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臺灣梅雨季鋒面對流渦旋個案尺度交互作用之模擬與診斷研究
    (2022) 黃心怡; Huang, Shin-Yi
    本研究探討梅雨鋒面與其伴隨之中尺度過程,包含低層噴流、中尺度渦旋以及深對流等多重尺度交互作用下,各尺度在影響渦度貢獻上所扮演的角色。選擇兩個梅雨鋒面個案作為研究,個案一為2003年6月6至7日自華南和南海北部移入臺灣南部近海的四個中尺度對流系統(MCSs),MCSs強度持續增強且向東移,為中南部地區帶來豪(大)雨事件。個案二為2014年5月19至20日受梅雨滯留鋒面影響,於華南附近形成一中尺度對流系統沿鋒前分布排列與發展,並逐漸向東移動至臺灣。使用CReSS模式模擬兩個個案,結果顯示梅雨鋒面及其中尺度對流系統模式結果皆有不錯的掌握,無論地面梅雨鋒面的位置、風場以及中尺度對流系統與觀測空間尺度相符,雖在時間尺度上有30~60分鐘的落後,使24小時累積雨量分布有所差異,但其強度一致。在中尺度渦旋之區域做垂直渦度收支分析結果顯示,在中尺度渦旋最顯著時,個案一局地渦度趨勢項正貢獻為低層扭轉項、中低層渦度輻合及中高層垂直平流項,顯示低層強垂直風切與輻合是渦度增加的原因;個案二北部區域局地渦度趨勢項正貢獻為低層渦度輻散項、中低層扭轉項以及水平平流項,顯示低層輻合與中層強垂直風切是渦度增加的原因之一;南部區域則為整層的渦度輻散項、垂直平流項與水平平流項,顯示低層輻合與垂直上升運動是渦度增加的原因。利用帶通濾波法將兩個案的數值模擬結果做大尺度、中尺度與對流尺度的分離,結果顯示該方法能有效保留個案中各尺度的特徵。尺度分離後渦度收支各項分析顯示,個案一正渦度貢獻為渦度輻散項與扭轉項,各項皆以對流尺度最為重要,中尺度為輔。個案二北部區域正渦度貢獻為渦度輻散項與扭轉項,各項以中尺度加乘對流尺度為主。尤其在中尺度渦旋發展期,渦度輻合項與水平平流項中的對流尺度其值能與中尺度相當,可見深對流胞在空間分布上比例雖少,但提供的正渦度卻不可忽視;南部區域分析顯示,正渦度貢獻為渦度輻散項與渦度垂直平流項。渦度輻散項以對流尺度加乘大尺度;渦度垂直平流項為大尺度加乘中尺度,顯示大尺度環境已有相當程度的背景渦度值,深對流的潛熱釋加強低層輻合與垂直上升運動,可將渦度回饋至大尺度。
  • Item
    2006年6月9日豪雨個案之模擬分析
    (2008) 梁育儒
    2006年6月8日至6月11日梅雨鋒面滯留於台灣地區,在6月9日帶來大量的降水,造成中南部地區有嚴重的水災以及造成許多農作物的損失。為了解造成豪雨的原因以及鋒面滯留、北退的情況,我們使用WRF模式模擬此個案,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分初始時間為2006年6月8日0600 UTC(Run1),分析鋒面降水、滯留、北退的情形。第二部分初始時間為2006年6月9日1200 UTC(Run2),分析鋒面消散的過程。 從綜觀環境、水平風場、台灣東西兩側鋒面結構以及西南氣流的垂直剖面、加上風場和氣壓場隨時間的變化等獲得結論如下:造成強降水的原因有低層輻合高層輻散、西南氣流帶來暖濕的水氣,加上鋒前屬於對流不穩定區,當鋒面南移激發對流的產生,因而在9日上午於中部地區造成豪雨。而在鋒面北退期間,西北風分量減弱,即東南風分量增強而使得鋒面有短暫北退的情形。到了對流後期時,由於低層噴流(LLJ)東移,鋒面也移至南部地區,而使得降水多集中在南部,直到LLJ減弱,南來的水氣減少,供應鋒面輻合所需的水氣下降,因而對流帶逐漸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