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大學英文課程設計(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1990-10-??) 郭志華; 洪錦蓮; 張台生; 張玉蓮
  • Item
    大學英文課程設計(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1990-07-??) 郭志華; 洪錦蓮; 張台生; 張玉蓮
  • Item
    A Preliminary Study of English Conversation Instruction at Universities in Taiwan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2-10-??) 常紹如
    此研究報當針國內各英語或外語學系所開設之會話課程一全面調查,範圍包括教師之授課心得、該科之教學目標、授課內容、上課方式、及評量方法,並就前述各層 面之研究發現,做分析評估。研究發指出多數參與研究者對該科之教學具相當程度之意願及信心,課程內容及授課方式多採用間接而非直接式會話教學法,教學中仍 多強調文法和發音之正確性及字彙之習得,而較輕忽與會譯有關之言談和策略能力之培養及運用。本籍和外籍老師在該科之授課心得和方式上亦呈現某些差異。報告 中並就可能如何改進我國大學階段之英語會話教學及來英語會話教學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An Empirical Study of a Direct approach to English Conversation Instruction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4-01-??) 常紹如
    此研究報告旨在探討「直接式英語會話教學法」(即以學習者之研究及參與英語會話為本質之教學)對學習者英語會話能力之影響。研究過程中對三十五名於參與者 修習該課之前後,分吸就其在認知、行為、及情緒等三方面之英語會話表現實施多項測試。測試發現直接式英語會話教學確可有效增加學習者對英語會話過程、言談 及技巧之認知了宗;此教學法亦可改進行加強學習者在參與二人對譯時之實際行為表現,如在「鎮靜度」「他人中心」、「自我表達」及「互動過程經營處理」等技 巧之運用處理上,皆有顯著進步;而就增進學習者之自信心、減低或排除其心理障礙、以及營造有利參與英語會譯之正面心態等相關心理建設,直接式英語會話教學 法經證實亦對學習者有相當助益。故此,相較顧現有文獻中對直接式英語會話教學法之價值多只停留於印象式推測或純理論主張之階段,本研究以實證方式,肯定了 此教學法對提昇學習者英語會話能力之具體效益。報告中並就未來會話教學研究之可能方向,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大學英語系結業生之實習與輔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1997-04-??) 張強仁
  • Item
    論我國大學之科技英文教學途徑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1986-04-??) 劉賢軒
  • Item
    淺論莎士比亞戲劇在大學英語或外語系之教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1991-10-??) 滕以魯
  • Item
    論我國大學之科技英文教學途徑(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1986-07-??) 劉賢軒
  • Item
    反思「溝通教學法」在大學英文教育中的角色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1-01-??) 辛保羅
  • Item
    再談大學英文課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1995-01-??) 忻愛莉
    Kumaravadivelu (1994) introduces the term 'postmethod condition' in which TESOL teachers are expected to devise their own classroom techniques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some theoretical principles, the 'macrostrategies', in-stead of just following the procedures of some pre-set method. My article attempts to find justification for this new proposal drawing from the resources of present TESOL practices and theories. Also, the implication of the postmethod condition for th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movement in Taiwan is discu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