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國中生認知/意動成份與學習表現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0-04-??) 程炳林
    本研究的目的如下:(1)瞭解四個認知成份變項與四個意動成份變項之關係。(2)探討八個認知╱意動成份變項對國中學習表現的預測力。(3)探討認知╱意動成份是否能將受試者區分成明顯的集群。  受試者來自八所國中共687人,他們接受閱讀理解測驗(丙式)、策略覺察量表,學習策略量表、情意反應量表、學習動機量表、行動導向量表、行動控制策略量表之施測。研究發現如下:(1)認知成份四個變項與意動成份四個變項彼此可以互相解釋大約56%左右的變異量。意動成份對訊息處理策略和後設認知策略的解釋力比較高,認知成份對學習動機和行動控制策略的解釋力比較高。(2)認知╱意動成份八個變項可以聯合解釋國中生學習表現總變異量的54%,其中內容知識是學習表現最有力的預測變項。(3)認知╱意動成份四個因素可以將全體受試者區分成三個特性明顯的集群。
  • Item
    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之關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1-04-??) 程炳林
    最近的自我調整學習研究逐漸重視特定領域中,學習者的動機信念、目標、行動控制、學習策略等因素的交互關係。本研究綜合有關的文獻,建構一個以閱讀為特定領域的自我調整學習模式。模式中包含閱讀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閱讀策略、閱讀表現五個潛在變項及19個觀察指標。本研究並以結構方程模式(SEM)方法,蒐集觀察資料來驗證理論模式的適配度。受試者來自臺灣北部地區五所國中二年級學生258 名,研究工具包括閱讀理解測驗(甲、乙式)、閱讀情感反應量表、閱讀動機量表、目標設定量表、行動控制量表、行動覺察量表、閱讀策略量表、策略覺察量表等。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所建構的自我調整學習模式和觀察資料可以適配,而且也支持最近自我調整學習的研究結果。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在理論上的涵義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 Item
    四向度目標導向模式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3-04-??) 程炳林
    最近目標導向的研究者主張以趨向/逃避焦點及精熟/表現導向重新建構目標導向理論,並將目標導向區分成趨向精熟、逃避精熟、趨向表現及逃避表現四種目標。本研究的目的是在考驗依前述主張而建構的四向度目標導向模式是否更能解釋實際的觀察資料,並分析四種目標導向與學習者的學習成就、趨向行為、逃避行為之關係。受試者抽取自臺灣地區九所國中一到三年級共610位學生,所蒐集的資料以結構方程模式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四向度目標導向模式具有理想的整體適配度、內在品質、幅合與區別效度,適合用來解釋國中生的觀察資料。四種目標導向與學習者學習成就、趨向行為、逃避行為之間有不同的關係:趨向精熟目標正向預測受試者的學習成就和趨向行為,負向預測受試者的逃避行為。與趨向精熟目標正好相反,逃避表現目標負向預測受試者的學習成就與趨向行為,正向預測受試者的逃避行為。趨向表現目標正向預測受試者的學習成就和趨向行為,但無法預測受試者的逃避行為。逃避精熟目標如同研究推論一般,比趨向精熟目標有較多不適應的結果,但比逃避表現目標有較多正向的結果。它正向預測受試者的學習成就與趨向行為,但預測力比趨向精熟目標低;逃避精熟目標也正向預測受試者的逃避行為,但其預測力比逃避表現目標低。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在理論上的涵義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的建議。
  • Item
    主觀能力與逃避策略之關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6-10-??) 程炳林
    雖然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者認為逃避行為是動機性的自我保護策略,它和個人的主觀能力知覺可能會形成一種互為因果的不良循環,但是很少有實徵研究探討主觀能力 與逃避策略的交互影響。基於此,本研究的目的如下:(1)考驗本研究所建構的主觀能力與逃避策略交互效果模式是否受到觀察資料的支持,並比較逃避策略和主 觀能力的交互效果;(2)分析學生知覺的課室目標結構對其主觀能力與逃避策略之間關係的調節效果;(3)驗證先前自我調整學習研究所發現的國中生主觀能力 及逃避策略的發展現象。本研究採縱貫設計,受試者抽選自十所國中共655 位學生,他們於國一(2003 年)及國二(2004 年)時接受兩次測量,所蒐集的資料以結構方程模式、多樣本分析及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研究結果顯示:(1)主觀能力與逃避策略交互效果模式具有 理想的整體適配度及內部品質,適合用來解釋國中生的觀察資料,而主觀能力對逃避策略的效果比逃避策略對主觀能力的效果大。(2)學習者主觀能力與逃避策略 之間的關係受到其知覺的課室目標結構所調節:在課室精熟目標結構中,學習者主觀能力對其逃避策略的效果不顯著;但是在課室表現目標結構中,學習者主觀能力 對其逃避策略具有顯著的負向效果。(3)與先前的研究發現相同,國中生的主觀能力知覺隨著年級的上升而下降,但是逃避策略的使用頻率卻隨著年級的上升而上 升。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在理論及實務上的涵義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及教學介入的建議。
  • Item
    多重目標導向、動機問題與調整策略之交互作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2-04-??) 程炳林
    自我調整學習的研究已經證實一個自我調整的學習者會根據情境的特性與需求選擇調整策略,但是研究者至今仍未探討這種特徵是否會隨著學習者個人特質的不同而改變。最近的修正目標理論發現學習者可以同時持有多重目標導向,而學習者的多重目標導向會影響其學習歷程。但是同樣也沒有研究探討各種多重目標導向者在面對不同情境時其調整行為的變化情形。本研究試圖整合最近自我調整學習和目標導向研究的趨勢,探討四種多重目標導向學習者的調整行為是否會隨著動機問題的不同而改變。受試者共有114位大學生,使用的測量工具是研究者自編的目標導向量表及調整策略開放式量表。研究結果顯示:(一)高精熟/高趨向表現目標導向的受試者使用最多的調整策略,低精熟/低趨向表現目標導向的學習者最少使用調整策略。(二)當學習者面對困難的學習材料時他們會使用最多的調整策略。(三)大學生自陳使用最多的調整策略是訊息處理策略,其次是行動控制策略,後設認知策略的使用頻率最低。(四)學習者視情境需求選擇調整策略的行為會隨著他們所持的多重目標導向而改變。持高精熟/高趨向表現目標的學習者最符合們我調整學習者的特徵,他們能視情境的特性與需求來使用調整策略;持高精熟 /低趨向表現目標的學習者在面對困難及無聊的教材時都能視情境特性使用調整策略,但是當面對不重要的教材時他們比較無法展現適當的調整行為;持低精熟/高趨向表現目標的學習者面對困難的教材時同樣能視情境的特性使用調整策略,但是在遭遇教材是不重要及無聊的時候比較不能顯現適當的調整行為;而持低精熟/低趨向表現目標的學習者是典型的「非自我調整者」,他們不僅很少使用策略,同時無法視情境的特性與需求來使用調整策略。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在理論、研究及教學介入上的涵義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 Item
    四向度課室目標結構、個人目標導向與課業求助行為之關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5-10-??) 彭淑玲; 程炳林
    目標導向的研究分成個人與情境兩個研究層面。個人目標導向已發展至四向度,但情境層面的課室目標結構仍以二向度為主。基於此,本研究的目的是:(1)依據 最新的四向度個人目標導向理論以建構四向度課室目標結構,並考驗此四向度課室目標結構模式是否更能解釋實際的觀察資料;(2)分析四向度課室目標結構與四 向度個人目標導向是否相對應;(3)探討課室目標結構、個人目標導向與課業求助行為三者間的關係,並分析個人目標導向在課室目標結構與課業求助行為間所扮 演的中介角色。受試者抽取自台灣地區15 所國中一到三年級共932 位學生,所蒐集到的資料以結構方程模式與階層迴歸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四向度課室目標結構模式具有理想的整體適配度、幅合與區別效度,適合用來 解釋國中生的觀察資料,也支持本研究認為課室目標結構是四個可區分的建構之假設。(2)課室目標結構與個人目標導向有相對應的關係,即趨向精熟課室目標結 構最能預測學習者的趨向精熟目標,逃避精熟課室目標結構最能預測學習者的逃避精熟目標,趨向表現課室目標結構最能預測學習者的趨向表現目標,逃避表現課室 目標結構最能預測學習者的逃避表現目標。(3)國中生知覺的課室目標結構與課業求助行為間的關係會受到個人目標導向的中介,其中以趨向精熟課室目標結構透 過趨向精熟目標對課業求助行為產生的效果最強。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在理論上的涵義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