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老人預防跌倒行為意圖之研究
    (2009) 謝嘉珍
    本研究運用1991年Ajzen所提出的計畫行為理論做為研究架構,目的為預測及解釋老人從事預防跌倒行為之意圖。參與者為台北市士林區老人服務中心附設長青大學九十七學年度下學期(第七屆)之60歲以上學員,共105位。本研究使用研究工具包含開放性引導式問卷,以及依據開放式引導式問卷填答結果,篩選出前70%顯著信念編製而成的結構式問卷。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階層複迴歸、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中的Htelling’s T2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對象未來半年內從事預防跌倒行為之意圖者佔77.1%。 二、本研究對象從事預防跌倒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可有效解釋預防跌倒行為意圖22.7%的變異量,加入知覺行為控制變項之後,模式的整體增加了17.3%的解釋力,對預防跌倒行為意圖之解釋力上升為40.0%的變異量。三個變項之中以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力最高,其次為主觀規範,態度最低。 三、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以及知覺行為控制與控制信念、知覺力量的交乘積和間皆達到中度正相關。 四、有/無意圖從事預防跌倒行為者在結果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控制信念和知覺力量等信念上有顯著的差異。 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預防跌倒行為意圖的結果,建議未來在老人預防跌倒行為教育時,可強調從事預防跌倒行為幫助老人日常生活行動更小心的重要性並設計增加同儕支持的部分,以增加其從事預防跌倒行為的動機。
  • Item
    區域犯罪事件與臺灣高齡者身體活動及螢幕觀看時間之關聯性研究
    (2019) 方士豪; Fang, Shih-Hao
    目的:過去在臺灣少有區域犯罪對於高齡者健康之相關研究,而影響高齡者身體活動及螢幕觀看時間之探討對於高齡者健康有其必要性,基於「生態學架構」,本研究有三個研究目的。(1) 調查臺灣65歲以上高齡者身體活動及螢幕觀看時間之現況。(2)瞭解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高齡者身體活動及螢幕觀看時間之關聯性。(3)區域犯罪事件與高齡者身體活動及螢幕觀看時間之關聯性。 方法:本研究在2017年9月至11月間使用電話訪談方式調查臺灣高齡人口之身體活動與螢幕觀看時間,並從警政署公開資料提取高齡者所在地區之區域犯罪資料。共取得1068份有效樣本,並以卡方檢驗、二元邏輯斯迴歸來分析數據。 結果:研究結果發現(1)一周身體活動量達150分鐘之高齡者佔總樣本數79.4%;一日螢幕觀看時間在120分鐘以上之高齡者佔總樣本數63.2%。(2)非正常體重之高齡者較不容易達到每周150分鐘身體活動量。而具有較高教育程度之高齡者較容易達到每日120分鐘螢幕觀看時間。(3) 「毒品事件」、「汽車竊盜事件」、「機車竊盜事件」發生件數較高之地區,當地高齡者較不容易達到每周150分鐘身體活動建議量。 結論:這些研究結果顯示區域犯罪是推動高齡者身體活動政策之參考依據。未來的研究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區域犯罪對於高齡者主觀意識及身體活動與久坐之間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