲地適合度模式(habitat suitability modelling)探討其在臺灣的分布情形,並找出影響其分布的關鍵因子,接著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追蹤技術,探討水鹿在活動範圍尺度(home-range scale)、活動範圍內尺度(within-home-range scale)、時間尺度(temporal scale)的棲地選擇,並了解其空間使用方式。棲地適合度模式顯示水鹿偏好棲息在海拔高於1,500 m及遠離公路的地區,臺灣具有7,865 km2 適合水鹿生存的棲地,這些適合的棲地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但被三條山區省道切割為五個主要區塊,我們建議監測部分靠近公路的水鹿棲地,未來可嘗試協助其建立亞族群間的交流。此外,我們於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間藉由GPS項圈追蹤了12隻水鹿(6雄6雌),發現水鹿具有季節性移動行為,冷乾季(11月到4月)棲息在海拔較低的地區(平均2,483 ± 406 m),熱濕季(5月到10月)移動到海拔較高的地區(平均2,984 ± 222 m)。在活動範圍尺度,水鹿偏好使用較平坦的地形及較潮溼的坡向(338-67°),在冷乾季偏好使用闊葉林、針闊葉混淆林、開闊地、及鐵杉林,在熱濕季則偏好冷杉林、箭竹草原、及鐵杉林,整體而言,水鹿能夠廣泛適應各種植被類型。在活動範圍內尺度,水鹿在冷乾季偏好使用太陽照射時數較高的地點。水鹿的棲地選擇也發生在時間尺度上,其在日間距森林的距離明顯短於夜間,顯示森林為水鹿重要的掩蔽處所。在空間使用方面,以最小凸多邊形法(minimum convex polygon)評估水鹿活動範圍大小,發現雄鹿平均年活動範圍為1,078 ± 501 ha,雌鹿平均年活動範圍為1,001 ± 346 ha,活動範圍間的重疊度可高達80.2%,顯示水鹿並未建立排他的領域。雄鹿平均日位移268 ± 90 m,最大日位移6,435 m,雌鹿平均日位移317 ± 135 m,最大日位移4,422 m。活動範圍與日位移在性別間、季節間都沒有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我們建立了水鹿棲地選擇與空間使用的完整資訊,並推測未來水鹿族群擴張的主要限制是人為干擾的相關因子而非自然環境因子。Item 三種闊尾海蛇棲地選擇(2011) 劉于綾; Yu-ling Liu了解動物的偏好棲地和分布模式,不只要考慮環境和生態的外在因子,動物的內部生理條件也是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已知三種兩棲性的闊尾海蛇(Laticauda)都需要喝淡水,而其在陸地上水份散失的速率以闊帶青斑海蛇(L. semifasciata)最高,其次為黑唇青斑海蛇(L. laticaudata) ,黃唇青斑海蛇(L. colubrina)最低。本實驗欲探討三種海蛇在生理適應上的差異是否反映在棲地的選擇上。我於2009年7月至2010年9月在野外觀察海蛇實際利用的棲地和測量各種棲地因子。結果顯示,三種海蛇的陸棲程度為黃唇青斑海蛇最高,在陸地上被發現的比例最高,可攀爬的坡度最陡,也會爬行至最內陸的位置。而黑唇青斑海蛇陸棲程度介於兩者之間,闊帶青斑海蛇的海棲程度最高,海中發現的比例遠高於陸地,只能攀爬較為平緩的礁岸,通常離岸不超過兩公尺。而三種海蛇在棲地利用上都明顯偏好有淡水水源且地形為高位礁石的棲地,然而三種海蛇的棲地利用仍有些差異,黃唇青斑海蛇利用的棲的類型最為廣泛,闊帶青斑海蛇利用的棲地較為專一,且海蝕溝的溝口水深需較大,溝口底部礁石在退潮時不能露出水面,否則闊帶青斑海蛇便不會出現在此類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