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7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EFL Students' Writing Anxiety(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4-10-??) 程玉秀本研究旨在從英語外語學習者的角度來探索外語寫作焦慮的來源,持以提供有心營造低焦慮學習環境的寫作教師一些教學上的建議。研究採多重方式收集資料,主要資料則藉由以下方式收集: (1)以開放式問卷請學生描述自己寫作焦慮的經驗;(2) 讓學生針對撰寫期末報告過程所經歷的焦慮,自由選擇繳交寫作反思作業; (3)深度訪談學生對英語寫作的看法和成覺。次要資料則持由探討文獻獲得,給以補充主要資料的分析結果。本研究發現學生的寫作焦慮主要來源有四,涵蓋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習者對寫作的相關信念、學習者對自我的看法、以及人際壓力。根據研究發現,本文針對外語寫作教學提供了一些建議。Item 第二語言課堂焦慮的本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1999-04-??) 程玉秀Item 九十九年「普通高級中學英文科課程綱要」之規劃、實施與預期效果(英語學系, 2011-06-??) 程玉秀; 葉錫南; 蘇順發; Yuh-show Cheng, Hsi-Nan Yeh, Shun-fa Su教師個人的信念引導其在課堂內的教學,因此,教師對課程政策的態度和看法對於政策執行成敗具有決定性影響。本研究在九十九年「普通高級中學英文科課程綱要」實施之際,以問卷調查方式廣泛瞭解高中英文教師對新課程綱要的看法,期能藉此反映教學實務者的心聲,提供有關單位在推動及補強高中英文課綱時參考。同時,也希望本研究所蒐集到的綱要推動前教師觀點資料能彌補國內英語文課程推動前欠缺政策評估相關資料的缺憾,作為將來檢視、評鑑其成效的參照基礎。依據702 份有效問卷所得量性和質性資料分析結果,本文統整、摘述高中英文教師對新課綱的看法,並針對教師所表達的疑慮,從「政策實施與行政支持」、「教材」、「課程規劃與教學實施」、及「教師專業成長」等層面提出推動新課綱相關建言。Item A Learner Training Program for Beginning ESL/EFL Writing Classes(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1998-10-??) 程玉秀Item 國中英語教師課程意識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4-04-??) 黃純敏; 程玉秀; 林秀珍本研究昌在探討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圈中英語教師的課程意識,以及其課程意識是否因個人與任教學校背景的不同而有差異存在。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的圈中英語教師,主要採問卷調查法進行,並以教師訪談與相關文獻資料作為討論的輔助說明。歷經問卷編製、抽樣、施測以及問卷回收與處理後,共得有效樣本328 人。研究結果發現: (一)九年一貫英語課程的核心理念廣為大台北地區的國中英語教師所接受: (二)國中英語教師對九年一貫英語課程,在課程理想與教學實踐層面的意識上存有落差: (三)圈中英語教師的學歷別、任教學校的城鄉別、以及是否曾為九年一貫試辦學校,對英語教師在部分教材、自我、學生、以及環境層面的覺知上具有顯著差異。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四項參考建議:加強英語課程政策與措施的落實;回應國中英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上的需求:彌補英語教學的城鄉差異;以及鼓勵英語教師透過課程行動研究方案,發揮教學實踐的力量。Item EFL Learner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xiety(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5-01-??) 程玉秀許多學者認、為聽力理解在第二語言習得歷程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Dunkel, 1986; Krashen, 1985; Long, 1985; Rost, 1990) ,卻也極可能引起焦慮(Krashen in Young, 1992; Campbell, 1999; Vogely, 1998),然而目前針對聽力理解焦慮所做的研究並不多見。鑑於焦慮對聽力理解可能帶來不利影響,本研究以23 位英語外語學習者為資料收集對象,歷時一學期,以探討聽力理解焦慮的來源和變化。此外,本研究也探討聽力理解焦慮、學習者自覺的聽力程度、和聽力課堂表現間的相關性。研究者首先針對學生每節課後所填寫的開放性問卷進行質性分析,結果顯示聽力理解焦慮的來源大抵可分成四大類,各與輸入語言、訊息處理、教學、和個人因素有關。而單變量重複量數分析結果顯示學習者一學期內的聽力理解焦慮程度相當穩定,期初、期中、期末所報導的焦慮、程度間並無顯著差異。相關分析結果則發現焦慮和聽力課學期成績及學生自覺的聽力程度呈負相關;但自覺的聽力程度和焦慮程度間的相關性高於學期成績和焦慮間的相關性。研究結果對理論和教學的社示則在文未有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