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厚實翻譯
    (2024) 樓克己; Laslo, Gregory
    台灣文化背景的獨特性幾乎無法言喻;在世界系統理論中,現代台灣的邊陲社會裡來各種不同文化的影響。晚近的後殖民思潮所帶來的衝擊,加上民主化的浪潮,台灣開始正視自己獨特的文化身份.然而後殖民思想有時可能走上文化復古中心的偏鋒,否定了受殖民影響的歷史的合法性。諷刺的是,這反過來有時會引致一種文化決定論,主張最古老的文化元素才是合法純粹的。但在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中,我們應該試圖去理解個體如何建構自我認同,而不是用他們的集體文化的過去來強加定義。下山一(林光明)是日本警察和泰雅族公主所生下的孩子。他與台灣人民的經歷相呼應,長期以來他的身份是由他無法控制的理療所定義的,然而年老時,下山一將自己視為台灣人。《流轉家族》作為下山一的自傳與家族史,描述遭殖民的經驗,同時否定殖民與反殖民主義的定義。本論文受安東尼·阿皮亞之深度翻譯、單德興之厚實翻譯和西奥·赫曼斯之雙重脈絡化等概念啟發,旨在將小眾的後殖民文學變得更加平易近人,並讓下山一的經驗和聲音進入世界文學的範疇,以探討自我身份是否應取決於過往的殖民歷史。
  • Item
    當代臺灣文學英譯研究:一個文化政治的考察
    (2015) 張淑彩; Shuitsai Chang
    臺灣文學自1970年始,在世界各國(以北美地區為主)陸續出現英譯作品,此前的臺灣文學英譯收錄在選集名稱為「中國文學」之下,直到1976年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的 Chinese Stories from Taiwan: 1960-1970書名才正式出現「臺灣」,然而早在該名稱出現前已可見臺灣詩人及小說家作品英譯,英譯活動受到選集主編、譯者及公私機構共同合作的推動,譯介上百位作家及作品,「臺灣文學」英譯是延續性的活動,自第一本英譯小說選集出版之後,英譯選集及作家作品集陸續出版,1970年代始臺灣在國際社會雖進入孤立時期,但在英語世界郤有愈來愈多英譯作品出版供外國讀者閱讀,特別是標示著「臺灣」的作家及作品。 英譯選集的推介是經過多位重要的行動者(包括選集、叢刊編者及譯者)的努力,臺灣文學英譯是一個近代英譯史的事件,隨著英譯選集的譯介與展延,目前在美國地區或臺灣本土,可見臺灣作家作品英譯收錄在文學選集的讀本裡,也可見以「臺灣」為題的英譯作品或叢刊,行動者共同建構了臺灣文學英譯的歷史及現況。不僅讓臺灣文學在世界文學的舞台現身,更突顯臺灣文化在世界歷史上所佔有的一席之地。翻譯使不同語言文化統合於一語境之下,再現譯入語文化,選譯作品及翻譯策略遵循已有美學價值,在選與不選譯之間,英譯臺灣文學選集塑造臺灣經典文學,英譯史的發展及成果均值得研究。 本論文援引操縱學派意識形態翻譯理論及布赫迪厄的文學場域理論,試結合翻譯理論及社會學觀點,檢視臺灣文學英譯場域裡行動者的作為,從其位置及習性等面向切入,同時觀察臺灣文學英譯場域裡不同行動者的意識形態。並以臺灣文學英譯場域的參與行動者為研究對象,探討有關於翻譯以及臺灣文學翻譯的敘事或譯述,重心放在翻譯的功能及成果,除研究「臺灣文學」敘事話語意涵外,也深入分析探討「臺灣文學」英譯中譯者的翻譯策略及其於文學場域裡的位置、習性及態度。 臺灣作家所寫作的內容多是其自身關心的內容,藉由詩、小說或其他文體表達對社會、地域或自身身份認同等問題的看法或質疑,形塑「想像的共同體」,臺灣作家依據其對族群的想像創造出臺灣文學,譯者及選集編者則透過翻譯促成此一共同體的建構。王德威等人推動在美國出版的臺灣文學選集作品中,不乏有所謂「後遺民寫作」的觀點,或「華文文學」的走向。另一方面,由杜國清主導出版至今的《臺灣文學英譯叢刊》,除了譯介臺灣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散文外,更納入臺灣文學評論及研究,推崇臺灣本土書寫,並英譯殖民時期日語書寫的作家作品,試圖改變以中文為唯一的寫作語言的作法。本研究發現英譯臺灣文學在主體性的呈現隨時間而有所變化,而英譯的文學選集內容上也呈現多重的認同。參與臺灣文學英譯的重要譯者如葛浩文及陶忘機兩人具有學者及譯者雙重身份,在翻譯策略上則以讀者為中心,採取顯性的作為,譯介推崇臺灣作家進入世界文學場域。本研究視英譯臺灣文學為象徵資本,使臺灣文學在英語世界,甚至在世界文學場域中得以立足,應歸功於行動者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