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4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香港社會運動的跨媒體議題設定之研究--以2014年雨傘運動為例
    (2019) 張志宇; Chang, Chih-Yu
    2014年雨傘運動是香港回歸後最大規模的突發性社會運動。該運動結合虛擬空間的動員和實質空間的佔領,佔領時間長達79天,成為回歸後新型社會運動。香港主流報紙的報導和雨傘運動核心組織的社群媒體《臉書》貼文,均對雨傘運動議題表達高度關注,並透過框架的使用對該運動進行報導和闡釋,以影響受眾對於該運動的認知。 本研究目的在於透過框架概念,比較分析運動組織者社群媒體和主流報紙的框架使用,以瞭解兩類媒體之間在框架使用上的關聯性,進而驗證雨傘運動中是否存在跨媒體議題設定效果。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雨傘運動核心組織「學民思潮」、「學聯」和「佔中組織」所設立的三個社群媒體《臉書》的貼文內容,以及《蘋果日報》、《明報》和《大公報》等三家立場不同的主流報紙的社論、新聞報導、專題等內容,以瞭解兩類媒體在消息來源、立場和框架使用情形。另比較兩類媒體在不同階段中框架使用的互動關係,以瞭解是否存在跨媒體議題設定效果。本研究另亦透過深度訪談,以瞭解雨傘運動決策機制、組織者運用社群媒體的情況,以及對主流報紙報導和的看法。 研究結果發現,雨傘運動核心組織的社群媒體與主流報紙之間在框架使用上呈現部分跨媒體流動現象。此外,階段一的主流報紙對於階段二社群媒體的框架使用具有跨媒體議題設定的效果,但社群媒體對於主流報紙則不具議題設定效果。
  • Item
    「一國兩制」下的社會運動與黨國回應:以香港行政長官普選爭議為例
    (2016) 林敬堯; Lin, Ching-Yao
    在香港回歸前的過渡時期,由於英國確知即將退出香港,因此開始在香港主導一系列民主化與代議政治改革。北京在香港建立以行政長官為首的政府,直接聽命中央,由行政長官總攬大權,是為行政主導的政體。如此制度設計就是為了要一方面讓香港維持原有制度與生活,同時中央又得以完整的領導與監督。 總的來說,回歸以後香港的政治體制,特別是民主的發展,可說處處受制於北京。在這種新舊矛盾的引爆點,是擁有公權力的政治社群和公民對於美好社會的理解衝突,也是雙方對於社群--公民關係,即公民身份觀的理解衝突:前者通過自上而下的界定向社會推行自由主義的公民身份傳統;而後者則通過自下而上的公民實踐,以一種反對傳統自由主義教義的方式,尋找和重新界定政治社群和公民的概念及其關係,並逐漸發展出一種社團主義的公民身份概念。 香港衝突不斷,何去何從?本文認為「撕裂」其實是「溝通」的開始,名義上北京沒有取消一國兩制,雨傘運動從量變到質變,本質上北京中央直接對香港行使管治,其實一國兩制就不復存在了。民間若沒有展現政治力,不論是通過選票或是其他手段,獨裁政治不會主動改革 本文從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入手,學界關於社會運動產生和發展機制的研究有變遷、結構與話語三大視角。 針對香港規模性社會運動再現的事實,通過具體事件分析,將之置於社會變遷背景之下,對香港經濟、社會與政治轉型等結構性因素進行考察,並嘗試構建結構分析之下話語(社會規範及其不同形態,如認同感、合法性等)分析路徑,也即嘗試構建一個融合變遷、結構與話語三大視角的綜合性解釋模型。研究表明,問題解決因應的思路在於理順國家和社會關係,以使得中央和香港共持身份認同話語權與詮釋權、共同提升政府政策合法性,以期借此推動社會運動社會制度化建設在香港更好地運轉。 底層不斷發酵的社會情緒,反映香港這個社會不願在中國負面影響下討生活,這種感受已經擴散到一部分中產階級。這本質上是政治問題。政治問題不解決,直接而自發的公民行動,只會不斷湧現。反對者思考面對中共的強權政治,沒有抗爭就會有真普選嗎?沒有真普選、沒有民主,就可扭轉這種局勢嗎?香港民主運動面對的困局主要有三方面:一、中央擊碎民主夢,全面打壓將至;二、民主改革失敗,管治困局無從解決;三、雨傘運動過後,社會全面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