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4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醫事放射師工作付出回饋失衡、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相關因素之研究(2024) 游意如; Yu, Yi-Ju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醫事放射師工作付出回饋失衡、社會支持及工作滿意度之相關因素,研究工具使用結構式問卷來收集個案資料。問卷內容分為四個部分:「社會人口學量表」、「工作付出回饋失衡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工作滿意度量表」。本研究以方便取樣方式,調查全台灣在醫院工作的醫事放射師,共回收373份,取得有效問卷共369份。資料分析使用SPSS 23.0中文版進行建檔與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醫事放射師之性別、教育程度、醫療院所層級、是否有兼任行政工作、工作時數、班別及薪資與工作付出回饋失衡各分量表有顯著差異;醫事放射師性別、年齡、醫療院所層級及年資與社會支持有顯著差異;醫事放射師性別、班別及科別的不同與工作滿意度有顯著差異。(2)在醫院工作的醫事放射師工作付出回饋失衡、社會支持及工作滿意度之間有顯著相關性。(3)醫事放射師工作滿意度的重要預測因子為班別、工作外在付出、工作回饋及社會支持,可解釋變異量為64%,即為固定白班、工作外在付出越低、工作回饋越高及社會支持越高,則工作滿意度越高。本研究結果可作為醫院管理部門參考,重視醫事放射師心理壓力,設置完善的職場社會支持系統,進而提升工作滿意度。Item 雙北市長期照護機構照顧服務員職業倦怠、社會支持與憂鬱之研究(2023) 盧惠珠; Lu, Hui-Chu本研究在探討雙北市長期照護機構服務員之職業倦怠、社會支持及憂鬱之現況,進一步釐清三者間的關係,最後分析背景變項、職業倦怠、社會支持對憂鬱的解釋力。本研究採橫斷性研究,以雙北市16家長期照護機構工作年資滿3個月以上的照顧服務員為研究對象共計379位。以方便取樣及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問卷分五個部分,包括社會人口學變項、職場型態、職場疲勞量表、多向度感知社會支持量表及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調查時間為2022年12月16日至2023年4月12日止。研究結果顯示,雙北市長期照顧服務員憂鬱盛行率為36.94%。本研究發現場所屬別是醫院附設和獨立型態者的職業倦怠程度較高,除此之外,家中需照顧65歲以上及平均每周工作時數40-45小時與46-49小時者的職業倦怠與憂鬱程度高。平均每周工作時數大於50小時者,來自「家人」及「特定人」的社會支持多於平均每周工作時數40-45小時的照顧服務員。雙變項分析結果顯示社會支持度越高憂鬱程度越低,職業倦怠程度越高憂鬱程度越高。逐步複迴歸分析結果呈現,教育程度在國中以下、居住在新北市、平均照顧1至20人、工作年資1至3年、非固定白班、朋友向度的社會支持低、職業倦怠之服務對象疲勞分數高、個人疲勞分數高及工作過度投入分數高者,正向預測憂鬱程度。建議長期照護機構負責人關心這類的高危險群,避免人員產生職業倦怠及憂鬱,使日漸短缺的照護人力,不再流失。Item 肺癌病患手術後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關係研究(2022) 曾靖欣; Tseng, Ching-Hsin目標: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肺癌個案手術後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方法:以臺灣北區某醫學中心胸腔外科門診肺癌病人為研究對象,透過結構式問卷調查法及病歷查閱進行資料收集,於2021年8月24日至12月21日期間共收集146名研究對象。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料、社會支持量表、臺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量表,另外以病歷查閱方式收集研究對象的疾病特性資料。結果: 一、研究對象的社會支持屬於中下程度;以支持功能來看,感受到情感支持最多,其次依序為評價支持、訊息支持、最少的是實質支持。由支持來源來看,感受到最多的是來自家人的支持,其次為朋友、醫護人員,感受最少的是病友支持團體。「年齡」及「家庭每月收入」與整體社會支持有顯著相關。 二、研究對象的生活品質屬於中上程度;感受最好的是環境範疇生活品質,其次是生理範疇生活品質、社會關係範疇生活品質,感受最差的是心理範疇生活品質。「家庭每月收入」及「治療方式」與整體生活品質有顯著相關。 三、多元迴歸分析的結果顯示,在控制社會人口學變項及疾病特性的狀況下,整體社會支持的量表得分和整體生活品質量表得分有顯著正向關係(β=0.25,p<0.01),也和社會關係生活品質量表得分有顯著正向關係(β= 0.44, p<0.001)。 結論:當整體社會支持愈好,研究對象的整體生活品質及社會關係生活品質也會跟著提升。Item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與非感染者之間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探討(2021) 田小燕; TIEN, Hsiao-Yen目標:本研究調查新北市烏來區原住民族於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與非感染者在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控握、社會支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現況、相關性及各變項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力。方法:針對烏來區原住民族人口數2918位分布於四個部落(忠治、烏來、信賢、福山),於2019年8月7日至2020年7月31日執行家戶第一階段碳13尿素呼氣試驗並完成造冊共計340案,採橫斷式調查法,以結構式問卷逐戶家訪收集資料,有效問卷回收93.54%。結果: 一、 研究對象於「高教育程度」、「高收入」、「已婚」與「與親屬同住」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表現較佳。幽門螺旋桿菌非感染者在健康控握、社會支持與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得分高。 二、 研究對象在「內控」與「自我實現」、「營養」、「人際支持」、「壓力處理」、「健康責任」、「運動」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皆呈現顯著相關。 三、 研究對象在「年齡」、「教育程度」、「健康控握」、「社會支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可有效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也增加整體可解釋的總變異量為65.3%。 結論: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與非感染者在「年齡」、「教育程度」、 「健康控握」 、 「社會支持」 、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其中尤以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解釋力得分最高(β=0.572,t=12.828,p<0.001)可為主要預測變項。 關鍵字:原住民族、幽門螺旋桿菌、健康控握、社會支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Item 國中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2021) 楊又珍; Yang, Yu-Chen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憂鬱傾向之現況,並探討三者間之相關情形,以及分析個人背景變項、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對憂鬱傾向之預測力。本研究母群體為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分散式資源班之特殊教育教師,採隨機抽樣法之叢集抽樣,並以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共發出285份問卷,回收277份問卷,有效問卷24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5.3%。經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主要結果發現:一、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為中高程度,其中壓力較大之前兩項為「工作負荷」及「專業知能」。整體工作壓力、專業知能壓力與行政支持壓力會因「擔任職務」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顯示專任教師之整體工作壓力、專業知能與行政支持壓力會顯著高於教師兼行政教師。二、研究對象之社會支持為中高程度,其中以「評價性支持」最高,「訊息性支持」則為最低。其中情緒性支持會因「性別」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顯示女性資源班教師其情緒性支持感受顯著高於男性資源班教師。三、研究對象中約81.5%無憂鬱傾向,6.2%為輕度憂鬱傾向,5.3%為中度憂鬱傾向,7.0%為重度憂鬱傾向。其中憂鬱傾向會因「年齡」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顯示25-29歲之資源班教師其憂鬱傾向顯著高於50歲以上之資源班教師。四、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呈顯著負相關,表示社會支持愈高時,其工作壓力感受程度愈低;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與憂鬱傾向呈顯著正相關,表示工作壓力愈高時,其憂鬱傾向愈大;研究對象之社會支持與憂鬱傾向呈顯著負相關,表示社會支持愈高時,其憂鬱傾向愈小。五、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整體工作壓力與整體社會支持可有效預測憂鬱傾向,並可解釋總變異量之35.9%。其中整體工作壓力、角色壓力、年齡、教育程度與資源班任教年資為預測憂鬱傾向之顯著變項。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機關、資源班教師以及未來研究參考。Item 以名義團體技術探討高中職學生戒菸困難與支持需求之看法(2019) 周藝君; Chou, Yi-Chun背景:高中職學生戒菸成功率偏低,因此,必須找出戒菸的困難與需求支持,提供未來相關策略擬定之參考,增加戒菸率。 目的:本研究為探討高中職學生戒菸困難的看法及需求支持之影響因素。 方法:本研究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三所高中職學校在學且過去六個月內有吸菸行為的學生,共計50名,採取自填式問卷,透過名義團體的方式了解參與者對於戒菸困難與需求支持的看法;同時採用斯皮爾曼等級相關係數分析參與者的學制(高中vs 高職 )、開始吸菸年齡(高中職以前vs 高中職之後 )、每日吸菸量(每日吸菸量≦10支vs每日吸菸量≧11支)、尼古丁成癮程度(輕度 vs 中度以上)在戒菸困難與需求支持之看法的相關性。 結果:名義團體技術重要性排序顯示,學制組、開始吸菸年齡組、每日吸菸量組及尼古丁成癮程度組皆覺得「面臨壓力」是抗拒吸菸誘惑項目最困難的部分,其壓力源來自課業學習挫折、考試成績低落及長期不被家人與師長信任;「我的家人反對高中職學生吸菸,但是自己卻吸菸」是家人同儕的態度項目最困難的部分,原因為吸菸青少年對「家長要求孩子戒菸,自己吸菸卻不願意戒菸」之言行不一致的態度感到反感而不願意戒菸;「一起吸菸作樂」是同儕團體壓力項目最困難的部分,原因為吸菸青少年為了維持與吸菸同伴的友誼而不願意戒菸;「聽我訴說戒菸的困難」是最重要的情緒性支持,原因為吸菸青少年認為家人朋友能傾聽自己戒菸的困難,可以增強自己持續戒菸意願;「提供口香糖嚼食」是最重要的工具性支持,原因為吸菸青少年認為嚼食口香糖是最有效的戒菸工具;「信任的人給我建議」是最重要的訊息性支持,原因為吸菸青少年認為透過醫療專業人員的協助就能成功戒菸;「尼古丁戒斷症狀是暫時,而且是可以克服的」是最重要的評價性支持,原因為吸菸青少年認為只要克服尼古丁戒菸症狀就不會想抽菸;此外,不論是以學制、開始吸菸年齡及每日吸菸量來看,這些參與者皆覺得防止復抽項目最困難的部分是「出現想吸菸的念頭」;而尼古丁成癮輕度與中度以上參與者則表示,防止復抽項目最困難的部分是「出現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原因為戒菸會讓吸菸青少年出現焦慮不安的戒斷症狀,因此想以吸菸方式來緩解。斯皮爾曼等級相關係數分析結果顯示,不論是高中或高職學制、開始吸菸年齡先後、每日吸菸量多寡及尼古丁成癮輕中度來看,其團體壓力與訊息性支持皆達到顯著相關。 結論:結果發現,即使參與者之學制、開始吸菸年齡、每日吸菸量、尼古丁成癮程度不同,但在同儕團體壓力及訊息性支持之看法是相似的,本研究之結果建議可作為未來推動高中職菸害防制計畫之參考。Item 臺灣北區結核病病人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因素探討(2020) 張睿欣; Chang, Jui-Hsin結核病和一般傳染病不同,其初期症狀及接受臨床治療的時間皆因人而異,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結核病人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因素,進而瞭解三個主要變項的相關性。 本研究所指研究對象為2019年北區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四縣市,經醫師診斷確診為結核病,並通報於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結核病追蹤管理系統」資料庫立案,接受治療且服藥中的個案912人為研究母群體,獲得有效問卷285份,回收率97.6%,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及生活品質平均得分均屬中上程度。 二、研究對象的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與社會支持呈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的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職業、居住地、有無慢性病及有無罹患結核病後擔心的事情與自我效能、生活品質呈顯著差異。 四、研究對象的社會支持及其四個來源、自我效能與生活品質間有顯著相關,表示社會支持及自我效能越好,生活品質也越好。 五、研究對象的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對生活品質為最重要的預測因子,可解釋總變異量的47%。Item 失智症個案主要家庭照顧者之社會支持與壓力因應相關研究-以臺北市某行政區為例(2020) 魏炆莉; Wei, Wen-LI本研究旨在探討失智症個案主要家庭照顧者的社會人口學變項、家庭背景變項、社會支持與壓力因應之關係。以臺北市某行政區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之列管失智症個案主要家庭照顧者為研究母群體,以普查方法,採用結構式問卷作為工具,總共發出104份問卷,回收率為100%,問卷包括:社會人口學變項、家庭背景變項、社會支持量表與壓力因應量表,其結果如下: 一、 性別與壓力因應呈現顯著正相關,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壓力因應有所差異,女性的壓力因應顯著優於男性;壓力因應與年齡呈現顯著負相關,年齡越大壓力因應越低;高中畢(肄)業者壓力因應顯著低於與其他教育程度者;壓力因應與家中子女數呈現顯著正相關。 二、 社會支持為家人層面高於醫護專業人員層面;家人親友的社會支持多屬於「情緒性支持」及「評價性支持」;較少獲得的為「實質性的支持」。醫護專業人員的社會支持多屬於「訊息性支持」;較少獲得的為「實質性的支持」。 三、 從家人親友及醫療專業人員中獲得的社會支持與壓力因應呈現顯著正相關,會因獲得社會支持的不同程度而壓力因應有所差異。Item 國小學童身心抱怨影響因素之建構(2007) 洪文綺; Wen-Chi Hung兒童的身心症狀之特徵是會反覆發生但非疾病所引起的身體抱怨症狀。諸多文獻指出學童的身心抱怨症狀隨著年齡而增加。本研究目的旨在建構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身心抱怨影響因素模式。模式假設影響學童身心抱怨症狀的因子有背景因素、父母層面因素、個人社會心理因素、社會支持以及學校生活等五項因素。以2002年「台灣地區國小學童健康行為調查暨教師健康促進教學能力增長計畫」為資料來源,共有2,759位學童與其家長參與問卷調查。以線性結構方程模式(LISREL)分析進行模式建構與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學童身心抱怨的頻率分布呈現女學童多於男學童的情形。心理症狀的發生多於身體症狀。模式驗證發現,假設模式與觀察資料間卡方檢定達到顯著水準,拒絕虛無假設,但其他評鑑指標顯示適配情形均在可接受範圍。再根據修正指標,整併觀察變項、將部分觀察變項的殘差連結後,使模式變項間的關係能有效地解釋。在所建構模式中,能顯著預測學童身心抱怨產生的因素有:學童性別、社會支持、父母的自覺健康狀態、學童個人自覺社交狀態以及家庭社經地位,可見影響學童身心抱怨是多層面的因素。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一、身心抱怨影響因素再修正簡化,重新審思模式的適切性;二、未來研究方向宜採縱貫性的研究,並擴大研究對象群;三、於學童心理健康防制實務上,強化社會支持的力量,並教導學童社交技巧,藉以提昇其心理健康。Item 台灣社區老人的社會支持改變、健康狀況改變與社會參與之縱貫性研究(2010) 王冠今; Kuan-Chin Wang高齡化社會已成為台灣人口結構趨勢,老人的健康議題備受關切。居住在社區中的老人,其健康與社會支持間有著不容忽視的關連性。而社區老人在退出原有的社會角色後,對社會活動參與有所期待,需以健康及社會支持觀點檢視影響社會參與程度的因素。 研究目的方面,第一部份研究主要在瞭解社區老人之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在第一時間點的分布及兩個時間點間的變化,並探討人口學變項、健康狀況及社會支持三大因素對兩階段間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改變之影響。第二部份研究則在瞭解社區老人於第二時間點之社會參與狀況,並探討兩個時間點間健康狀況改變與社會支持改變對社會參與之影響。 本研究資料來自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進行之「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本研究採用1999年及2003年所進行之第四及第五波調查資料,研究樣本為1999年時居住於社區且年滿65歲之2828位老人及2003年同一世代之追蹤樣本共2131位。統計分析是以SPSS 14.0 for Windows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處理,統計方法除包括各面向之描述性統計外,並以卡方檢定、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邏輯斯迴歸分析及複迴歸分析模式進行各因素間關係的驗證。 研究結果為1.社區老人健康情形在四年間的改變,身體與心理健康變差者都佔三成五以上,唯認知功能變差者較少佔一成六;而醫療服務使用方面,門診、機構照護、急診、居家照護使用變多的分別佔32.7%、18.5%、15.5%及1.5%。2.社區老人社會支持在四年間的改變,改變為獨居者佔4.5%,非同住網絡變小的佔六成一,工具性及情感性支持變差者則分別佔了三成一及三成五。3.社區老人的六項社會參與,在第二階段平均參與2.03項,以休閒類參與佔97.2%最高,其次是宗教類及社團類參與,以學習類參與比率最低。4.社區老人的性別、年齡、籍貫、教育程度、居住地區、宗教信仰、工作狀況、月收入、自覺健康狀況、身體功能、慢性病數、認知功能、憂鬱狀態、門診使用、機構照護服務使用、急診使用、非同住網絡、情感性支持等因素,與其健康情形的改變有顯著關係。5.社區老人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居住地區、認知功能、急診使用、工具性與情感性支持等因素,與其社會支持的改變有顯著關係。6.社區老人的性別、年齡、籍貫、教育程度、居住地區、宗教信仰、婚姻狀況、月收入、身體功能改變、認知功能改變、機構照護使用改變、非同住網絡大小改變、工具性與情感性支持的改變等因素,均與其社會參與情形有顯著關係。 針對研究結果,建議衛生體系工作者著重於老人社區支持性網絡的建構,加強老人對社區或團體活動的參與度,並配合老人特質增加豐富多元的社會活動,並增進老人預防性的保健措施。此外,建議我國長期照護十年計畫,亦可加強規劃社區活動,增加社會支持人力的培訓,並將老人社會參與活動納入補助體系,提供老人更完整的照顧。 關鍵字:社區老人、健康狀況、社會支持、社會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