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1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一位東南亞裔社區口譯員的自述(2014) 張睿耘; Jui-Yun Chang本文藉由一位東南亞裔新移民社區口譯員口述回溯其生長歷程、因婚姻移居台灣進而從事社區口譯的過程,探討社區口譯這項在台灣尚未制度化的職業之於這位社區口譯員的影響。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的敘事研究,文中強調研究參與者與研究者共同參與並互動的研究過程。一方面由研究對象口述回顧生命歷程,另一方面研究者也以自身的經驗參與互動與反饋,使得研究本身不只是現象的研究,而是生命經驗的映照與反思。 透過研究參與者實際社區口譯經驗的分享,可得出以下發現: (一)新移民擔任社區口譯員的動機多是出於幫助其他新移民與自我成長,其中家庭的支持對於新移民能否外出工作與否扮演關鍵因素 (二)台灣的醫療院所仍缺乏通譯資源,且能服務的語種也不夠多元 (三)台灣的東南亞裔的社區口譯員社會地位低落,不受服務單位或服務對象尊重,原因在於多數人並不清楚社區口譯員在醫病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四)電話口譯應是在公部門預算與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可提供最及時通譯資源與運用有限人力的方式 文末提出本研究未竟之處,以及提供未來可進行後續研究的建議。Item 台灣醫療通譯現況調查:以新北市衛生所通譯員為例(2011) 范明瑛社區醫療通譯是讓主流社會中的移民或少數族群,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障礙,確保自己獲得平等醫療照護的服務。三十年來,東南亞國家女性透過婚姻來台定居,經歷各種因語言、文化隔閡造成的就醫障礙。但針對新住民配偶提供的醫療通譯服務,一直到近十年來才逐漸受到重視。社區醫療通譯的功能為何、角色為何,社會大眾依然一知半解。本研究以新北市衛生所通譯作為對象,探究其對醫療通譯一職之觀感與工作現況,以期對台灣社區醫療通譯有更進一步了解。 當前新北市衛生所通譯大多為越南籍新移民,在台居住時間四到十三年不等。五成受訪者成為通譯並無特殊原因,只是將通譯一職視為工作選項之一。通譯工作內容大致為與新住民相關之業務,以協助預防注射門診為主,每週服務時數也配合門診時間,有時尚須支援其他衛教活動。現職通譯對工作條件大致上皆屬滿意,且八成通譯有留任意願,惟部分通譯表示,留任的先決條件是家庭經濟來源無虞。 本研究針對現行通譯制度問題,提出建議方案。第一,確實調查在台東南亞籍新移民之語言服務需求,重新調配通譯人力,並輔以其他語言服務,建構完善之通譯服務網絡。第二,在通譯培訓課程中,加強對新移民健康自主的認識與通譯角色自我認知,確保通譯能真正發揮「協助新移民」的功能。第三,加強通譯承辦人對通譯工作的認知,避免因「協助者」角色的定義模糊,導致通譯人力資源的不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