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習得主題結構之實證研究
    (2007) 沈正嵐; Cheng-Lan S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如何習得中文的主題結構。本實驗共設計兩種測驗:句子選擇測驗與引導說話測驗。受試對象為六十位年齡四至六歲的兒童。依照受試者的年齡,分成四歲、五歲、六歲三個實驗組。此外,尚有二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成人為控制組。 實驗結果顯示,在中文主題中的語義特性中,指稱(definiteness)較總稱(genericness)容易習得。然而,三組受試者仍尚未完全習得這兩個語意特性。研究亦發現四歲跟五歲的兒童在語意特性的習得有很大的差異。在語法性方面,所有格式(possessive-like)主題最早習得,原位衍生式(base-generated)主題次之,而移位式(moved)主題最難習得。主題鏈(topic chain)對兒童來說亦是很難習得的特性,三組受試者都尚未完全習得中文主題鏈。研究發現支持語言習得先天性理論(the nativist approach),受試者皆有自己的語法,沒有模仿實驗者的句子,因此行為學派的語言習得理論(the behaviorist approach)在本研究不成立。本研究結果亦顯示兩種測驗有顯著的差異。普遍來說,句子選擇測驗的分數較引導說話測驗高。但在所有格式主題的習得結果中,受試者在引導說話測驗表現較好。我們可以將此測驗差異歸因於引導說話測驗給予受試者較大彈性,他們可以自由說出他們已經習得的所有格式主題。然而句子選擇測驗較為限制,受試者必須從兩個選項中選擇一個,因此受試者在句子選擇測驗中的對所有格式主題的表現較差。
  • Item
    中文隱喻用語之第一語言習得研究--以「死」字為例
    (2008) 謝孟璇; Meng-Hsuan Claire Hsieh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與中文「死」字及其相關隱喻用法的母語習得情形,並針對五個議題—標誌理論、語言情境、生命效應、詞類效應、與年齡因素加以討論。本實驗包含兩個理解能力測驗:字詞單獨測驗(Words in Isolation),與字詞情境測驗(Words in Context)。受試者共有 144 位國小學生,依照年級分成 6 組,另有 24 位的以中文為母語之成人作為控制組。 研究結果顯示,非隱喻性用法、也就是無標誌用法,比隱喻性用法或有標誌用法來得容易習得。受試者在字詞情境測驗中表現比字詞單獨測驗好,顯示語境有助於受試者判別隱喻性意義。主詞的生命效應不只與動詞搭配有關,與隱喻意義的辨認亦有關連。此外,「死」字的詞類變化對意義辨認的難易有顯著影響,難易度可歸納出「動詞 > 形容詞 > 副詞」,與「死+動詞 > 死 > 動詞+死」,亦即詮釋「死」當動詞較「死」當形容詞或副詞來得容易,「死+動詞」的組合比單獨使用「死」和「動詞+死」來得簡單。同時,年齡仍是習得隱喻性用法、或者具備 後設語言能力的重要因素;四年級學童(也就是超過十歲的受試者)表現特別優異,顯示十歲極有可能是習得後設語言能力的重要里程碑。
  • Item
    中文安慰言語行為之比較研究: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英語與日語學習者為例
    (2018) 葉惠真; Yeh, Hui-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英語與日語學習者對中文安慰策略的有效度判斷以及使用情形,並驗證不同操縱變因(如:被安慰者的社會權力高低、事件嚴重程度及情境類型)對安慰策略的影響程度。研究對象共為十二名英語和十七名日語的中級華語學習者以及二十名中文母語者作為對照組,參與本研究的兩項測驗:一為有效度判斷,二為口頭完成情境對話。研究發現如下: 一、 情境類型的操縱因素對受試者的有效度判斷及使用情形影響最大,其次是事件嚴重程度,而被安慰者的權力高低影響則最小。 二、 提供支持、建議和鼓勵策略在有效度判斷中較同情及安撫策略有效。然而只有建議策略在口頭情境完成的測驗中仍被大量使用,其他兩種策略被安撫策略所取代。 三、 除了對提供支持策略的有效度評價不如中文母語人士高之外,英語和日語的華語學習者的表現大致與對照組相同。 四、 受試者普遍採用組合式的安慰策略,受歡迎的組合通常皆含有建議策略。 五、 日語學習者在面對更高權力的被安慰者的情況下比英語學習者更加看重安撫策略,並且在嚴重度高的情況下採用更多鼓勵策略。另一方面,英語組的人均安慰策略總數比日語組要來的多。 根據上述結果,我們認為三種操縱因素各發揮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也證實對於安慰策略的有效度判斷與實際策略使用間確實存在影響差異。而且,跨文化差異仍存在於安慰策略的學習中。
  • Item
    關於第三語言習得的形態句法轉移的語言類型與心理類型的相對權重
    (2015) 山口廣輝; Yamaguchi, Hiroki
    第三語言習得(TLA)相對而言是較新穎的研究領域。早先開創的第三語言習得相關研究發現,類型差異是決定轉移來源的因素(Rothman, 2010, 2011)。然而,以往的研究並未明示,究竟是何種類型差異,決定第三語言初學情境中的轉移來源。有些學者將類型學研究聚焦於客觀的語言近似,而有些學者則擴展其研究範疇至學習者對於類型的感知覺察,意即所謂的心理類型(Kellerman, 1983)。儘管已知兩種類型差異皆具影響力,兩者的相對權重卻仍有待探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明察當第三語言初學者思考目標語的形態句法知識時,語言類型差異與心理類型差異的相對權重。數據資料取自於兩個實驗組。第一個實驗組由33位已習得進階韓文的台灣人所組成,第二個實驗組由30位已習得進階中文的韓國人所組成。兩個實驗組皆需接受(1)口說翻譯測驗(OT)、(2)文法判讀測驗(GJT)以及(3)心理類型差異問卷調查。除此之外,另召集30位日文母語人士,作為文法判讀測驗數據資料分析之對照組。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接收性的聽讀能力、產出性的說寫能力,或文句的複雜度,兩個實驗組皆較多仰賴語言類型近似之語言(韓文),而較少仰賴心理類型近似之語言(中文)。又,第三語言初學者無法同日文母語人士般自然地思考目標第三語言─日文。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細述第三語言習得之教學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