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4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Allegory of Sight: Multiplicity and Complexity in Majewski’s The Mill and The Cross
    (2019) 王樂雅; Wang, Lo-Ya
    由波蘭導演利亞˙馬耶斯基(Lech Majewski)所指導的電影 The Mill and The Cross《驚艷布魯哲爾》(2011)改編自藝術評論家(Michael Francis Gibson)所撰寫關於北方文藝復興藝術家布魯哲爾畫作 The Way to Calvary《前往骷髏地的行列》(1564)的研究。導演利亞˙馬耶斯基致力於使用不同媒材創造出新的視覺語彙,尤其是繪畫與電影。像是導演早期的電影 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 (2004), 《驚艷布魯哲爾》同樣致力於融合繪畫與電影的語言,並嘗試發展圖像中敘事元素,重新賦予繪畫新的生命。有鑒於此,此篇論文將關注解讀導演的視覺敘事手法,分析影像強調表現繪畫《前往骷髏地的行列》多焦點的結構以及藉由人物肢體動作、表情及眼神展開敘述的方式。首先,本論文試圖以分析藝術史脈絡中觀看者主題的角度去理解此電影,因劇中角色對於如何展開新敘事或交織多層次與豐富的故事內涵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許多學者先前亦曾注意到人物的安排在電影敘事發展中的重要性,但並沒有進一步將其置於觀看者的傳統脈絡中討論,再者,也沒有分析電影中人物與場景、鏡頭運動對於觀賞者的引導作用。在接下來章節中,筆者嘗試將電影的主題與觀看者的傳統結合,探討作品中不同型態的觀看者、影像中多重景框所營造的對話與觀者的互動。最後筆者也將嘗試理解導演如何選擇不同圖像中的視覺語言以及象徵來建構一個不論是架構還是意義,都不斷在變動的系統,遊離在所謂的大數據與傳統線性敘事中狀態中。另外,藉由疏理電影中圖像與母題的選擇與詮釋,將進而追溯回圖像淵源以及其背後的意涵。
  • Item
    南島‧繁花‧勝景-鄉原古統《麗島名華鑑》與《台北名所圖繪十二景》研究
    (2012) 蕭怡姍; Yi-Shan Hsiao
    從台灣東洋畫的發展源流探討,日本長野縣出生的畫家鄉原古統(1887-1965),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自1917年來台,到1936年返回日本,長達二十年的在台生涯,鄉原古統不但從事美術教育工作,促成台灣美術展覽會的開辦,連續擔任九屆台展東洋畫部審查員,並且在教學之餘積極參與各種畫會、展覽會活動,更於藝術的創作路途上不遺餘力。 本論文試圖以宏觀的角度,梳理豐富且龐雜的資料,研究現藏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鄉原古統的《麗島名華鑑》與《台北名所圖繪十二景》。此兩件作品,不同其以往於台灣美術展覽會展出的大型作品,以特殊形制結合浮世繪的元素,圖繪台灣特有植物和台北風景。 本論文首先關照鄉原古統的生命歷程,釐清他在台灣美術史上的定位。其次,藉由實作調查、文獻探討、風格與圖像學、鑑識科學與統計分析等方式,發現鄉原古統於台北第三高女的學生,以及栴檀社成員在當時臺展的植物花卉作品入選中引領風潮。梅村米三郎、小林松僲、高橋月海、石川欽一郎、國島水馬和鄉原古統的名所繪分別展現日治時期不同階段的臺灣風光,也反映畫家的心境。從這些綰結於鄉原古統的議題,重新對於日治時期植物花卉作品與名所繪產生新的詮釋觀點,探討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發展,也重新理解鄉原古統的《麗島名華鑑》與《台北名所圖繪十二景》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與藝術的意涵。
  • Item
    王原祁《西湖十景圖》研究 —清宮正統派地景畫的產生及政治意涵
    (2015) 張筠; Chang Yun
    《西湖十景圖》目前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由康熙朝著名的詞臣畫家王原祁所繪。如果與地圖對照,《西湖十景圖》標註的地名,似乎反映西湖十景的真實位置。展開畫卷,景點先是西湖東北側的「錢塘門」,畫家像是沿著西湖岸繪製各岸景觀,以逆時鐘的方向環繞,如同環湖行走,觀者逐一遊覽各個景點,最後回到出發地,沿途美景即形塑了這幅長卷山水。《西湖十景圖》在王原祁的作品中顯得特殊,因為它不僅是畫家現存的山水長卷裡,少數具有實景元素的創作,也是臣字款作品中,罕見的長卷形式。王原祁選用透過傳統名家的風格去詮釋地景,更為了符合皇室喜好而重組構圖及設色。 本篇研究分成三個面向,闡述《西湖十景圖》具有的政治意涵。首先筆者分析《西湖十景圖》畫卷的圖像來源。王原祁不只挪用董其昌以來的仿古山水描繪地景之外,同時借鏡歷代西湖圖像及中國輿圖的傳統。即便董其昌山水畫並不重視實景,但王原祁仍試圖採取其他圖繪傳統,促使畫作貼近「真實」的西湖地理,觀者可辨識景點的所在位置。其次討論製作《西湖十景圖》的歷史脈絡,康熙皇帝在南巡過程中,對西湖的觀感從負面轉變為正向積極的,此際《西湖十景圖》反映康熙朝新的景觀建設和文化意象。王原祁地景作品有別於清初流行的明遺民地景畫,日後這類正統派地景畫受到皇帝重視,在清宮佔有一席之地。促使王原祁在《西湖十景圖》之後,仍為皇帝創作多幅巡幸地景及行宮繪畫。文章最後以《西湖十景圖》為主軸,探討王原祁正統派地景畫的影響力。《西湖十景圖》是清宮制景文化的開端,繪畫不只是日後清宮修築西湖景觀建設的基本藍圖,又乾隆南巡時曾為畫中的重要景點立碑,並圖繪紀念。另一方面,《西湖十景圖》構圖影響清宮的長卷地景創作,仿古概念也延伸到乾隆朝的正統派地景畫。此外王原祁正統派地景畫的收藏狀況,也說明乾隆如何透過正統派風格和共通主題,傳達兩代祖孫情誼,象徵對康熙宮廷大業的繼承。 透過《西湖十景圖》的研究,本文希望重申王原祁的重要性。奠定於康熙的品味及思想,王原祁為清宮帶來新型態的地景畫。《西湖十景圖》傳達出清帝對江南政策的文化態度轉變,其正統派地景畫作品之影響更延至乾隆朝。
  • Item
    徐揚《墨法集要圖說》之研究
    (2018) 賴嘉偉; Lai, Chia-Wei
    本論文聚焦於徐揚在乾隆四十一年(西元1776年)所作的《墨法集要圖說》,此卷長卷是依據乾隆皇帝改訂明代沈繼孫《墨法集要》後的版本所繪製。文中首先分析徐揚《墨法集要圖說》中繪製的二十一張圖示,並將徐揚《墨法集要圖說》放入清宮相類的製作中討論。徐揚《墨法集要圖說》中所描繪的內容及圖像與清宮所製作的《耕織圖》及《陶冶圖》頗為相似,但又略有所別。徐揚《墨法集要圖說》以長卷的形式呈現,且在圖示中附有細部的工具圖像,這是過去清宮在同類型的製作中從未出現過的情況。 第二個部分回到乾隆朝編纂《墨法集要》時的撰書脈絡,檢索乾隆皇帝如何修訂這本前代的書籍,使之成為當朝的墨書。更透過《四庫全書》的編纂架構,以及其中收錄其他墨書的狀況,進一步說明乾隆朝如何定義《墨法集要》作為一本具實用性質的書籍,最後將追索乾隆朝所製作的眾多版本中何為徐揚《墨法集要圖說》的前身。 第三個部分由圖示乃至於實物分析徐揚《墨法集要圖說》與各本所繪製墨模的實際面貌。透過研究發現,乾隆朝改訂的《墨法集要》所繪製的墨模,確實與前代的墨模形制有所不同,而這個差異也是乾隆朝在製墨技術上的一項革新。最後回到徐揚《墨法集要圖說》中的墨模圖,圖示中將墨模的紋樣特地指向《淳化軒墨》的形制,而這塊《淳化軒墨》確實在乾隆朝有所製作,由此更近一步解釋徐揚《墨法集要圖說》與淳化軒的關係。
  • Item
    晚明貿易青花瓷鹿紋飾研究
    (2018) 邱資涵; Chiu, Tzu-Han
    「鹿」在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具有祥瑞意味的動物之一,晚明外銷至歐亞各地的青花瓷製品中鹿紋是主要採用的裝飾紋飾之一。不同於龍、鳳、麒麟等神話中的虛擬祥瑞動物,鹿總是以原始可見的形象示人,歷代古物中均能見以鹿紋飾為題所製作的工藝品或者繪畫,在儒家文化圈以外的各地也總能見到以鹿紋飾為題材的作品。 隨著大航海時代亞洲新航線的發現,成立於1602年的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VOC)繼葡萄牙人之後將更多中國青花瓷運往東南亞、中東地區和歐洲等地拍賣販售並且從中獲取極大利潤,這些被外銷至大明帝國以外的中國青花瓷主要被分為兩類分別為克拉克瓷(Kraakposelein)和漳州瓷/汕頭器(Swatow ware)。貿易青花瓷與明國國內的內銷青花瓷在同樣的產地製造,但卻有部分紋飾迥異的紋飾以及特殊器型,兩者之間顯然因內外銷之別而存異。 根據考古以及現存藏品的研究統計,繪製鹿紋飾的貿易青花瓷,在晚明時期曾經是最大量出口的青花瓷製品,這些鹿紋主題的貿易青花瓷以中國傳統的鹿紋飾重組成,但是卻與裝飾鹿紋的內銷或者宮廷青花瓷採用的紋飾組合迥異。鹿紋如何在晚明中國外銷青花瓷至歐洲時成為最受市場歡迎的青花瓷紋飾?本文將以鹿紋的使用發展以及紋飾分析,整理紋飾使用的規律和製作背景,並探討其引申的東西文化交流情境。
  • Item
    齊白石花鳥畫研究
    (2016) 劉安妮; Liu, An-Ni
    本文以齊白石的花鳥畫作品為主題,蒐羅來自世界各地公立博物館、美術館、學術機構、中國政府官方機構及齊白石親屬收藏之共計1,061幅的齊白石花鳥畫作品並建立完整資料庫,作為本文研究的根據及基礎。而在本文的論述中,首先切入齊白石的藝術學習歷程,著重在齊白石人生中的重要事件及明師貴人,對他繪畫藝術演變歷程所造成的影響。其後,再從花鳥畫的落款與鈐印切入,歸納出齊白石花鳥畫落款使用的字體比例,並羅列齊白石花鳥畫作各年代區間的專屬鈐印。 在對齊白石的生平、花鳥畫落款及鈐印進行梳理後,有鑑於本文討論花鳥畫作品數量之龐大,為了能夠對畫作內容進行深入的探討,本文將齊白石的花鳥畫作品,再進一步區分為禽鳥畫作以及植物畫作。而在禽鳥畫與植物畫的大範疇分類之下,更依照題材細分,分別歸納出齊白石筆下的24種禽鳥題材與83種植物題材,並對於各類題材進行年代分布及畫面呈現搭配組合的整理歸納,以及包含畫作筆墨、用色、造型等的風格分析。 綜觀學界的齊白石相關研究,目前尚未出現如本文般,對於如此數量龐大的齊白石花鳥畫作品進行系統化分析及整理歸納的研究。希冀以本文的問世,不但能為齊白石的花鳥畫建立完整系統,並釐清齊白石花鳥畫的演變歷程以及真跡的標準,更對齊白石花鳥畫的鑑識有所助益。
  • Item
    陳澄波裸體畫研究
    (2017) 古奕潔; Ku, Yi-Chieh
    本研究關注陳澄波裸體畫的意義,嘗試探討陳澄波在台、日學生時期的學習,上海任教與返台後的時代脈絡與畫壇間互動關係對陳澄波的裸體習作、油畫風格的影響。陳澄波終其一生不曾間斷對裸體畫的創作,對陳澄波而言,裸體畫是他用以檢視自身觀察與描繪能力的方法,因此討論陳澄波的裸體習作、裸體畫是觀察陳澄波繪畫風格與藝術思想有效的途徑,裸體作品也成為在風景寫生外,陳澄波一生經歷的註腳。 本文除了重新檢視台灣圖畫教育中對寫生概念的啟蒙外,也討論了日本現代美術對西方裸體畫傳統的傳承,以及上海藝術家們對寫生、人體概念的審美觀,並如何藉由裸體畫實踐現代美術風格。透過陳澄波在台灣、日本、上海三地遊歷的腳步,檢視戰前東亞藝術家們身處的時代脈絡與裸體畫藝術與傳統藝術與風俗間磨合狀況,最終回歸陳澄波的立場,重新思考其裸體畫的意義。本研究不僅是為重新定義陳澄波裸體畫的定位,也期待透過陳澄波裸體畫創作的議題回應了戰前東亞美術現象的觀察。
  • Item
    High Tension: Aestheticizing Drama in Sir William Quiller Orchardson’s The First Cloud
    (2017) 曹詠晴; Tsao, Yung-Ching
    在 1887 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展覽中,蘇格蘭畫家威廉・奎勒・奧查森爵士(Sir William Quiller Orchardson, 1832-1910)展出名為「第一朵雲」(The First Cloud) 的類型畫。這幅作品和畫家早前描繪婚姻主題的情境類似,因此當時觀眾及後世 推論,這幅畫是 1883 年「權宜婚姻」(Mariage de Convenance)與 1886 年「權 宜婚姻之後」(Mariage de Convenance-After!)系列作品的延續。然而,畫家 並未表明此畫為權宜婚姻系列的第三張作品。由標題得知,畫家意圖以曖昧的敘 事手法呈現上層階級兩性之間的婚姻問題。 面對疑點重重的「第一朵雲」,綜合蒐集到的既有文獻,本篇論文旨在探究畫面 中「劍拔弩張」的成因,試圖從保守與創新、敘事及非敘事的矛盾中著手研究這幅代表英國十九世紀後期時代精神的作品。 全文主要分三個面向進行探討。第一章討論作品的敘事手法及歷史脈絡,欲勾勒 出畫面的具體內容,並以此說明「第一朵雲」何以受到英國傳統敘事畫的影響, 卻仍為觀眾留下未解之謎。其次,第二章探討作品的美學訴求。除了畫面中傳達 緘默無語的緊張局勢,畫家透過隱藏在副標題的詩句營造無聲的氛圍,更搭配畫 面的留白空間、和諧的色調與審慎的構圖來強化這對男女的疏離感。此外,畫面 中的白衣女子亦揭示了畫家的唯美傾向。最後,第三章討論人物與室內環境的關 係。當室內空間成為觀眾想像與自我投射的主要場域時,畫面即同時容納可見的 現實與隱藏的情緒,成為心理劇場的最佳寫照。 本研究試圖解釋與定義「第一朵雲」為獨特與具有影響力的時代經典,畫家藉由 畫面中完美的構圖呈現,暗喻英國十九世紀末的社會問題與衝突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