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UG and A-not-A Questions in L2 Chines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8-10-??) 陳純音; 洪儷真; Chun-yin Doris Chen and Li-chen Portia Hong
    本實驗旨在藉由研究來台學習華語之日本學生與美國學生華語正反問句(A-not-A Questions) 之習得情形,探討第二語言中普遍語法之重要性與母語之角色。實驗組是 60 位師大國語中心的美、日學生;控制組則是 20 名中國學生。本實驗共設計兩組測驗:一是偏好題 (a preference task) 、另一是重組題 (a restructuring task) 。實驗結果發現大部分的美、日學生在華語習得初期即對主要成份參數 (the Head Parameter) 作出正確反應,顯示母語干擾並不顯著。由此可見,第二語言習得中普遍語法之存在。本實驗結果,除可証實普遍語法在第二語言中之重要性外,對華語正反問句語法理論之沿革,亦有參考之價值。
  • Item
    新加坡華文教師華語語音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82-06-??) 張孝裕; 劉尚志; 李以星
    新加坡的華人所操的方言很複雜,其中以福建、潮州、廣東、海南、客家(Hakka)各種方言居多。近年來新加坡政府積極推廣華語,發現華人的華語發音,受到方言的干擾與影響很大,因此,新加坡教育部迫切想提高華文教師的華語水準,於是著手分析研究不同方言背景的教師,他們華語受方言影響的實況,供作改進的參考。一九八○年十月起教育部與教育學院(Institute of Education)合辦了"華文教師華語語音進修班",我得到劉尚志先生(Mr. Low Siang Chee)和李以星女士(Mdm. Lee Yee Sing)的合作,把"華文教師華語語音進修班"第一屆七十九位學員作為調查和分析的對象。他們都是小學和啟蒙班的華文教師,其中說福建話(閩南話)二十九人,潮州話二十人,廣東話(廣州話)十八人,海南話六人,客家話二人,因為說海南話和客家話的人數太少了,無代表性,因此,只選說福建、潮州和廣東三種方言的七十一位了。我們首先以說這三種方言的人講華語時,容易犯上聲、韻、調錯誤的,編了些語詞,在這七十一位教師接受語音訓練之前,請他們錄音,希望盡量保存他們原有的語音。當我們聽錄音發現他們發音有錯誤時,就按聲、韻、調分別記錄在特別設計的語音分析表中,然後才作分析、歸納和統計等工作。我們必須根據發音的原理,這三種方言與華語的對應關係,古今音演變的現象以及中國字構造的道理,來作判斷他們發音錯誤的原因,最後才作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