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月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2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以結構式探究教學促進國小學生了解證據和從事論證之行動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14-12-??) 董又愷; 林樹聲; Yu-Kai Tung; and Shu-Sheng Lin
    本研究旨在應用結構式探究教學促進國小學生了解證據和從事論證,同時也探究此一教學實踐上的問題與解決之道。研究採行動研究,以研究者任教的四年級三名學生為對象。授課主題為「交通工具、時間的測量」兩個單元,教學時間歷經兩個月,每週三節課。收集的資料包括「證據概念問卷、論證問卷、學習心得單、半結構式訪談資料、課堂師生對話、教師日誌」等。研究結果顯示:三位學生在教學後對「證據從何而來、證據呈現的形式、如何評估證據的信、效度、利用證據作論證」,皆有更多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遭遇到的問題包括學生「不知道收集的資料可作為證據、不知道如何判斷證據的強弱、不知道如何利用證據證成論點」等。針對這些問題,研究者查閱資料、與指導教授討論後,修正教學。在之後的教學中,教師就不斷地提醒學生有說服力的解釋包含「證據」、「主張」和「理由」,並引導學生「說清楚」自己提出的解釋,藉此訓練學生「提出證據」及「證成論點」,學生的問題因而獲得改善和解決。
  • Item
    科學素養的省思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1999-09-??) 林樹聲
    全民科學素養的培育自80年代以來已成為科學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有關科學素養的定義和內容至今仍有學者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特別是在多元文化的理念興起之後,更促使我們思索在非西方的情境下,本國科學教育所要培育學習之科學素養所應涵蓋的向度。基本上,科學素養代表著一組目標的集合,它同時也具有涵養上的多元性和層次性。至於培養全民科學素養的目的,應回歸到學習者之主體性來思考,讓學習者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找到科學在自己生活中的定位,這樣的科學素養之提倡才別具意義。而科學素養的培育也應該是一動態和連續的過程,充分整合制式和非制式的學習機會,並促進學習者將所具備的科學素養落實到生活中的行動,都將是未來科學教育於倡導終身學習的社會中必須努力的方向。
  • Item
    論證教學相關實證性研究之回顧與省思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7-09-??) 黃柏鴻; 林樹聲
    近年來,學生的論證能力逐漸受到國內外科學教育界的重視,因此許多論證教學的研究紛紛以探討如何提升學生論證能力為目的,發展教學策略與活動。本文針對論證的意涵、教學策略、論證教學的成效等相關研究進行文獻探討和分析。結果發現:一、論證教學應用的題材可分為社會性科學議題與科學理論,其中採用社會性科學議題之論證教學常使用角色扮演、辯論、論證寫作等教學策略,而針對科學理論之論證教學則較常使用實驗設計、實驗操作與公開說明等教學策略;二、適當的論證教學不僅可提升學生的論證能力,對於學生建構科學知識、了解科學本質以及學習從倫理和道德層面考量問題皆有助益;三、教學者若能先藉由適當的情境鋪陳及提供蒐集證據的活動,幫助學生建構先備的知識,則學生不僅能做出充分的討論,也能表現較佳的論證;四、目前的論證教學研究對象多著重於中學生,忽略國小學生也能藉助適當的策略,協助其發展此項高層次的思考能力;五、論證教學研究因實驗設計、取樣的方法與數量、樣本特質的不同,而導致教學成效的分歧。最後本文針對論證教學實務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
  • Item
    科學之美的內涵及其教學與相關問題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7-06-??) 林樹聲; 任宗浩; 李哲迪
    無疑地,「科學之美」已被大眾忽略很久。本文試圖以文獻回顧的方式論述科學之美的內涵,及其教學與相關的問題。科學教學時往往會將其中的人文面向省略,以致於科學之於學生的印象多為抽象或深奧。若能從科學之美來認識科學,將可縮減學生與科學的距離。科學之美不僅可反映在「對象之美、實驗之美、理論之美」上,而且也可反映在「科學家」探究的精神和態度等「人文之美」上。在科學教學中談論科學之美,既可培育學生科學素養、讓學生了解美是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本質,也可增進學生學習科學的動機、促進學生展現學習遷移。至於教材組織上,可由現象或事物的表象美開始,再到深層的簡約或和諧,進而達成崇高美感的整體體認;而教法上宜以討論與分享為主,評量上則不宜使用具標準答案的紙筆測驗。然而,在實徵性教育研究不足、師資缺乏對科學之美的認知與體會,且現成教材幾乎沒有提及科學之美的前提下,若要在台灣情境推廣科學之美的教學,仍有許多困難必須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