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探討職業男子網球雙打比賽發球與接發球對勝負之影響
    (2020) 高佩絹; Kao, Pei-Chuan
    背景:發球與接發球是最常被拿來討論影響網球比賽結果的變項,但文獻研究對象多以單打項目為主,且雙打與單打的戰術策略也不盡相同,網球男子雙打的發球與接發球對比賽勝負的影響尚未見系統性的研究。目的:探討職業男子雙打比賽中發球與接發球表現對比賽勝負之影響。方法:以2019年美網、溫網、法網及2020年澳網64強至決賽男子雙打選手為研究對象,於官方網站搜集每位選手在每場比賽之相關數據,並利用多變量及單變量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檢驗。結果:優勝選手在發球、接發球與致勝球等十多項表現指標均有較好的表現。於不同比賽間,澳網在發球均有較佳表現但接發球表現較差;法網發出的ACE、雙發失誤與一發贏球率皆為最少,在破發點與接發球的表現則為最佳;溫網發球速度較快;美網除了在發球表現較其他公開賽差外,在接發非受迫性失誤與一般擊球非受迫性失誤均有較多失誤。發球方於五拍內有較高的得分比例,且第三拍為雙打中發球方最主要的贏球拍數。結論:男子雙打比賽中發球與接發球的表現的確為影響勝負的關鍵,且發球優勢對得分有相當的影響。此外,不同比賽之間的各項表現指標是存在差異的。建議:未來可就不同層級、不同性別與不同項目等變項進行數據分析;發球優勢細分為一發、二發,更能明確的瞭解一、二發發球優勢之間的差異。
  • Item
    臺灣青少年男子網球選手與挑戰賽選手主要比賽表現之分析
    (2014) 吳建志
    目的: 探討臺灣青少年男子網球選手與挑戰賽網球選手比賽中主要表現及其對比賽之影響。方法:本研究拍攝2014年三太子盃挑戰賽會內賽三十二強起至冠亞軍決賽(31場)和O.P.I.美傑仕盃全國A級青少年排名賽之16歲組八強起至冠亞軍決賽(7場)兩個不同層級賽事,共計38場比賽40名男子選手的比賽對戰實況為研究對象,並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對比賽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一、不同層級選手在發球局三階段得分表現(直接得分,接拍得分與對峙得分)有交互作用存在(F = 69.326,p<.05),在直接得分、接拍得分方面,挑戰賽選手>青少年選手,在對峙得分方面,則為青少年>挑戰賽選手;二、在接發球局之接發回擊情況(被發球得分,攻擊性回擊與防守性回擊)有交互作用存在(F = 74.520,p <.05),在被發球得分方面,挑戰賽選手>青少年選手,而在攻擊性回擊與防守性回擊,則為青少年>挑戰賽選手;三、不同層級選手在保發率也有所不同(挑戰賽:80%;青少年:52%),在發球局時保發及破發球局之主要得分表現有交互作用存在(F = 508.646,p <.05),不同層級選手在發球優勢與對峙得分方面,保發球局>破發球局;四、挑戰賽冠軍選手與非冠軍選手在主要得分表現有交互作用存在(F = 8.614,p <.05),在發球優勢上,冠軍選手>非冠軍選手,在對峙得分與所有失分,非冠軍選手>冠軍選手。結論:一、在發球局得分表現挑戰賽選手是以直接得分,而青少年選手則是以對峙得分為主要得分表現;二、在接發球局不同層級選手皆是以防守性回擊作為主要回擊表現;三、發球優勢(直接得分、接拍得分)是挑戰賽選手成功保發的原因;四、發球優勢與接拍成功率是挑戰賽冠軍選手贏球的關鍵。
  • Item
    排球不同型態發球對兩種等級接發球動作之運動學分析
    (2009) 鍾玓芸; Ti-yun Chu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兩種不同型態排球發球方式(漂浮發球、跳躍發球)對接發球員接發球動作運動學參數影響。受試對象以甲組特優級第一名球隊臺灣師範大學男子、女子排球代表隊自由球員各三名,以及乙組男子、女子排球校隊自由球員各三名。實驗儀器以兩部Fastec Inline高速攝影機(250Hz)同步擷取排球選手執行兩種不同型態發球方式之接發球動作運動學參數。運動學參數透過高速攝影機拍攝,影片以Kwon 3D動作分析軟體進行二度空間直接線性轉換(2D-DLT),得到發球球速、接球後球速、發球角度、接球後角度、發球擊到球到接到球之時間、接球前(中)上肢角度、接球前(中)下肢角度變化等參數。在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比較方面, 將得到參數資料以SPSS 13.0版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雙因子變異數分析來檢定不同組別接受兩種不同型態接發球之差異顯著性,統計水準定為α=.05;此外在不同受試者間,依瞬間速度、時間、角度的個別差異採用描述性統計。 經研究結果統計如下: 一、兩種不同型態發球速度與角度皆達顯著差異(p<.05),回球速度與角度皆未達顯著差異。 二、兩種不同型態發球之接球重心合速度達顯著差異(p<.05)。 三、女甲乙組接球前上肢角度未達顯著差異,接球中手腕、手臂角度達顯著差異 (p<.05),而接球前與接球中下肢角度皆未達顯著差異。 四、男生甲乙組接球前手腕、手臂角度皆達顯著差異(p<.05),接球中手臂角度達 顯著差異(p<.05),而接球前與接球中下肢角度皆未達顯著差異。
  • Item
    雙自由球員與單自由球員在接發球與防守效果之比較
    (2014) 章菀真
    前言:自1999年得球得分制的改變以及增訂了特殊身分的自由球員後,比賽的得分結構也成了強力發球的趨勢,企圖在第一波進攻上搶分抑或是破壞對手組織進攻,自由球員成了提高接發球到位率以及防守起球率的角色。有鑑於各國攻擊手威力不斷增強以及在技戰術上的提升,單一自由球員在接發球及防守上如欲趨於全面,可想而知其訓練量的加重,以及在球場上體力消耗也是一個問題,因此,國際排球總會(FIVB)透過不斷的測試與修改,在2012倫敦奧運時便開始使用了「雙自由」的新規則。目的:在2013年天津東亞運拿下金牌的中華男排,即選擇使用不同以往的雙自由規則,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了解並探討中華男排雙自由球員與其對戰對手單自由球員在接發球與防守之效果分析比較。方法:以2013年天津東亞運男子中華台北隊及其對戰對手(香港、中國、南韓、日本)之比賽內容進行運動表現記錄,記錄中華隊雙自由球員及對戰對手單自由球員在接發球與防守之效果,並使用獨立樣本 t 考驗進行分析。結果:雙自由球員與單自由球員在接發球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雙自由球員與單自由球員在防守表現上有達顯著差異(p<.05)。建議可多把握防守後反攻得分的機會,並提升接發球好球率,未來可在其他賽事多嘗試使用雙自由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