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中文結果式句構之第一語言習得
    (2024) 蔡娗汸; Chai, Ting-Fang
    中文結果式句構擁有不少值得探討的特性,如句法—語義衝突(Huang, 1997)及 解釋上的歧義性,這些特性使結果式句構在形式句法有許多的研究(e.g., Huang, 1988; Zhang, 2001),而實證研究則相對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中文結果式句構的第一語言習 得,以彌補此研究缺口,研究考慮到三個影響兒童理解結果式句構的因素:句構類型 (賓語控制、主語控制和使役結果式句構)、語境和有生命性。6 至 8 歲的兒童共 60 名及中文母語者 20 名參與了本研究,受試者進行了兩個真值判斷任務(有語境及無語 境)和一個圖片選擇任務,以評估其對結果式句構的理解。研究發現,賓語控制結果句構最容易,其次是主語控制,而使役結果式句構則最 具挑戰性,其次,語境有助於兒童理解每一類型的結果式句構,有生命性也在句子歧 異理解扮演重要角色。最後,研究結果顯示,受試兒童在中文結果式句構的第一語言 習得中歷經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與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1964)相符。6 歲在有語 境支持下,對結果式句構已達成人程度的理解,7 歲兒童則可在無語境支持下達到成 人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能藉由有生命性的線索,理解結果式句構。
  • Item
    中文三語學習者的非謂形容詞位置習得:英語和羅曼語族人士之比較
    (2024) 楊名霖; Yang, Min-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第三語言中,非謂形容詞 (attributive adjective) 位置的習得情況。所檢核的關鍵因素有三,涵蓋形容詞類別效應、教學效應、及句法啟動 (syntactic priming) 效應之影響。本研究共招募了45名受試者,分成3組,每組15人。其中兩組為語言背景呈現鏡像組別 (mirror-image groups) 的30名中文三語初學者,另外一組則為中文母語者。研究中的30名中文三語初學者的中文程度皆為A1或A2且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另外,依照中文三語初學者的語言背景,將他們分成一組以一語為英語,二語為西班牙語或法語,且三語為中文,及另外一組以一語為西班牙語或法語,二語為英語,且三語為中文的鏡像組別。測驗內容包括兩項口語產出任務,任務內容涉及中文新詞及已知詞。根據三個所檢核的關鍵因素,研究得出三個結果。第一,形容詞使用中未觀察到顯著的類別效應,顯示成年受試者對於四種類別的中文形容詞具有普遍的語意理解。第二,教學效應對所有中文三語受試者均有益,鏡像組別的三語受試者皆可藉此教學效應提高已知詞語境中形容詞位置的準確性。其中,英語母語受試者受益於其第一語言正遷移,在中文新詞及已知詞語境中,皆大量產出與中文形容詞句法結構一致,放置於名詞前位置的中文三語形容詞。相反地,西班牙語或法語母語受試者受到其第一語言負遷移的影響,在中文新詞語境中,傾向於將中文三語形容詞放置於名詞後位置。第三,在探討句法啟動效應時,受試者的語言背景和啟動順序之間有著顯著性的影響。儘管所有中文三語受試者都對啟動 (priming) 表現出某種程度的適應,但鏡像組別之間受到的影響程度有顯著的差異。特別是,英語母語受試者在不同的啟動條件下保持了一致的表現,顯示出其與中文形容詞句法結構相同的強烈第一語言影響。相比之下,西班牙語或法語母語受試者對啟動條件更為敏感,常常受到啟動順序的影響而調整其產出的中文形容詞句法結構,顯示出他們在克服第一語言句法傾向方面面臨更大的挑戰。
  • Item
    以華語為母語的孩童對請求策略的理解與使用
    (2020) 陳妍彣; Chen, Yen-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華語為母語的兒童對於請求策略的理解與應用。議題包含直接與間接請求策略間的差異、社會距離與地位的影響、句型與策略的使用、以及不同年齡間的差異。本研究設計兩項測驗來探究受試者的表現:一為理解測驗,二為情境對話測驗。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四十八位五至十歲孩童,依其就讀的年級分為三組:幼兒園大班、小學二年級、四年級,每組各十六位;另外有對照組成人十六位。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五至十歲孩童皆具備成人母語者對於直接與間接請求策略的理解能力,但八歲以下孩童還無法像成人般表達請求。 二、對於孩童與成人,社會距離對請求策略的理解與使用影響不顯著。 三、孩童與成人對於請求策略的理解與應用皆受到社會地位的影響。他們與社會地位較高的人互動時,理解與使用都已具備成人母語者的程度;在與同輩或是地位較低的人互動時,他們皆比預期中更為客氣。 四、五至八歲的孩童使用大量的祈使句來做請求,而九至十歲的孩童則如同成人,使用較多的疑問句。但孩童至十歲時都還無法像成人般使用陳述句來提出請求。 五、五至十歲孩童已能夠使用多種請求策略,但各策略使用的多寡有別。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各組皆有明顯趨勢,使用較多的語氣導出型(Mood derivable)和探詢型(Query preparatory)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