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707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以教材及媒體內容探勘為基礎的大眾科學素養評測之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3-07-31) 曾元顯; 張俊彥; 任宗浩
    本計畫旨於結合專家(教科書)及大眾(日常新聞)觀點,重新檢視我國國民與學生所需之大眾科學素養。為此目的,本計畫開發一系列更為貼近日常生活情境之量表工具,根據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末索引的重要科學名詞,以電腦比對新聞中出現頻率較高之科學詞彙,篩選出重要科學主要詞彙及伴隨詞彙,輔以科學新聞所關注之內容,來研發量表試題,用以評測我國學生之大眾科學素養。以此為基石,期能呈現現今學生之表現與不足之處,提供未來科學教育課程政策發展之參考。
  • Item
    從跨領域觀點探索科學學習的認知負荷 – 機制,即時偵測,與適性教學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3-07-31) 葉庭光; 曾元顯; 李柏磊; 張俊彥; 李銘仁
    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運用多重感官、多種高層次能力來解決問題,這些 能力會消耗相當多認知資源。但是,人類有限的工作記憶,限制了我們在學習新 事物、解決科學問題過程中,可以運用的認知資源。當學習者的認知資源超載 (overload)時,學習也會受到影響。認知負荷理論提供了研究者在設計教學活動 時,有效降低學習者認知負荷的方向,也因此成為近年來教育心理學與科學教育 的重要學習理論。目前,測量認知負荷主要依據學習者主觀的自我判斷,並無客 觀工具診斷學習者的負荷,因此,如何有效而客觀評估學習者感受到的認知負荷, 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此外,由同卵雙生的研究指出,人類的工作記憶主要是受到 遺傳的影響(70%),如何將遺傳與神經生理、學習環境的互動結果,納入為適性 化教學的依據,也是國際間教育神經科學領域(Educational neuroscience)的重要新 興議題。本研究主要目標有三:(1)探索認知負荷的內在機制。(2)發展個人化的 腦波儀,可即時偵測認知負荷,並運用於課堂。(3)透過對認知負荷機制的了解, 設計相關適性化學習。 我們將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神經科學技術、以及認知心理學測驗,分析受試者 特質,並運用生物資訊技術以及類神經網路運算,預測認知負荷的機制。我們將 透過事件相關非同步/同步律動(ERD/ERS)以及時頻共同訊息法(TFCMI),設計出 可以即時偵測認知負荷的單通道個人化腦波儀。藉由對認知負荷機制的了解,我 們將依據認知負荷機制,設計相關的適性化教學,並運用腦波即時偵測認知負荷, 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我們希冀藉由跨領域的整合,讓研究者深入了解與認知負 荷有關的科學學習機制,提升學生的科學學習。
  • Item
    科學教育研究資料庫(第二期)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3-07-31) 張俊彥; 任宗浩; 曾元顯; 李哲迪
  • Item
    卓越數位學習科學研究中心II:全方位的科學教育研究(單一整合型計畫)-卓越數位學習科學研究中心II:全方位的科學教育研究( I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2-07-31) 張俊彥; 李忠謀; 陳柏琳; 曾元顯; 楊芳瑩; 陳伶志
    本卓越數位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展延計畫將貫徹前期計畫目標:建立兼具適性化與 高互動性的整合型(運用影像處理、語音處理、視訊處理、語音辨識、自然語言 處理、文字探勘、資訊檢索、資料探勘、機器學習等技術)智慧教室。本展延計 畫將運用並增進前期計畫所開發的新興科技,設置Smart Lab (智慧教室的原 型),並在Smart Lab 中進行整合性的科學教育研究,以使創新智慧教室更臻完 善。為達成上述目標,本計畫將致力於整合科學教育、認知科學、資訊科學、資 訊工程等多元領域專家,建構下列三個密切關聯的研究取向:(1)發展與調整智 慧化的學習環境科技;(2)評估學生在智慧教室中科學學習成效之認知與情意的 改變;(3)探測學生在智慧教室中的注意力集中與分散情形。本計畫將整合上述 研究方向,在Smart Lab 中進行實際的教學活動以(1)調查學生對於智慧教室的偏 好與實際感受;(2)評估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策略、社會人際互動在智 慧教室中的改變;以及(3)探測學生對於學習環境偏好與實際感受之間的差距如 何影響科學學習成效,包括學生的地球科學/資訊科學專業領域知識、高層次思 考能力、動機與態度等。研究結果將提供教育科技發展者、科學教育研究者、教 育實踐者具體的方針,以增進新興科技融入課室環境的適切性,並提升學生在此 環境中的科學學習成效。
  • Item
    卓越數位學習科學研究中心( III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1-07-31) 張俊彥; 陳伶志; 襲充文; 曾元顯; 李忠謀; 李蔡彥
  • Item
    卓越數位學習科學研究中心(I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0-07-31) 張俊彥; 襲充文; 李忠謀; 李蔡彥; 曾元顯; 陳伶志
  • Item
    卓越數位學習科學研究中心(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9-07-31) 張俊彥; 陳伶志; 李忠謀; 李蔡彥; 曾元顯; 襲充文
    本卓越數位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將與國際頂尖研究機構合作*,發展整合新興科技 之創新科學學習環境(運用影像處理,語音處理,視訊處理,語音辨識,行動科技,機 器翻譯,自然語言處理,資料探勘,機器學習等等技術)。其主要目的在於建立同時兼 具個人學習以及團體互動等特色的學習教材與評量工具為基礎的智慧型教室。為了達 成上述目標,本計畫將致力於整合科學教育、認知科學、資訊科學、資訊工程等多元 領域專家,並提出四個子計畫,建構下列三個密切關聯的研究取向:(1) Classroom 2.0 旨在勾勒未來教室環境之藍圖;(2) Mobile 2.0 旨在增進師生之間與同學之間的互動; (3) Testing 2.0(包含兩個子計畫)將發展創新性評量技術並協助整體計劃評鑑之實施。 本計畫發展的創新學習環境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策略、師生之間的互動 以及科學學習成效之認知與情意的改變,將為本計畫評估與探索的重點。這些改變包 括了學生的地球科學/資訊科學專業領域知識、高層次思考能力、動機與態度等。總計 畫的任務著重於協調各子計畫之運作、統整各子計畫間之實驗設計,以及整體計畫評 鑑之實施。除此之外,總計畫亦將負責卓越數位學習科學研究中心之組織運作、定期 實施研究團隊討論會議、建置實驗教室環境、參訪國際頂尖之研究中心及學者、舉辦 國際會議或工作坊等等。
  • Item
    2005-2009年臺灣教育學門國際論文排名現況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2010-11-01) 曾元顯; 張俊彥
    近幾年來,國內教育研究環境經歷巨大轉變:政府於2005年起以五年五百億預算投入發展國際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中心,國科會自2003年推動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以及目前的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而教育部也於2005年左右投入數年的經費進行師範校院轉型計畫。這些計畫投入不少經費來改善高等教育與大學研究的環境,其在各個領域的成效,逐漸受到大家的關注,常成為後續大規模類似規劃或政策的討論焦點。本文目的,在探究這段期間(約五年)內,國內教育學門的國際研究表現、論文發表的質量狀況,以及主要的貢獻機構。本文參考國際上大型的引文索引資料庫,運用多種方式查找相關訊息,以具體數據呈現這些結果,供各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