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9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科學漢語與科學英語論述特質的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8-03-??) 楊文金; 陳世文本文旨在探討漢語與英語在描述科學內容的論述特質及其差異,研究選取漢語版與英語版觀念物理之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作為標的文本,並建立文本的電腦資料庫,從小句事件、詞彙密度以及語意位階的遷移情形等向度來分析兩文本的論述差異及其蘊含意義。研究發現相較於科學英語,科學漢語的論述蘊含較多事件的描述,呈現較多科學事件之訊息,科學英語的單一語句經常僅表達單一科學事件,但科學漢語的單一語句則常包含多個科學事件。科學漢語會使用較多內容詞彙來論述,而科學英語則使用較多結構詞呈現科學事件中的條件脈絡。此外,由於科學漢語文本為英語版的譯文,相對於原版本,漢譯版常出現將多個科學事件合併為單一事件的包裝過程、以及將單一科學事件拆解為多事件的過程;包裝過程可使論述簡化,但容易造成科學語意的曲解,而拆解過程則突顯了科學事件所處的環境條件及物件的動作狀態。本文藉由對不同語言之科學內容論述的分析,瞭解科學漢語論述的特質,以作為科學文本閱讀、教學及編輯等方面Item 「同儕科學家意像」對訊息合理性判斷的影響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8-04-??) 楊文金本研究以社會基模理論為基礎,將「科學家意象」轉化為「同儕科學家意象」,並嘗試以這種亦像來描述班級的結構,進而探討這種結構的穩定性,以及學生在對科學訊息合理性進行判斷時,是否受到「同儕科學家」與「非同儕科學家」的影響;「同儕科學家」與「非同儕科學家」分別指那些被認為像科學家與不像科學家的同學。在本研究中所發展的研究工具包括「教室結構問卷」與「信念選擇測驗」,選取三個專科一年級與四個國三班級為樣本,以前後測的方式進行探討。主要研究發現為:所以班級都可以從「同儕科學家意像」這個維度形成穩定的班級結構,「同儕科學家」以男生居多(75%),而「非同儕科學家」亦以男生佔絕大多數(85%)。當科學訊息與「同儕科學家」一起出現時,其合理程度將上昇約15%,反之則下降約11%。本文討論這些研究發現的意義及其對科學教育的蘊涵。Item 以系統功能語言學探討學生對不同科學文本的閱讀理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6-10-??) 陳世文; 楊文金本文以系統功能語言學(SFL)觀點,探討學生對不同科學文本的閱讀理解。文本有二:依SFL 之技術性建構及語體組織設計的SFL 文本(ST)及以國中科學文本為主的傳統文本(CT),分別供實驗組及對照組閱讀,並以先備知識測驗(PKT)及閱讀理解測驗(RCT)瞭解學生的先備知識及閱讀理解。研究分為二個實驗,實驗一分析二組學生的閱讀及作答RCT 時間,實驗二則探討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結果顯示實驗組的閱讀及作答時間明顯多於對照組,意味著ST 使學生花費較多時間仔細閱讀及作答。整體而言,實驗組閱讀理解的表現較佳。此外,實驗組之低先備知識者在句義、推理及應用的表現明顯較佳,顯示ST 結構似乎可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對低先備知識者尤具助益。Item 常識與電學概念的理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5-06-??) 楊文金科學教有學者常將「迷思想法」(misconceptions)歸因於常識,但對常識的意義及本質卻持兩極化的不同見解。一個未經定義的詞彙不具有詮釋力;如果要以常識解釋「迷思想法」,則常識意義的於清是極為重要的工作。本文從科學教有、社會心理學、以及哲學的觀點,探討常識的本質,進而由控制論的角度,將常識定義為「社會化的內穩態」。根據這個定義,推論出三個關於「迷思想法」的命題,並以基本電學概念的理解,檢視這些主張的合適性。根據這個新的定義,本文也討論常識對於科學教有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