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年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2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淮南子「道」之形象思維
    (國文學系, 1998-03-??) 朱書萱
    《淮南子》對「道」的論釋基本上依據《老子》的思想而有所發揮、轉化,漢代以宇宙論結合人君南面思想的情形在《淮南子》中尤其顯見,而對於《老子》道論的繼承,不再以形而上的本體為主要討論對象,進一步探究「道」在現實層面的作用才是漢人關心的課題。本文以形象思維的角度說明《淮南子》對「道」的表述方式已經不同於先秦《老子》, 透過《淮南子》的語言特性與掌握道體的形象物來解釋《淮南子》對於《老子》「道」之轉化過程,並對於漢代思想的整體方向有所瞭解。
  • Item
    郭店儒簡《性自命出》所顯現的思想傾向
    (國文學系, 1999-03-??) 陳麗桂
    郭店儒簡 <性自命出> 以心、性為核心,討論了它們和物、勢、情、義、道之間的關係,強調學、習、教的重要以禮樂之教的功能。它將心、性分開,以「性」為天生本能的需求,心為有主體的意識存在。「性」內受「心」的作用,外受「物」引以呈顯。心與性都可透過習與教,經由義與道的磨鍛、提昇而培成。它並以義為群善之表徵,道亦特指為人道。傳統儒家五經之教中, 《易》言天道,< 性自命出 > 重人道,因此只言詩、書、禮、樂而不及易,尤大力推闡禮、樂之教的功能,強調「情」的重要,歸結於真信無偽。總結它的主題理論和荀子、告子、孟子,乃至《禮記》的〈樂記〉、〈中庸〉等部分篇章都有相當的類似處或關係,若以這些論著為基點來觀測,〈性自命出〉明顯呈現出統合的情況。
  • Item
    老子以水喻道的方式與義蘊
    (國文學系, 1990-03-??) 胡楚生
  • Item
    融合道、法兼採陰陽的漢儒
    (國文學系, 1996-03-??) 陳麗桂
    陸賈被後世推為開漢第一位思想家,他的思想上承先秦,下開兩漢,確立了漢儒乃至兩漢諸子兼融各家的典型。在他為漢高帝所述「逆取順守」的治平藍圖中,既極力推崇儒家的仁義與德治,詆斥法家的專刑,與道家的遁世,乃至神仙家的延命求仙;但,同時,他卻又吸收法家的權勢觀念與道家的無為思想,重實際,崇古而不溺古,並用儒家的倫常秩序去補充無為的內容。又援引陰陽家的氣化理論與天人災異學說,以為其德化政治的後盾。充分顯現了漢代學者包容廣大,卻又富含彈性的思想典型。
  • Item
    《莊子》「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釋義
    (國文學系, 1999-03-??) 姜聲調
    《莊子.天下》篇,把老子思想學說總結為:「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中,前兩句是最能夠貫穿老子的宇宙本源,而用以這一些概念來描繪其宇宙之理論體系的。對此,學者的歧見,言人人殊,紛然相雜,從斷句、注釋到解析都各執一端。不過,若能揭示《老子》首章之旨,則《莊》述意義可豁然貫通。梁啟超開始做出「常無」、「常有」的解釋,大體上與「道」之體用為一體的觀念類似。梁啟超所謂「建之常無、常有之兩元,而實歸宿於一」的解析,以及許抗生所言「『常無有』與『太一』皆指的是老子的『道』」。然則,若「常無有」分讀成詞,恐未免偏離老子的原義,故蔣錫昌說:「若必欲字字而分別之,則將愈別愈晦矣。」可見,《老子》一書闡明「無」、「有」同出於「道」而異名,而其首章乃全書「眾妙之門」。因而其宇宙思想,應該還是繞著「無」、「有」體用的關係,實有必要敘述各項有關「道」之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