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家長「促進幼童居家安全自我導向學習課程」實驗研究
    (2006) 陳美惠; Mei-Hui Chen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瞭解家長促進幼童居家安全的現況,並探討「促進幼童居家安全自我導向學習課程」介入對家長之居家環境設施、居家環境管理行為、幼童居家安全態度、幼童居家安全改善實況的影響,以及家長對該介入課程的評價。 研究方法採準實驗設計,立意選取桃園縣內5所幼稚園、托兒所之237名幼童家長為研究對象(實驗組110人,對照組127人)進行為期四週的教學實驗,兩組均於實驗前給予以前測,並分別於實驗後二週、實驗後六週施以後測、後後測。 研究資料以配對t檢定、多元迴歸等方法分析,結果發現(1)研究對象的「幼童居家安全態度」、「居家環境設施」偏低、「居家環境管理行為」偏向正向。(2)「促進幼童居家安全自我導向學習課程」對家長的「居家環境設施」、「幼童居家安全改善實況」得分有顯著提昇之立即效果,但對「幼童居家安全態度」、「居家環境管理行為」之得分改善的立即效果不顯著。(3)「促進幼童居家安全自我導向學習課程」對家長的「居家環境設施」、「幼童居家安全改善實況」得分有顯著提昇之短期效果,但對「幼童居家安全態度」、「居家環境管理行為」之得分改變的短期效果不顯著。(4)參與「促進幼童居家安全自我導向學習課程」的研究對象,對此課程的內容及實用性均表示高度的肯定,並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最後根據研究過程及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利用幼稚園所的親職教育活動或親師座談會舉行、規劃親子共同參與的居家安全課程、建立學校、家長、社區的夥伴關係、訓練同儕教育者、進行長期教育效果評估、重視幼童居家安全教育中的不利群體..等建議,以提供實務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 Item
    基隆市某國中七年級學生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自我導向學習策略」之效果研究
    (2008) 吳鳳玉
    本研究以準實驗設計進行二組不同教學策略介入,主要目的在探討「自我導向學習策略」對國中七年級學生健康行為及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並探討介入課程應用於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發展性。 研究結果發現: ㄧ、研究對象健康行為在各向度的情形由高至低依序為社會適能、精神適能、情緒適能、文化適能、身體適能。 二、研究對象健康體適能BMI之分布屬於正常範圍,柔軟度、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分布於請加強、中等範圍以及銅牌好手之間。 三、研究對象在課程結束時,其健康行為各向度不因教學策略而有所差異;在課程結束後二個月自我導向學習策略在健康行為社會適能及情緒適能向度上顯著優於傳統教學,其它向度則不因教學策略而有所差異。 四、研究對象在課程結束時,健康體適能之柔軟度、肌耐力、心肺耐力項目其自我導向學習策略明顯優於傳統教學,肌力項目則不因教學策略而有所差異;在課程結束後二個月其自我導向學習策略組在柔軟度項目明顯優於傳統教學,其它項目則不因教學策略而有所差異。 五、性別是影響課程結束時健康行為身體適能與精神適能向度、健康體適能BMI與心肺耐力項目的因素,以及課程結束後二個月健康體適能肌力、心肺耐力項目的因素。 六、應用自我導向學習策略於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中,有七、八成的學習者對教學課程內容、符合需求、喜歡程度、成果發表上感到滿意,有六成表示會繼續執行,藉由自我導向學習策略的方式有助於提升學生健康行為與健康體適能之學習效果,因此將其發展於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是有其可行性與必要性。
  • Item
    國小學童「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策略」效果之實驗研究
    (2006) 胡小萍; Hu,Hsiao-Pi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策略」對國小五、六年級學童急救知識、急救態度、自我效能、預期急救行為之影響,並進一步探討國小學童對於該介入課程之評價。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分別進行三組不同急救教育策略介入研究,以士林區國小五、六年級學童自願參與者為自我導向組,另挑出性質相近的四個班分別進行資料自學及未介入組別。在實驗介入前,研究對象同時接受前測,藉以瞭解研究對象的背景並作為介入效果的評量基礎,後測則在課程結束後進行,以瞭解介入產生之立即效果;三個月後之後後測,則為評量介入產生的短期效果。所取得的資料以卡方檢定、變異數分析、配對t檢定、多元回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所得到的結果如下: ㄧ、經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介入後,研究對象在「急救知識」及「自我效能」的後測及後後測得分之增進,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二、經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介入後,研究對象在「急救態度」的後測及後後測之得分改變,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三、經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介入後,研究對象在「預期急救行為」之後測得分之增進,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但於後後測得分則未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四、「教學策略」是影響學童之急救知識、自我效能、預期急救行為的顯著因素,自我導向學習策略在「急救知識」及「自我效能」的立即及短期效果皆優於資料自學及對照組,在「預期急救行為」的立即效果優於資料自學;但三組在「急救態度」的立即及短期差異不顯著。 五、經不同急救教育介入後,「性別」、「年級」及「受傷經驗」是實驗結束時或實驗結束後三個月急救知識、急救態度、自我效能、預期急救行為的影響因子。 六、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介入的評價方面,有高達七、八成的學童表示喜歡教學內容,且認為自我導向學習方式對自己有幫助;對課程的整體感覺認為是好的,且認為非常符合自己的需要。 整體而言,藉由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介入方式,能有效的提昇緊急救護的相關能力。因此,建議針對本研究應用的自我導向學習急救教育策略提供實務及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糖尿病患者自我導向學習衛生教育策略之效果研究
    (2006) 徐一萍; Shiu,yi-ping
    本研究旨在瞭解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知識、糖尿病控制自覺利益、糖尿病控制自覺障礙、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及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之現況,並探討「糖尿病自我導向學習衛生教育策略」對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知識、糖尿病控制自覺利益、糖尿病控制自覺障礙、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及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之影響,並進一步暸解糖尿病患者對該介入課程之評價。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以台北縣市、基隆市、桃園縣所屬糖尿病友團體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招募自願參加者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接受三天共十五小時之「糖尿病自我導向學習衛生教育策略」介入,對照組不介入。在教學介入前一週,以問卷收集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糖尿病知識、糖尿病控制自覺利益、糖尿病控制自覺障礙、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及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之現況,並於介入後一週內進行後測,以瞭解教學介入的成效和過程評價。 研究資料以卡方檢定、獨立t檢定、配對t檢定、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一、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知識偏高,對糖尿病控制的利益性持正向意見,自覺控制糖尿病的障礙為中等程度,執行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情形為中低程度,對糖尿病控制的自我效能屬於中等程度。 二、「糖尿病自我導向學習衛生教育策略」對於提升糖尿病患者之糖尿病知識、糖尿病控制自覺利益、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及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等方面達顯著效果,但對於改善糖尿病控制自覺障礙的效果不顯著。 三、「年齡」、「職業狀況」、「罹病年數」是影響糖尿病患者教學前糖尿病知識成績之顯著因素;「性別」和「教育年數」是影響糖尿病患者教學前糖尿病控制自覺利益成績之顯著因素;教學前的「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是影響糖尿病患者教學前糖尿病控制自覺障礙成績之顯著因素;「年齡」和教學前的「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是影響糖尿病患者教學前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成績之顯著因素;「性別」和教學前的「糖尿病控制自覺障礙」、「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是影響糖尿病患者教學前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成績之顯著因素。 四、「教學策略」是影響糖尿病患者教學後糖尿病知識、糖尿病控制自覺利益、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及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之顯著因素。 五、教學前的「糖尿病知識」為影響糖尿病患者教學後糖尿病知識成績的顯著因素;「性別」和教學前的「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為影響糖尿病患者教學後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成績的顯著因素;教學前的「糖尿病控制自覺利益」和「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為影響糖尿病患者教學後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成績的顯著因素。 六、有九成以上的學員表示喜歡「糖尿病自我導向學習衛生教育課程」,認為這個課程有幫助、能符合需求,而且學習氣氛和時間掌握都良好。 整體而言,透用「糖尿病自我導向學習衛生教育策略」的介入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糖尿病患者自我照顧的相關知能,建議未來能進行相關研究深入探討,並將此策略推廣運用於各糖尿病病友團體中。
  • Item
    應用自我導向學習促進體重控制班學員身體活動量改變之行動研究—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為例
    (2006) 楊惠文; Hui-wen Yang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探討「增進身體活動量自我導向學習策略」對參與體重控制班之教職員工生的「身體活動認知」、「自覺身體活動利益」、「自覺身體活動障礙」、「身體活動自我效能」、「身體組成」及「身體活動量」之影響,並進一步探討教職員工生對該介入過程之評價。 本研究是以立意方式選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研究地區,以校內有意願參與本研究計畫之教職員工生為研究對象,共計39名。以自我導向學習方式協助學習者進行為期二個月,七次增進身體活動課程,每次一小時,共計七小時。學員分別在教學介入前、後及課程結束後三個月,填寫問卷並接受身體組成檢測,以了解介入產生的立即及短期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學員背景變項對於前測得分之影響為:「自覺身體活動障礙」女性顯著高於男性。「身體組成」除體脂肪率外,體重、身體質量指數、腰圍及腰臀圍比值之前測得分男性均顯著高於女性;未婚者之身體組成(體重、身體質量指數、臀圍)較已婚者高;住家者之身體組成(體重)較住宿者低。「身體活動量」方面,年齡愈大,非上班日、三日身體活動量及非上班日、三日中重度身體活動量愈大;教職員工之非上班日及三日身體活動量顯著高於學生;教育程度愈高則上班日中重度身體活動量愈大;上班日身體活動量未婚者較已婚者低。 增進身體活動自我導向學習策略介入後,研究對象之「身體活動認知」、「自覺身體活動利益」、「身體活動自我效能」、「身體組成(體重、身體質量指數、腰圍、臀圍、腰臀圍比值)」、「工作日身體活動量」皆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顯示教學介入具有顯著立即效果。 增進身體活動自我導向學習策略介入結束後三個月,研究對象之「身體活動認知」、「自覺身體活動障礙」、「身體組成(體重、身體質量指數、腰圍、臀圍、腰臀圍比值)」、「工作日身體活動量」皆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顯示教學介入具有顯著短期效果。 學員針對個人狀況訂下不同的目標,參與課程後均表獲益良多,在課程結束後學員們所給予的意見都相當正向,對健康中心及所有的師長、工作人員都深表感謝。學員對於上課時間、上課地點、師資陣容、課程設計、工作人員亦表示為滿意或非常滿意。 整體而言,藉由增進身體活動量自我導向學習策略介入方式,能有效的提升增進身體活動量的相關能力。因此,建議針對本研究應用的增進身體活動量自我導向學習策略提供在教學實務及相關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