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4
Browse
9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我國替代役制度規劃與執行之研究—以警察役為例(2005) 張耀輝; Yao- Hui Chang兵役制度乃國家補充兵源之制度,為軍隊戰力之根本來源,對國防力量影響甚鉅。國軍自實施「精實案」,衍生兵源過剩問題,為謀解決該問題,及維護兵役公平性,故研擬替代役制度將過剩兵源投入社會服務工作,提升公共服務品質。行政院於民國八十八年七月六日表示:規劃兵役替代役制度,應在國家安全之基礎上,秉持三項原則:一、不影響兵員補充。 二、不降低兵員素質。 三、不違背兵役公平。 替代役制度自八十九年七月實施至今已達四年,各界正、負評價互見。警察役為替代役中人數最多之類別,對人民生命財產有直接之影響。故本研究以警察役為替代役研究主軸,蒐集國內相關文獻、理論報告,採用吳定之政策研究架構,以及密特與洪恩之政策執行力模式,為本研究理論基礎。次就歐洲各國已實施替代役警察役制度之規範內容及法律命令,做整理與比較,瞭解我國與國外警察役之異同點。復探討警察役現況,包括人力素質、執法合法性、管理方式等,並對需用機關管理人員、警察役役男做深度訪談。 綜上,本文檢討我國替代役制度之重要內涵、執行現況及成效,並配合國軍提高募兵比例,對替代役--警察役提出建議,可做為未來政策修改考量之基礎。Item 我國少年福利政策之研究(2005) 安瑮玥Item 檔案法施行後政府文書檔案管理之研究----以經濟部水利署為例(2005) 曾麗媛我國檔案法於民國88年12月15日由總統公布,民國91年1月1日正式施行,奠定我國檔案管理法制化的基礎,也代表我國檔案管理作業邁向一元化、標準化、資訊化及專業化的時代。為落實檔案法之施行,設立檔案管理局,為專責檔案之中央主管機關,並制定檔案法相關子法。由於各項法案出爐,使今後檔案管理工作有可遵循之依據及統一的做法,以達健全政府機關檔案管理,促進檔案開放與運用,發揮檔案功能之立法目的。 由於檔案法之制定與施行,各機關面臨各項挑戰與需克服之困難。本文針對檔案法對政府文書之管理機制,就法制觀點探討檔案依法管理及開放應用,進而對當前政府文書檔案管理問題檢視,並以經濟部水利署檔案管理個案分析,在檔案法施行後,檔案管理實際運作狀況及窒礙難行之處,並提出改進建議。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為: 一、檔案法通過後,經濟部水利署檔案管理實際運作狀況,及檔案法執行之現況及其窒礙難行之處,進而提出解決問題之途徑。 二、以檔案法各項指標,評估經濟部水利署91年度檔案執行績效,進而提出建議及改進意見。 三、依據研究分析結果,對檔案法提出建議,做為日後政府對檔案管理施行及修法之參考。Item 論兩岸直航對提昇台灣競爭力之影響-1998年至2004年(2005) 陳鍚寬; Chen,Shyi-Kuan隨著社會環境變遷,經濟自由化、國際化的趨勢,近年來我國各部門均以提昇國際競爭力為施政前提,無論是政府或產業界也已體認提昇國際競爭力對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此,對於瞭解決定國際競爭力的因素,將有助於政府或產業界對現況的認知與未來政策的改進。 國家競爭力與兩岸直航的關係,涉及的層面與問題甚廣,諸如人口、教育、經濟、政治、社會、財政及統計、工程與科技等等,本研究首先從論文的主題結構來分析:歷史形成的兩岸現狀(變項),直航、非直航或拒絕通航(影響)國家競爭力等面項;其次概念定義:何謂國家競爭力?有哪些觀察指標?何謂直航、非直航?並舉實際案例切入比較研究:引述其他國家,特別是類似兩岸關係的,從競爭封閉到交流開放而影響政經發展的例子。歷史研究:找出歷史上台灣與中國大陸間經貿往來的論述。再歸納,印證理論:將專家學者談到通航對一國經濟政治等之影響的理論做出論述並綜合整理出來,以形成理論的共同看法。 兩岸直航問題複雜牽涉到:歷史背景概述、兩岸經濟政治等現狀、統或獨?未來方向的分歧,導致雙方對通航政策的差異。有關直航或非直航對台灣國家競爭力的分析,專家學者等研究論述的整理,各種通航政策做法影響到國家之競爭力結果,依指標詳細分析評估正負影響,並羅列數據性資料。 世界經濟論壇(WEF)2004年10月13日發表「2004-2005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在象徵未來中長期經濟成長前景的「成長競爭力」(GCI)名列全球第4名,是亞洲表現最佳的經濟體,台灣名列前茅主要是因為在科技領域的亮麗表現(排名全球第2名,僅次於美國),評比結果顯示台灣在2003年總體經濟的表現及科技實力是2004年評比進步的主要原因,這代表國際相關機構對台灣的肯定,也證明台灣最近「拼經濟」的成效逐步展現,未來台灣仍應繼續追求卓越的生活品質和經濟發展,以保持民眾對政府有信心。 本研究旨在上述相關議題方面就政府及兩岸專家學者的意見綜述分析研究,個人從理論的角度對直航政策的看法,並針對國家競爭力分析,試圖提出須加強之部分,作為提供政府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Item 市地重劃對台中市地方派系之影響-以第十屆市長任期為例(1985-1989)(2004) 顏崧峻台中市素有文化城之稱,擁有位居台灣居中優越的地理區位,也是台灣中部都會區的核心都市。近年來基於大台中都會生活圈的形成,平衡台灣北中南區域發展的考量下,台中縣市即將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已經是促進區域均衡與繁榮中部發展的重要政策目標。因此台中市將突破過去中央的重北輕南政策下被忽視的地位,而大大提升其重要性。在此前提之下,實在有必要檢視台中市有別於我國其他都市的特殊政治生態。 台中市是最早施行市地重劃的地區,其中最重要的是第十屆市長張子源任內辦理的市地重劃工作,本研究聚焦在張子源任市長任內的市地重劃與地方派系的相關問題之究,因為這個時期正是台中市邁入大規模開發階段,這個時期同時是台中市政治最活躍、變動最劇烈的時期。經濟層面的影響外,隨著重劃之後房地產景氣的飆漲,地方政治勢力介入爭奪土地利益以作為厚植其政治影響力的資源基礎,反映在政治上是地方派系勢力版圖的消長。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在於:一、藉由相關與資料文獻的蒐集,記錄張子源擔任市長任內市地重劃時期政商之間的關係網絡。二、探討探討市地重劃時期政治人物與地方派系如何操持重劃的決策過程。三、著眼於台中市在張子源任內之市地重劃,探討其對與地方政治生態的互動與消長。此外希望能為台灣地方政治的學術領域,留下一份關於台中市地方政治生態的參考資料。Item 三民主義價值論之研究─從價值哲學觀點論三民主義價值體系之建構(1982) 徐國銘; Xu, Guo-Ming本論文之研究,旨在從價值本身之探討,歸納出基本的價值原理,然後以價值原理來 嘗試建構三民主義價值體系。第一章和第二章,乃以歷史的觀點,以哲學家為範圍, 來敘述中西價值思想、價值哲學之源流與發展。第三章價值基本問題之探討,以價值 主客觀,分類問題,價值次序和價值選擇原則問題為討論對象。第四章價值理論建構 ,以價值之定義,價值內容和價值體系為基本理論。第五章至第八章,為三民主義價 值論之存在基礎,內容架構,基本原則和目的取向。大體上,吾人把三民主義視為一 種價值思想,有其一貫的價值取向、價值判斷標準(價值原則)和價值內容。結論部 份,則綜合上述,提出三民主義價值體系,使吾人可以清楚地明瞭三民主義之整體價 值。Item 一國兩制下的中港關係(1982-2007)-從整合理論的角度分析(2009) 張仕賢一九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中港關係有了新的開始。在前過渡期,中英雙方關係基本上是融洽的,中英雙方基本上是以合作為主。中共確立以一國兩制作為理論基礎,透過制定香港《基本法》實現一國兩制的對港政策,成為這個時期中共對港政策的重點。六四事件後,中共對港政策出現改變。在制度面上,《基本法》在未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制度設計上,突顯了中共的意志與對香港民主化的懷疑。六四事件確實影響了中國對香港的態度,而中國透過《基本法》樹立起未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架構。 香港回歸後,香港的政治氛圍與港英時代不同,隨著港人治港的政治訴求在香港落實,港人要求特區政府能對香港人民負責。然而一場亞洲金融風暴,港人積累對特區政府的不滿,北京重新審視對港政策,改採主動介入策略。香港遭遇金融風暴的襲擊,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北京及港府為了挽救香港的經濟,加速香港與中國的經濟整合成為必要的方向。 面臨亞洲金融風暴、SARS及港人對港府的信任度跌落谷底的情形下,北京方面為了挽救香港經濟以及董建華在香港的威信,毅然決定與香港簽訂CEPA,透過經濟上的整合,試圖復甦香港經濟。在CEPA的簽訂與談判過程之中,對北京與香港雙方都有利及各有考量的情形下,談判過程可謂順利。CEPA的簽訂也標示著中港雙方的經濟整合由市場自行整合擴散到了政治菁英的合作。經濟整合在雙方互蒙其利的情況下進展快速,CEPA的各項補充協定也陸續出爐,加速中港的經濟整合,亦使香港經濟逐步內地化,香港經濟已不可能脫離中國,故在經濟的整合上,中港之間可說日益密切。 回顧本文,吾人可以發現整合理論在中港整合過程中的適用性與侷限性。從整合理論的三個面向:聯邦主義、功能主義、新功能主義來看,聯邦主義主要適用在一國兩制以及《基本法》的制定過程上。從功能主義的角度來看,在整個中港的整合過程中,似乎只有前過渡期由於中英雙方的關係較為平穩,故雙方在經濟面上的合作才能擴散到政治的整合。而後過渡期與回歸之後,儘管雙方在經濟整合的步伐上從未停止,經濟的整合似乎並未有效地擴散到政治面,故從功能主義的角度來看中港整合,似乎侷限性大於適用性。最後,從新功能主義的角度來看,中共的政治菁英對於中港整合的態度較為一致,而在香港的政治菁英方面,除了民主派的人士之外,對與中共進一步整合的態度基本上是支持的,中港政治菁英的態度使中港整合更加快速,故新功能主義的適用性大於其侷限性。 最後,筆者認為,綜觀整個中港關係可說分成制度、政治與經濟整合三軌進行,制度建立、政治整合失敗但經濟整合成功,可說是自一九八○年以來中港關係的總結。未來的中港關係可能亦會如此發展,即港人對進一步與中國的經濟整合充滿期待與信心,但對政治整合則敬謝不敏。因此,對北京與香港的政治菁英而言,如何將經濟整合的成果再次擴散到政治面,重拾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加速中港之間的整合進程,才是北京與香港雙方要思考的地方。Item 2000年後台灣政黨的聯合(2009) 湯雲騰; Tang Yunteng論文摘要: 2000年後台灣政黨的聯合,幕起幕落,令政治觀察家目不睱給。本文列舉十個選舉聯合案例、五個立法聯合案例、四個執政聯合案例,除對各案例成功、失敗之因提出見解,並徵引聯合理論(最小獲勝標準)加以詮釋之,為國內首開選舉、立法、執政聯合三面向整合研究之著作。研究結果發現:台灣政黨聯合的經驗,成功比率最高為選舉聯合,其次為立法聯合,執政聯合則全部失敗。台灣政黨聯合多由政黨領袖峰會啟動。跨越意識形態的政黨聯合,尚無成功經驗。台灣政黨的聯合現象是最小獲勝標準的反例。 本文研究台灣政黨聯合現象後,對聯合理論提出新修正觀點:「當政黨聯合符合政黨領袖利益時,則獲勝聯合出現」。文末提出台灣政黨聯合機制之研究建議,其程序為:召開政黨領袖峰會、發表共同行動綱領、簽署聯盟共同協議以及政黨執行協議四步驟。Item 競選網站議題設定之研究 - 以2008年總統大選為例(2008) 江昇鴻; Sheng-hong Chiang2008年的總統大選,完成我國第二次政黨輪替。本文研究對象為2008年總統大選候選人官方競選網站,就候選人使用網路傳遞的訊息內容,比較藍綠兩陣營議題設定的差異;並探討閱聽人在接收訊息後,對他們投票傾向之影響。議題設定的研究方法,包含了傳播訊息研究,以及閱聽人的研究。本文在候選人傳播訊息部分採用內容分析法,而選民部分採用焦點團體的研究。 內容分析部份研究發現:一、兩陣營議題設定之主題相似。二、競選行程中是候選人最常進行議題設定的時機。三、「馬英九」是兩陣營議題設定的主角。四、議題設定的方向以正面為主。五、面對議題,謝長廷選擇親上火線、馬英九常由幕僚代打。六、北部地區是候選人議題設定的重鎮。七、謝陣營掌有議題攻擊的主導權。八、候選人偏好使用「堆牌法」的宣傳策略。 在選民焦點團體訪談部分,本研究主要發現歸納如下:焦點團體成員對於當今我們所面臨的最重要問題見解不同,但成員大致認為競選網站的議題,就是這次選戰的主軸。成員在選前都已有支持的候選人,並認為網站訊息不會改變其對政治的認知態度,322當天將手中神聖的一票,投給原先支持的候選人。選人網站不是影響他們投票的重要因素。Item 兩岸物流發展策略之研究(1995-2005)-SWOT分析法之應用(2006) 莊旻達; Chuang, Min-Ta物流的演進已從傳統的運輸演變至現今全球運籌管理的概念。意指,整個物流的發展從早期物流管理演化到供應鏈管理,最終推演至全球運籌管理的整個歷程。因此,物流是一個延續不斷的問題。 本文使用政治經濟研究途徑,並輔以歷史結構的研究,希望藉由歷史的角度去發現兩岸物流發展的問題。此外,亦使用策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法,藉由共時性的研究,讓台灣與中國大陸了解自身的處境,以改善劣勢、化解威脅,保持優勢與發展機會的角度出發,作出符合潮流的策略規劃,以面對未來多變的大環境問題。 經由研究發現,兩岸充分合作是互蒙其利的;因此,兩岸共同市場的建置,就顯的重要。然而,兩岸尚未充分開放三通,三通就像是兩岸互通物流的絆腳石,所以政府應正視這個問題,以兩岸經濟利益為依規,有效管理與開放政治意識形態,以圖雙方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