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建構環境藝術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5-04-??) 廖敦如
    長久以來學校教育往往過度依賴視廳器材,來引介教室外所發生之事,卻很少帶領學生,直接去經驗環境週遭的事物,因而許多藝術教育學者紛紛主張,藝術教育課程必需更積極推動社區參與,來反應學生對社會意義的關心和自我意識的表現;也因此本文研究目的在於透過「行動研究」來研擬:(1)「建構環境」的藝術教育課程;(2) 以社區環境資源為媒介來進行教學之可行性;(3)進一步省思「建構環境」藝術課程未來實施的取向;據此目的,研究者挑選學校附近具有歷史及文化意涵的四個場域,分別以藝術為主軸的統整方式進行教學,其研究過程為:「產生問題」、「研擬可行方案」、「修正後再規劃」、「採取實施方案」、「評鑑與回饋」、「公開結果」等等。此課程長達一學期,其中需不斷地檢討與反省,並與校內、外專業人士協同教學,才能逐步修正與完成教學。故本研究的心得為:(1)本研究是藉由文獻資料、教學場域評估、學校團隊支援,而逐一發展「建構環境」的藝術課程;(2)抽取社區環境中相關歷史、人文、生態等資源,可以設計多元性及廣泛性的藝術課程;(3)藉由教師教學資料和學生學習過程的綜合分析,可以省思「建構環境」藝術課程,未來實施的取向;據此並進一步提出的研究檢討為:教學者不斷進修有助於提升教學內容;學校團隊的支持有助於課程的推展;社區資源的融入有助於藝術教學的延展。
  • Item
    Young Children's Philosophy of Art as a Reflection of Culture and Society:A Three Point Perspectiv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7-10-??) 郭禎祥; Dr. Ann Cheng Shiang Kuo
    本文旨在探討反映幼童生活經驗的藝術哲學,幼兒受到成長環境中的文化條件及傳統的影響,從小就形成了對藝術的觀念。本文對兒童藝術哲學的討論,乃根據一項跨文化合作研究的結果。這項研究是訪問加拿大、法國及台灣三地的四、五歲兒童,探討他們對於藝術概念以及藝術作品的標準,有什麼樣的理解。我們根據三地社會的文化傳統,分析所得的研究資料,結果也進步顯示,藝術的討論與評量必須謹慎考慮到文化的因素。本研究證明,透過社會的適應和共同價值觀的影響,四歲的兒童已經形成自己的藝術概念,顯示幼年階段就需要良好的藝術教育,以幫助兒童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藝術哲學。
  • Item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Conceptions in Describing, Preferring, and Judging a Work of Art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8-10-??) 陳瓊花; Jo Chiung-Hua Chen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不同年級層的兒童與青少年:(1)如何描述一件藝術作品,(2)陳述其個人喜好時的態度,(3)判斷一件藝術作品的標準,(4)表示喜好與判斷一件藝術作品時的差異。研究樣本取自參與美國伊利諾大學,美術與設計學系所設週末美術班的一般地區學校學生二十四位,包括三、五、七年級,和美術與設計學系的學生。每一年級階層各六位,男女各半。研究結果指出審美技巧涵蓋從簡單的描述視覺性的審美客體之構成要素,而至於辨識這些要素間的關係,再至於解釋整體品質的特色。當描述,表示喜好,和判斷同一件藝術作品時,不同年級的學生展現不同的審美技巧和概念。當描述一件作品時,三、五年級者傾向於述說題材,在七年級時有所轉變,對於形式特質和表現性的描述,隨年級的增長而增多。當表示個人喜好時,對於三年級者題材和色彩是主要因素,五年級者著重色彩,七年級者要求作品的表現性,大學生則側重表現性與設計。當評價作品時,三年級者依據題材,五年級者為色彩,而七年級和大學生主要依據技術與表現性。在表示喜好和評價時,除了推理上的差異外,也顯示出在選擇上的不一致。甚至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可以區別對於其個人喜好與評價藝術作品時的理由差異。不同的問題導至學生對於同一件藝術作品不同的回應。藉以引導學生進行作品反應的問題,會影響學生所作評論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