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奈米金屬顆粒對廣鹽性青鱂魚離子細胞,毛細胞以及行為的毒性
    (2019) 傅至偉; Fu, Chih-Wei
    含有奈米顆粒產品的廣泛使用,隨之產生的毒性也越受到關注,目前研究指出奈米顆粒進到環境中可能對生物造成危害。然而奈米顆粒在海水環境中對魚類的行為與生理功能的影響仍未被研究的很透徹。在本實驗中利用淡水跟海水馴養的青鱂魚(Oryzias latipes)仔魚進行奈米銀與奈米銅顆粒的毒性實驗,將馴養7天剛孵出來的仔魚浸泡在含有奈米顆粒 (0.1, 1, 10 ppm) 的水中四小時,然後分析仔魚的活動力、刺激游泳反應、側線毛細胞數目、離子細胞數目以及皮膚排酸量。在淡水組的實驗中發現奈米銀顆粒處理後,仔魚活動力顯著下降,毛細胞數目、離子細胞數目和皮膚排酸量也顯著下降,最大游泳速度與最大游泳加速度並沒有受到影響。奈米銅顆粒溶液浸泡後發現仔魚的毛細胞數目、離子細胞數目和皮膚排酸量顯著下降,游泳距離、最大游泳速度以及最大游泳加速度則發現在低濃度上升,高濃度下降的趨勢。在海水組的實驗發現,奈米銀顆粒處理後只有發現仔魚活動力以及排酸量下降。奈米銅顆粒處理後只有活動力下降而其他實驗則無統計差異。結果顯示在海水環境中奈米顆粒毒性較在淡水環境低。此外硝酸銀與硫酸銅進行毒性試驗也出現類似的毒性反應。
  • Item
    磐石山區高地草原台灣水鹿之日間行為
    (2005) 郭正彥; Jeng-Yan Guo
    台灣水鹿為台灣野外現存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然而野生水鹿的行為時間分配如何仍未有所悉。2003年4月至2004年12月間於台灣中北部的磐石山區觀察高地草原上的台灣水鹿(Cervus unicolor swinhoei)的行為,以檢測性別成幼、季節、日間時段、氣溫、棲地類型、社群數量和社群組成等生態因子對於水鹿每日目擊率和各項行為時間分配之影響。研究期間總共目擊459群(次)的水鹿,平均每群有1.32隻次的水鹿,而以單獨1隻的出現比例最高,且雄鹿較幼鹿和雌鹿傾向於單獨出現。夏、秋兩季每日目擊率(0.91±0.49、1.06±0.58隻次/時)顯著高於春、冬兩季(0.49±0.32、0.35±0.27隻次/時)。不同日間時段的每日目擊率以清晨時段(~0800)最高,其他時段較低。以每10秒鐘為時間間隔的瞬時記錄法記錄於高地草原活動之水鹿的行為,共獲得472筆最短時間為5分鐘之行為資料,總記錄時間為188.7小時。水鹿日間行為模式以覓食行為之時間分配(61.73%)最高,休息行為次之,位移、反芻和社會行為皆僅佔10%以下,其他行為所佔之時間分配最低。高地草原水鹿攝食的食物種類以玉山箭竹為主,共佔全部攝食次數的98.38%。雌鹿之覓食率顯著高於幼鹿和雄鹿,且其覓食率四季變化甚微;雌鹿之尋食率顯著高於幼鹿和雄鹿,但三者之間的攝食率並無顯著差異。雄鹿覓食率之季節變化以秋季顯著高於其餘三季,然而秋季亦為雄鹿繁殖活動的高峰,與溫帶鹿種於繁殖高峰時覓食率較低的狀況不同。雄鹿和雌鹿尋食率之季節變化呈現春季往冬季遞減的趨勢,幼鹿覓食率則無季節變化。比較坐臥前後5分鐘的水鹿覓食率,以坐臥前顯著高於坐臥後(P<0.001),為坐臥後水鹿自我修飾的時間分配較坐臥前增加所致(P<0.05)。水鹿之尋食率和選擇指數呈現高度正相關,以兩項指標其中之一即足以說明整體水鹿之覓食選擇。不同性別成幼水鹿的覓食警覺性中,三項警覺性指標皆有顯著差異,但唯有掃視時間間隔符合雄鹿警覺性最低的預測。此外,整體水鹿的偵測比例在森林邊緣顯著低於高地草原,鹿群數量和群內成員組成對鹿隻警覺性的影響皆不符合預期,在掃視頻率的分析中,與幼鹿集群的母鹿警覺性反而顯著低於未與幼鹿集群之雌鹿。水鹿臥姿反芻的平均長度顯著高於站姿反芻,但不同雌雄和時段之間並無差異。社會行為的時間分配以雄鹿顯著高於其餘兩者,雄鹿的社會行為多為非接觸性的標示行為,其中以磨角行為的出現比例最高。水鹿的自我修飾可分為三類,其中以嘴舔飾最常見(91.04%),以腳抓飾次之(8.53%),以角抵飾則僅在雄鹿觀察過3次。雄鹿的自我修飾率顯著低於雌鹿和幼鹿,應與其出現頻率較高的泥浴行為有關。每日排糞率為8.16至13.92(回/天),以成體略高於幼體水鹿,其中走動和站立排糞的比例分別為45%和55%。氣溫和水鹿甩耳率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水鹿的避敵反應中最常見為豎尾行為(83.33%)和警戒叫(59.52%),前肢單腳踱地出現機率較低(26.19%),且常兩種以上同時出現。將所得六項行為分隔為活動(覓食、位移、社會和其他)和不活動(休息和反芻)進行晝間活動模式的分析,高地草原台灣水鹿的晝間平均相對活動量為72.75%,偏向於較活動狀態,且以10時和16時最高,6時、11時和17時最低,呈現顯著之多峰型活動模式。活動量之季節變化以冬季和夏季顯著低於其餘兩季,然而天氣陰晴對水鹿之活動量並無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