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1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六週增強式訓練與阻力訓練對跆拳道自由品勢選手下肢爆發力表現之影響(2020) 許雋希; HSU, Chun-Hsi目的:探討6週增強式訓練與阻力訓練對跆拳道自由品勢選手下肢爆發力表現的影響。方法:16名優秀大專跆拳道品勢選手 (10男6女),以蹲舉最大肌力表現進行配對,分至增強式訓練組 (n=8, PT) 與阻力訓練組 (n=8, RT)。所有參與者在分組完成後進行6週,每週2次,總計12堂訓練。PT組每次進行5~7種不等的增強式跳躍動作,以循序漸進方式,每兩週增加跳躍總量 (100次、140次、160次),並於第三週開始加入旋轉跳躍動作及箱上訓練等變化動作;RT組則進行蹲舉訓練,強度負荷為30-50%1RM,採漸進式之方式增加強度與負荷,每週蹲舉的次數依序為 32、40、42、52、52、56下。所有參與者在訓練前、訓練後進行蹲舉最大肌力、以及原地垂直跳、助跑單腳垂直跳、飛越側踢、後空翻動作等爆發力測驗。結果:經6週訓練後,兩組別在蹲舉最大肌力、原地垂直跳、飛越側踢測驗表現上皆顯著進步,其進步百分比如下:蹲舉最大肌力 (PT:26.20 ± 21.48%;RT組:13.46 ± 6.05%)、原地垂直跳 (PT:15.19 ± 17.84 %;RT:4.82 ± 5.84%)、飛越側踢 (PT:4.72 ± 3.41%;RT:2.78 ± 3.73%),雖然組別間無顯著差異,但PT組的進步百分比都高於RT組。然而,在後空翻表現上,儘管兩組別表現無顯著進步,但RT組在進步百分比上高於PT組 (RT:17.22 ± 37.45%;PT:0.67 ± 18.03 %)。結論:6週增強式訓練與阻力訓練皆可以有效提升跆拳道自由品勢選手下肢最大肌力與爆發力表現,但兩種訓練方法之間無顯著差異。因此,在沒有固定式機械器材的情況下,可使用增強式訓練代替阻力訓練。Item 增強式訓練應用團組方式對籃球員下肢爆發力影響之探討(2019) 丁政豪; Ding, Jheng-Hao目的:探討八週增強式訓練應用團組 (cluster sets, CS) 方式對籃球員下肢爆發力表現的影響。方法:24名有阻力訓練經驗的高中男性籃球員,以蹲舉最大肌力表現進行配對,並以分層隨機分至傳統組 (n=12),以及CS組 (n=12),所有參與者在分組完成後,開始進行八週的增強式訓練,一週2次,總計16堂訓練,使用5種跳躍組合進行 (下蹲跳、側跳、側跨步彈跳、單腳跳、立定跳遠),每個動作在第一階段 (1-2週)各進行20次,第二階段 (3-5週) 各進行30次,第三階段 (6-8週) 各進行40次。傳統組進行每一組10次反覆,組間休息90秒;CS組則是5次反覆組成一個團組 (一組內有2個團組),團組間休息45秒,組間休息45秒,兩種組別的總休息時間一致,並且在訓練過程中,每一組訓練動作結束後,記錄運動自覺強度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scale, RPE)。八週訓練前後,所有參與者皆進行垂直跳高、立定跳遠、20公尺衝刺、敏捷性、蹲舉最大肌力、下肢最大等長肌力等運動檢測。結果:八週的增強式訓練後,兩組在垂直跳高、蹲舉最大肌力、下肢最大等長肌力皆顯著進步 (p< .05),但組別間無顯著差異;立定跳遠上只有傳統組 (247.3 ± 25.0公分) 顯著高於訓練前 (235.0 ± 21.4公分) (p < .05),速度與敏捷測驗則是在兩組之間、訓練前後皆無顯著差異。RPE部分,在訓練的三個階段中,CS組 (37.12 ± 4.97, 46.08 ± 9.35, 61.61 ± 10.82) 皆顯著低於傳統組 (41.47 ± 4.67, 52.12 ± 9.68, 73.18 ± 7.81) (p < .05)。結論:八週的增強式訓練應用團組方式無法更進一步提升籃球員的下肢爆發力與肌力表現。然而,團組方式能夠降低訓練過程的RPE,以較小的訓練壓力達到與傳統訓練方式相近的肌力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