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運用社群媒體於消防隊員之健康飲食行為介入成效研究(2023) 張斯蘭; Chang, Ssu-Lan消防員工作除三班制外,亦隨時需要出勤,因此,藉由社群媒體進行營養教育是可以克服消防員輪班以及隨時出勤的限制。本研究旨在運用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 HBM) 作為本研究之基礎,利用社群媒體進行介入,藉以探討其對於新北市某二分隊消防隊員的健康飲食知識、自覺健康狀態、慢性疾病自覺罹患性、慢性疾病自覺嚴重性、健康飲食自覺障礙、健康飲食自覺利益、行動線索、自我效能以及健康飲食行為。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立意選取新北市某二個消防分隊共80位消防員參與研究,其中一分隊隊員40位參加者為實驗組(社群媒體組),另一分隊40位參加者為對照組(傳統手冊組);實驗組加入社群媒體進行12周介入,介入策略包括:電子書、簡易料理食譜、線上教練、餐點照片上傳、集點活動。對照組則是給予健康飲食手冊一本。研究結果顯示,社群媒體介入後,研究對象在「健康飲食知識」、「自覺健康狀態」、「自我效能」、「健康飲食行為」等變項較對照組有顯著改善。另外,社群媒體組利用多元的課程策略,在滿意度優於傳統的手冊介入。根據本研究結果,未來在推廣利用社群媒體進行營養教育時,可以依照研究對象設計符合個人化的介入策略,實能提升營養教育介入成效,符合現今的精準營養教育模式。Item 結合桌遊的營養教育對國小學童健康飲食知識、態度及行為之效果(2020) 蘇奕安; Su, Yi-An本研究旨在瞭解結合桌遊的營養教育介入對國小學童健康飲食知識、態度及行為之效果。以準實驗研究設計,選取108學年度新北市兩所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為受測學童,共計完成301份有效問卷,實驗組152人、對照組學童149人。結合「食物王國大冒險」桌遊設計素養導向的營養教育課程,實驗組接受結合桌遊的營養教育介入,在2個月期間入班教學共4堂(每堂40分鐘);對照組僅實施前後測問卷測量。利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進行分析,評價結合桌遊的營養教育介入之效果。 研究結果發現結合桌遊的營養教育介入後,能顯著提升學童健康飲食知識(如均衡飲食的組成、每日蔬果及乳品建議攝取量)、態度(如對蔬果的喜好)、自我效能(如會選擇食用蔬果及乳品)、生活技能(如做健康飲食的決定),在飲食行為方面,實驗組學童的含糖飲料攝取行為、油炸物攝取行為、零食及甜食攝取行為皆有顯著下降。受測學童表示在遊戲中學習健康飲食知識是有趣的。 本研究建議學校推行結合桌遊的營養教育來提升健康飲食的行為實踐。並融入校本課程,透過跨領域的遊戲式教學,將學校營養教育擴大至校園社區,親師生一起養成健康飲食習慣。Item 運用Line的營養教育介入對國小家長之成效(2020) 吳佳瑜; Wu, Chia-Yu本研究旨在瞭解運用Line的營養教育介入對國小家長健康飲食知識、健康飲食教養態度、教養自我效能、教養行為之影響。以準實驗研究方法,選取新北市108學年度兩所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家長為研究對象,共計完成246份有效問卷,實驗組106人,對照組140人。實驗組介入時間約7週,透過Line APP每週給予兩則營養教育訊息,共計13則訊息,訊息內容包含蔬果與乳品攝取、拒絕油炸物和含糖飲料等知識,及家長在教養兒童健康飲食的技巧與方法。對照組僅實施前後測問卷測量。利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進行分析,評價運用Line的營養教育介入之效果。 研究結果發現運用Line的營養教育介入後,可顯著提升家長健康飲食知識(如:蔬果攝取份量、充足飲水量等)、增進健康飲食教養態度(如:教導、準備健康飲食)、提升健康飲食教養自我效能(如:鼓勵、準備、以身作則)、以身作則的健康飲食行為,及水果與乳品的攝取亦顯著提升。 本研究建議學校可運用新媒體增進家長的參與及增能家長營養教養的知能,政府可提供健康飲食與教養資訊,並獎勵學校應用新媒體增進家長參與學校健康促進推動。Item 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北市士林區某高中學生每日五蔬果行為介入之(2008) 兵逸儂; Yi-Nung Ping本研究旨在瞭解高中學生每日五蔬果知識、每日五蔬果社會心理變項、每日五蔬果攝取行為階段及一週達到每日五蔬果之天數、外食頻率、父母在家中備食頻率、自覺健康狀況的現況,分析影響研究對象每日五蔬果知識、每日五蔬果社會心理變項、每日五蔬果攝取行為之因素。並探討「以跨理論模式為依據之每日五蔬果教育介入活動」之成效以及過程評價。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以台北市陽明高中一年級學生為實驗組、明倫高中為對照組。實驗組運用行為改變過程設計符合各行為改變階段的每日五蔬果教育介入措施,包含每日五蔬果專題演講、創意蔬果烹調比賽、每日五蔬果手冊等,而對照組則不採用任何介入措施。 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之每日五蔬果知識尚可,但較缺乏對於蔬果營養素相關知識的了解,每日五蔬果的利益性偏正向意見,每日五蔬果自覺障礙及每日五蔬果自我效能為中等程度,每日五蔬果行為階段處於前沉思期最多,一週有做到每日五蔬果的天數則為3.11天。研究對象之外食頻率以午餐為最高;父母一週備餐頻率則以午餐為最少,自覺飲食健康及自覺身體健康以普通佔最多。「以跨理論模式為基礎的每日五蔬果教育策略」對於研究對象的「每日五蔬果知識」、「每日五蔬果自覺障礙」、「每日五蔬果自我效能」、「每日五蔬果行為階段」等方面達顯著效果,但對於增進「每日五蔬果自覺利益」的效果不顯著。過程評價方面,學生大多較喜愛創意蔬果烹調比賽,所有行為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氣氛良好」、「教學活動喜歡程度」這兩項的評價都給予最高分,而「依照教導內容去做之程度」、「教學活動幫助程度」面向,大部分行為階段的人則以每日五蔬果手冊評價最高。 整體而言,透過「以跨理論模式為依據之每日五蔬果教育介入活動」,可以 有效提升高中學生每日五蔬果的相關知能,建議未來能探討不同生活型態及地區之高中職學生,並將此策略進一步推廣至其他學校中。Item 具環境生態觀營義教育課程實施成效及影響教師課程實施之因素探討(2005) 謝依芬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暸解實施「具環境生態觀的營養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相關飲食的認知、態度、責任感,行為意圖和實際行為的影響;及暸解國中健康教育教師在實施「具環境生態觀的營養教育」時的教學信念,並進一步瞭解影響教師對教學信念詮釋與解釋的教學情境、相關的教學經驗及生命經驗,最後,分析歸納出影響教師實施教學可能的原因及所需求之相關配套措施。研究者以立意取樣台北市國中學生317位(教學組=179;未教學組=138)及國中教師28位為問卷調查研究對象,並從教師問卷中立意取樣2位教師進行深入訪談。經問卷調查及深入訪談歸納重要結果為: 1、教學組學生接受「具環境生態觀營養教育」課程後,對相關的認知程度、飲食行為的責任感及行為意圖方面有顯著的改善;而在飲食的態度及實際行為方面,無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2、教師的教學信念:(1)教學目標:a學習健康教育的知識,是形成健康行為的第一步;b厚植社會關懷與責任的態度;c破除人云亦云的迷思;d.開拓地球村、世界觀的眼界。(2)課程內容:a課程內容應與學生生活產生連結;b教師是課程內容的主導者。(3)教學策略:a同樣的教學策略不一定適合每個教師;b時間是影響教師教學策略選擇的重要因素;c不同的教學目標利用不同的教學策略;d適當的教學策略可以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e以學生為教學策略的中心,隨時連結學生的生活經驗。(4)教學評量:a評量的時機無所不在;b根據教學單元的特性選擇不同的評量方式;c教學評量應該多樣化;d重視個別化的評量。(5)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及需求:a學生健康問題越來越多元;b學習環境的大改變。 3、影響教師教學信念的教學情境包括:(1)學校硬體設備;(2)社區硬體設備;(3)教學進度;(4)與校內其他專業互動;(5)在學校兼任行政職務;(6)家長因素;(7)學校行政長官因素;(8)教師對課程的瞭解及認同程度。 4、影響教師教學信念的生命經驗包括:(1)強調背誦的國高中階段健康教育課;(2)營養教育與實務現場間存在落差的師資培育時期;(3)重新學習;(4)反思生活的點滴經驗;(5)參加相關活動。 5、影響教師教學信念的教學經驗包括:(1)單一版本,輕鬆教學;(2)教育改革衝撞舊教學;(3)新思維,新教學。 6、教師認知的實施教學困難面為:(1)學校電腦設備的限制;(2)社區硬體設備限制;(3)學生的飲食行為、態度難評量;(4)授課後學生產生無力感;(5)教師不熟悉課程。 7、教師自覺授課過程中所需要的配套措施為:(1)提供完整的教案及相關教學媒體;(2)提供家長的教材;(3)資訊的獲取與更新;(4)提供評量學生的工具。 本研究證實教師實施「具環境生態觀營養教育」課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且對學生相關飲食的認知、態度、責任感,行為意圖和實際行為有正向的影響。並瞭解教師在課程中的教學信念及影響教學信念的教學情境、生命經驗與教學經驗為何,進一步瞭解教師知覺實施教學的困難面及需求。研究最後對教育面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