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9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情境式網路學習環境互動行為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3-04-??) 許瑛玿; 廖桂菁Item 網路科技支援之電腦教學軟體對學生學習科學概念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9-10-??) 許瑛玿研究旨在審視網路支援的電腦教學軟體對學習者概念發展、問題解決和學習遷移的影響,同時使用量的和質的資料蒐集方法,來對愛荷華州立大學選修大氣科學概論的大學生進行研究。量的研究成果顯示,比較三組(實驗甲組-使用電腦模擬具有「回顧先前學習行為」功能、實驗乙組-使用電腦模擬不具有「回顧先前學習行為」功能、以及控制組-不使用電腦模擬)後測成績和即時天氣預報的成績,都沒有達到統計的顯著水準(P<0.05)。然而,後續的晤談發現本研究所設計的電腦模擬,其擬真情境(authentic situations)、多重表徵(multiple representations)及「回顧先前學習行為」功能(the capability of reviewing previous actions)有助於具有解題技能的學生獨自學習科學概論。能擅用圖表資訊和「回顧先前學習行為」功能的學生,可以成功的完成伴隨「氣流過山與成雲降水模擬」的兩個問題導向學習活動,並且對電腦模擬軟體的內蘊概念有所理解。然而,對於無法擅用電腦模擬軟體所提供的資訊者,則難以獨自地完成學習活動。因此,多重表徵雖可輔助學習者建構知識,但是學習者需能在不同表徵間尋找關聯性,才可能深入瞭解新學習的科學概念。根據Gooth and Galbraith(1996)的三階段解題模式分析晤談資料,發現只有一位受訪者具備所有解題階段的特徵,此位首訪者亦展示如何將所學應用到新的學習情境,(Reno的及時天氣預報),其他四位受訪者則需要教師的協助,來發展解題技能,才可能受益於「氣流過山與成雲降水模擬」所設計的學習環境。Item 應用概念改變教學策略在颱風常識的學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4-04-??) 許瑛玿; 謝惠珠本研以現況調查及晤談所歸納之學生颱風相關另有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作為發展颱風課程之依據,再融入BDEI(Conceptual Bridging-Differentiation-Exchange-Integration)(Hewson & Hewson, 1983)概念改變教學策略於學習活動中,發展一套地球科學教育來增進學生颱風相關概學習。研究計設採用實驗研究法,從先前現況調查所抽樣之各區域(北區、中區、南區及東區)學校中,各選取一個學校之一個班級進行實驗教學,共四個班級總計人數131人(男生65人,女生66人)。探討國中生在「BDEI概念改變式主道的颱風課程」中概念學習成效。研究結果顯示實驗教學後:(1)學生在「颱風為何種天氣系統」、「颱風結構」、「西南氣流引進豪雨」及「颱風、颶風與龍捲風的比較」等問題的迷思概念選項選答率顯著減少;(2)學生在颱風常識的消息發佈、基本概念及警報單判讀的得分皆有顯著的進步,尤其在颱風消息發佈及颱風基本概念的進步顯著高於警報單判讀的進步;(3)高、中、低科學過程技能學生在颱風常識測驗後測的得皆皆有顯著進步,以中科學過程技能學生進步最多。本研究中證實以「BDEI概念改變教學策略」的教學,可以減少學生颱風相關的迷思概念且能增進不同認知能力(科學過程技能)學生的概念成長,故建議未來的研究宜先偵測學生的迷思概念,再配合有效概念改變策略進行教學,以增進學生概念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