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年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2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論民初「尊孔文社」的成立――以衛禮賢和勞乃宣的互動關係為中心
    (國文系, 2018-03-??) 沈信甫; Shen Hsinfu
    本文以民初學術發展中的儒教國教化之爭為背景,闡述尊孔文社的成立緣由及其核心成員衛禮賢(Richard Wilhelm,1873-1930)和勞乃宣(1843-1921)兩人因應於時局變化所建立的互動關係。從相關的史料和書信之中,筆者試圖勾勒出兩人在尊孔文社裡扮演的關鍵性角色,並說明其從事的具體活動內容。 自從晚清政權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逐步崩解,有些知識分子避走到租界地,而當時他們涉入於新中國在孔教議題上處於正反雙方劇烈的學術爭辯之中。此時,來華的同善會傳教士衛禮賢拜勞乃宣為師,為了延續孔子學說的傳統精神而成立尊孔文社,並結合遜清遺老在青島的周馥、勞乃宣等人的舊勢力,為東西方文化之間搭建起一座交流的橋樑。是以本文聚焦於衛禮賢和勞乃宣在參與尊孔文社期間,從講學活動、經典翻譯、孔教立場、政治復辟等四個部分作進一步的探討。由此可知,透過西方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知識分子的交流則為清末民初學術思潮的轉變提供了一種不同的思考角度與參照的觀點。
  • Item
    衛禮賢《永恆與變化》之《易》學思想與威瑪文化精神
    (國文系, 2014-03-??) 蔡郁焄; Cai, Yu-xun
    本文認為中、西《易》學建立於不同的學術傳統和文化背景下,是故在研究西方《易》學時,絕不能將其與中國《易》學等同,或以中國為標準評價其優劣,而是應置於西方學術傳統和時代背景下,才能對西方《易》學的特色有正確的解讀。本文以衛禮賢的《永恆與變化》一書為主要材料,考察時代對衛氏《易》學的影響,藉以說明西方《易》學與時代背景的密切相關性。整理衛氏《易》學思想主要有三:第一,以《易經》為積極的卜筮之書。第二,建立在分析心理學上的《易》學研究。第三,對立與協同的有機《易》學思想。其《易》學思想特色,具有現實意義,主要是針對時代問題而發。衛氏身處於戰敗後的威瑪共和國,此時代體現的文化精神,有著深刻的內部分裂,以及對完滿性的渴求。對於時代的焦慮和恐懼,一方面孕育了豐富的創造力,但也造成精神衰弱,對於未知領域的寄託。衛氏的《易》學思想孕育於這樣的時代,故以《易》為卜筮之書,能為人指引未來,以分析心理學詮釋《易經》的特殊方法論,以及從對立到協同的思考,和建立有機體思想以滿足對完滿性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