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7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我國職業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2012) 廖興國; Liao, Hsin-Kuo本研究旨在探討「95群科課程暫行綱要」及「99群科課程綱要」之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發展,經由文件分析法、比較研究法以及半結構訪談等方法,其研究目的為:一、探討職業學校課程綱要制訂過程與演變。二、探討我國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發展內在與外在因素。三、分析我國職業學校課程綱要之政策理念。四、建構我國職業學校課程發展模式。 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一、職業學校課程綱要的演變以領域統整為脈絡。二、職業學校課程政策理念從技職一貫到學校本位課程。三、職業學校課程發展與決定的影響因素:可分為外在因素及內在因素兩大部分,在外在因素部分主要有「全球化趨勢」、「社會環境變遷」、「產業界的需求」以及「高等技職教育的擴增」4個關鍵因素;內在因素部分可分為「職業學校的定位與轉型」、「教育政策的支持」及「學校教師的需求」3個關鍵因素。四、以「課程鬆綁」政策引導,形成職業學校課程決定的內容。五、課程發展組織調和了「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行政模式。六、職業學校課程發展體系的形成。七、我國職業學校課程發展模式與泰勒及史克北的目標模式相當類似。 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分別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推動課程綱要及後續相關研究三個部分提出建議,提供職業學校課程規劃與課程研究之參考。Item 資料倉儲支援課程決策模式之研究(2007) 徐明珠; Hsu, Ming-Ju資料倉儲支援課程決策模式之研究 徐明珠 摘要 面臨全球化、資訊化之內外在環境衝擊,基於課程為教育核心之觀點,大學教育宜由課程改革著手,始能預應國內外嚴峻之挑戰。然因受限於課程發展不易、決策因素複雜,以及課程本身知識特性之限制,亟待突破傳統以文獻和課程會議為導向之課程發展方式。有鑑於資料倉儲之運用漸成氣候,資料採礦技術亦已日漸成熟,加以教育部大學課程資料建置已有時日,所累積之課程資料彌足珍貴,運用資料倉儲於課程決策之必要性乃應運而生。 本研究以課程文獻理論形塑課程發展之主軸,並結合課程法令規章與專家知識之分析,形成課程決策機制、課程情境和課程組織三項課程決策因素,據以進行課程決策研究之塑模。再以資料倉儲結合資料採礦技術進行課程知識發現之實證相互驗證及解釋,已證明所提之「資料倉儲支援課程決策研究」之模式可行,可據以建立「課程資料倉儲知識發現」(curriculum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 warehouse, CKDD)步驟和方式,作為課程發展時決策之參考。 在研究方法上,採用文獻分析、專家問卷調查以及決策支援技術三個方法,並採用量化與質化調查之三角校正分析,兼以一般統計工具、資料採礦技術進行資料統計和分析,實為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統計、分析方式多樣化之混合式研究。其中,專家問卷調查之目的在運用三角校正分析,形成大學課程決策因素,從而發展出課程決策之知識,以突破國內大學課程研究尚未形成氣候,而課程決策相關研究不足之限制,作為本研究塑模之基礎。 而資料倉儲支援課程決策之塑模,主要目的在以文獻探討和專家知識為基礎,以及融合資料倉儲和資料採礦技術知識發現之過程,建立「資料倉儲支援課程決策模式研究」之架構,據以作為資料倉儲支援課程決策研究實證之依循;並以全國大學新聞系課程為個案,依照「資料倉儲支援課程決策研究模式架構」,進行「課程資料倉儲」之建置,以及資料採礦支援課程決策分析實證。 在資料統計和分析方面,首先進行敘述性統計,以提供課程發展情境分析之用,並以決策樹挖掘課程變項之規則,以關聯規則挖掘課程間之規則,形成課程發展於課程組織時,對課程變項結構及最適課程組合決策之原則。而藉由塑模與實證課程規則之相互驗證,其間所發現之課程規則不僅趨於一致性,且相較之下,資料倉儲結合資料採礦技術所進行之課程知識發現更具科學化、精確化和效率化,已然彰顯「資料倉儲支援課程決策研究」之可行性和價值性。 最後,本研究建構了「資料倉儲支援課程決策研究模式」、「決策樹支援課程資料倉儲知識發現CKDD模式」、「關聯規則支援課程資料倉儲知識發現CKDD模式」、「資料倉儲支援課程決策模式」,以及「資料倉儲支援課程發展決策模式」等多重模式,並以此項發展課程決策模式研究之塑模與驗證之發現,對課程發展相關人士、大學課程網、新聞系課程發展及後續研究研提相關建議,進而期望由此邁向全「資料倉儲」為導向之課程發展決策模式。Item 以品質機能展開探討技術型高中跨領域課程發展指標之研究(2018) 牛涵釗; Niu, Han-Jau本研究旨在探究「技術型高中跨領域課程發展」之關鍵因素指標及其權重比例,其次,透過品質機能展開技術,提出跨領域課程發展品質提升要素,進一步對技術型高中跨領域課程之研發提出建議相關。具體而言,本研究之目的:(1)建構解析技術型高中跨領域課程發展指標及其相對之重要程度;(2)進行技術型高中跨領域課程發展指標之品質機能展開。 文獻分析顯示,技術型高中跨領域課程發展,除課程目標對準國際人才及產業人才需求外,在教學上應務實考量教育資源負荷。本研究運用「德懷術」的研究方法,分別徵詢課程發展專長之學者專家、教育政策規劃及推動人員及辦理課程綱要總體課程計畫前導學校之技術型高中學校校長共12位,取得學者專家之共識並確立指標項目,並進一步應用「階層程序分析法」求得指標間相對應之權重比例。再將權重比例代入「品質機能展開技術」進行正反轉換分析,得到課程發展項目及政策推動項目間之相互對應權重及品質提升項目順序。 經由本研究之分析,共發展三個指標構面,分別為「需求進路」、「課程教學」、「揚才展能」,以及二十五個指標項目,其中權重值最高之前五個指標均在「課程教學」指標構面,內容涵蓋教材教法、教學評量、教師專長及空間設備之指標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