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共同體作為人性之綻放:喬治・歐威爾《巴黎倫敦落魄記》與蔡明亮《郊遊》之比較(2020) 粘正穎; Nien, Jeng-Ying隨著《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2016)的出版,以及在2017年開始舉辦的「貧窮人的台北」等活動,無家者議題近幾年漸漸在臺灣受到重視。因受到社會學領域的啟發,首先我將在此論文中探討喬治・歐威爾的《巴黎倫敦落魄記》中倫敦的部分,藉此了解無家者的成因以及英格蘭貧窮法案的發展。接著我將以蔡明亮導演的《郊遊》來討論臺灣的無家者議題,並比較無家者現象在臺灣與英國的異同。最後,受到歐威爾「經營一座小型農場,或是一畦家庭菜園」提議的啟示,以及汲取在二十一世紀由格蕾絲・李・博格斯和埃里克・歐林・賴特的社區發展理論等發想,我將討論藉組織當地、互助的共同體以反抗資本主義的可能性。 以在地為基礎的共同體中,透過互相關懷與支持,將會產生愛與歸屬感的氛圍,而人性也將成為可能。如同阿蘭・巴迪歐宣稱共產主義理念旨在將革命思想灌注於日常實踐中,地方共同體的計畫也可以是彈性且滾動式進化的。本共同體營造計劃可被視為實驗的過程,依據不同的時間與空間而有所調整。透過分析英格蘭與臺灣的無家者議題,本論文將焦點置於人性以及人類本身,期望為這個存在已久的問題找到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Item 童妮‧摩里森《爵士樂》與《愛》中黑人音樂的中介與意義(2008) 陳玟勳; Wen-shiun Chen本論文探討童妮‧摩里森在《爵士樂》與《愛》兩本小說中,以黑人音樂傳統為基礎,所呈現出的美非小說形式。第一章藉由非洲傳統音樂美學與社群觀念的研究,檢視黑人音樂傳統中的概念,並指出摩里森的寫作策略,是以音樂傳統觀點出發,因此小說中的主題可追朔到非洲根源的文化傳統。第二章探究《爵士樂》中,爵士樂的概念如何延續非洲文化傳統,以及摩里森以爵士樂鼓動小說中的人物,以「合奏音樂」作為再造黑人社群的方法。摩里森將小說人物安排在一塊爵士音樂的「記憶遺址」,以喚起他們過去的回憶及對音樂的感知能力。隨著爵士音樂驅使小說人物互動,在共同經驗與情感分享中再造黑人社群,摩里森也同時創造了她自己的文學社群。第三章究查摩里森在《愛》中如何檢視爵士音樂,以「咆伯」爵士曲風反思「搖擺」曲風中傳統概念的萎靡。小說的敘事結構利用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對比爾‧柯西不同的愛慕形式,表現咆伯樂風的「不協調」特色。以比爾‧柯西為遺忘傳統的代表,L則象徵傳統,聯繫柯西家族中的女人,並促使她們在分享與互相關懷中改變人生。《愛》反省《爵士樂》中對爵士音樂的樂觀態度,為摩里森展現黑人音樂傳統不同層面的手法,而兩本小說更呈現出自詡為黑人音樂傳統繼承者的摩里森,在美非文學中的發展與成就。Item 生態烏托邦的崩解:由生態女性批評的角度檢視童妮˙摩里森的《樂園》(2015) 陳韋伶; Chen, Wei-Ling本文旨在運用生態女性主義的角度探討童妮˙摩里森的《樂園》。由於對自然的宰制與對性別、種族與社群的壓迫具有高度相關性,在這樣宰制的邏輯中,文化上較低等的實體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是某種可被控制、宰制和殖民的客體。為了除去這種父權中心的意識型態,筆者認為人類應該學習與大自然彼此和諧地相處,並在此生態系統中學習互相關愛與互相尊重。 大致上,本論文主體可分為五個部份,分別是引言、正文與結論。在正文中,筆者試圖探討性別、種族和社群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分三章討論。第一章闡明《樂園》裡自然與性別的相互關係。筆者首先將露比鎮與女修道院的自然環境做比較,透過這兩處自然環境的異同與動物的暗喻,筆者認為自然與女性所受到的壓迫現象頗有相似之處。接著,筆者試圖探討在父權體制下,不同種族與階級的女性在《樂園》中所經驗到的性別壓迫現象。第二章主要著重在殖民的邏輯的議題上,筆者於此章除了探討殖民的邏輯也檢視了激進的排他性對種族延續所造成的負面效果。筆者在此章也檢視了身分認同的衝突問題,特別是在異族混血和世代衝突等問題上。第三章旨在檢視自然與生態烏托邦的關係。本章首先探討人類對生態烏托邦的嚮往與追尋,並討論《樂園》中對生態烏托邦的追尋,筆者也探討生態系統中將自然視為孕育萬物的母親,但筆者認為若將自然視為孕育萬物的母親,人類將會合理化對大自然恣意的剝削與宰制。最後,筆者檢視了生態社群中的集體文化認同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