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以語料庫探究跨領域學術寫作緒論之詞組框架
    (2021) 張懷恩; Chang, Huai-En
    許多先前研究曾探討詞組框架(phrase frames)於學術寫作上的議題(Ang& Tan, 2019; Grey & Biber, 2013; Lu et al, 2021)。另一方面,先前的研究亦闡明詞組框架與Swale (1981)所提出的文部(move analysis)之間關聯的重要性。許多研究該領域的學者將研究重心置於使用小型語料庫的研究來探討詞組框架於文部緒論上的運用,然而,使用較大型的語料庫來檢視詞組框架於學術英文寫作上的研究卻很有限。此外。也鮮少有研究深入探究詞組框架於跨領域學科間的差異性。 基於以上所提及之研究缺口及利基,本研究提出四個相關的研究問題: 1) 在社會學與生物生命科學領域,哪些是最常用的五字詞與六字詞之詞組框架? 2) 就詞組框架的使用層面而言,是否有跨領域之差異? 3) 大型語料庫是否能產出如同小語料庫相似的詞組框架變異詞? 4) 生物與生命科學學門的詞組框架如何串聯文部? 此研究基於Swale (1981)的文部類別以及Lu等學者(2021)所分類的學術寫作緒論之詞組框架分類作為研究架構。透過使用語料庫工具AntCorGen擷取文本內容,將社會學與生物生命科學領域之語料庫從原先Lu研究的600筆語料擴大為6000筆文本,而KfNgram工具則使用來產出兩個學科領域的相關詞組框架。另外使用線上工具Venny產生統計對比數據以比較兩學科領域之間的差異。最後得以收集詞組框架之變化詞作為對應其詞組框架。研究結果顯示在此兩學科領域最常用的詞組框架之五字詞與六字詞及其變化詞。此研究有許多發現,第一,隨著詞組框架長度的增加,詞組框架數量減少。第二,就詞組框架的使用而言,跨領域之間有其相似性與差異處。例如,有些特定詞組框架於兩個學科領域皆有發現,而有些詞組框架則較具有領域特殊性(discipline-specific)。針對第三個研究問題,此研究亦發現,隨著語料庫的擴大,能產出類似及較多的詞組框架變化詞,亦稱為片語實現詞(phraseological realizations),而能提供詞彙的可供性(affordance)及豐富性(abundance)以利於學術寫作之使用,最後,透過KfNgram蒐集到之語料,串連及彙整出生物生命科學領域之詞組框架。本研究基於研究發現之結果,希望能提供對於學術寫作格式化當中的詞組框架之運用盡棉薄之力,此外,本研究建議,不論是此領域之研究者與教育人士、學術論文作者及教材研發者能將此研究之格式化詞組框架與寫作緒論之文部關係引入相關課程,以期待能增進學術寫作之新手與學生的表達能力。
  • Item
    一個以語料庫為本對現代漢語中反義詞共現現象之研究
    (2008) 許展嘉; Chan-Chia Hsu
    本論文採用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方法,探討現代漢語中反義詞共現之現象。本研究一共選擇了二十五組反義詞,從中文詞彙特性素描系統(Chinese Word Sketch Engine)中選取三千六百零五個句子作為檢測語料。本研究的分析採用Jones (2002)針對反義詞共現之篇章功能所提出的理論架構。 在中文裡,我們發現十三個反義詞共現的篇章功能。其中,對等反義詞(Coordinated Antonymy)與輔助反義詞(Ancillary Antonymy)是最常見的功能。除此之外,本研究發現中文反義詞的篇章功能分佈會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傳統上反義詞分類的類型、詞類、現代化程度、詞素音節結構。本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反義詞共現篇章結構之跨語言差異,可歸因於各個語言獨特的語法特徵。 本論文也發現,中文裡每種反義詞共現的篇章功能,皆有其典型的詞彙語法框架。這些不斷出現的構式可能會增強反義詞之間的連結。我們又發現當中文反義詞共現時,會偏向特定的詞序。在中文裡,影響反義詞共現詞序的因素包括正面性與詞頻。當篇章中的觀點轉變時,另一種共現詞序可能會出現。 本論文探討現代漢語中反義詞共現之現象,為Jones (2002)針對反義詞篇章功能所提出的理論架構提供跨語言的支持,也觸及中文反義詞共現現象所反映出的認知機制。本篇是一針對傳統上屬於語義學的反義詞現象,以語料庫及篇章分析的角度所做的研究,彰顯出反義詞之間的橫列(syntagmatic)關係。我們建議未來關於反義詞的研究可採用跨語料庫、跨語言的研究方法,探討反義詞此一語內現象,與各語言獨特的語法特徵及各項語外因素之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