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9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海德格爾的人文關懷及教育心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9-03-??) 李克寰柏拉圖之洞穴寓言道出一種追求真理的教育本質,對真理之看待方式又替探究「存在」的形上學奠定基礎,但海德格爾認為,形上學由於混淆了「存在」與「存在者」,把「存在者」的表象當成真理,「存在」因而遭到遺忘,連帶所及,人的存在亦受遮蔽,西方教育極其重視之人文主義,便是傳統形上學的產物,於此人文傳統中,雖然總以發揚人性光輝為職志,立基「存在者」之概念性思維卻屢藉「人是理性的動物」般的定義阻絕通往「存在」之路,人的本質反倒隱而不彰,為打破形上學僵局,讓存在之光重新照亮人性,海德格爾乃著《存在與時間》,並由各項言論教導另一種源自存在自身、以情緒做出發之調頻性思維,不過若依此將他視為踐踏理性的反人文主義者,未免有失公允,毋寧說,他恰用極為特殊的手法來提升人性尊嚴。Item 尼采思想之「力量」視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3-12-??) 李克寰; Keh-Hwan Li於現代與後現代之交的哲學舞臺上,尼采無疑扮演了一個十分關鍵的角色。不論海德格、德希達、傅科、哈伯馬斯、德勒茲或其他當代哲人,大多受到尼采的影響和啟發。對理性重新進行檢討並試圖改良文化弊病,則為其中主要緣由。自蘇格拉底、柏拉圖以降,理性逐漸與思辨邏輯比附等同,且在貶抑情感下造成人性的分裂對峙。尼采另闢蹊徑,從先蘇時期之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里特斯、巴門尼德斯、安那克薩哥拉斯等哲人汲取智慧,以回歸自然本能的方式對人生進行較為充全之思考。有趣的是,尼采的思想精神似乎可用POWER(力量)這個英文字來傳達,各字母分別代表五項哲學議題,構成『力量』視角下的尼采形象和詮釋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