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7077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二○○○年科學週---認識地震」巡迴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2-01-31) 李通藝; 王乾盈; 米泓生; 許瑛玿; 張俊彥; 楊芳瑩Item 全球科學素養與十二年一貫地球科學課程國際研討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1-12-31) 張俊彥Item 地球科學「虛擬實境」學習之初探(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2-07-31) 張俊彥Item 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材發展研究---中等學校地球科學(I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0-07-31) 張俊彥Item 國小自然科教師對地球科學主題興趣、授課頻率與地質時間覺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12-05-01) 林美馨; 張俊彥; 林佳旻本研究旨在探究具有自然科知識背景之國小自然科教師,其對地球科學主題之興趣 與認為該主題在教學中的出現頻率以及對該主題地質時間認知的關係。本研究採用問卷 調查法進行研究,整份問卷共有 60 題,α=.89,以立意取樣,選取 111 位具有自然科知 識背景之國小自然科教師,做為施測樣本。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對於此二十個地球科學 主題皆有中度以上的興趣,但對此二十個主題教學頻率的範圍則較分散,從中度到低度 皆有,通常教師最感興趣與最不感興趣的地科主題,也是最常教學與最不常教學的地科 主題;教師對於正確地質年代的認知,普遍偏低。文末針對研究主題進行討論,並對師 資培育及研究方法提出建議。Item 地球科學教室學習環境問卷之研發與初探(花蓮市: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 2004-12-01) 李旻憲; 張俊彥本研究旨在研發「地球科學教室學習環境問卷」(Earth Science Classroom Learning Environment Instrument, ESCLEI),並藉此問卷初步調查高一地球科學教室學習環境的特質,進而初探其在地球科學學習與教學上的可能意涵。ESCLEI包含「學生中心」與「教師中心」兩分量表,同時亦將「理想版」問卷及「實際經歷版」問卷同置於一份問卷中。試驗性研究對象來自台北市及台中市共兩所公立高中,計有四位地科老師分別執教的四個班級之高一學生參與,有效樣本共167人。研究設計採問卷調查法,主要目的爲藉由本次試驗性研究,進行初步結果分析及問卷細緻化的工作,以利後續之大規模施測。研究結果顯示:一、ESCLEI已具有一定之信度與效度;二、學生心目中似乎可同時接受教師中心與學生中心的學習環境,這可能意味著國內學生對(地球)科學教室學習環境的看法,可能有其別於國外的獨特性;三、在教師中心及學生中心的分量上,學生實際經歷的學習環境均較心目中理想的學習環境有顯著的落差;四、學生理想中的學習環境在教師中心與學生中心的分量上並無顯著差異;五、學生實際經歷的學習環境中,教師中心的分量顯著地高於學生中心的分量,顯示國內長久以來地球科學教室的學習環境,在高中階段仍是以教師爲中心的;六、本問卷似可區別出不同地球科學教師所營造出的教室學習環境。以上的研究結果對於地球科學的教學和學習應具有一定的啟示並對後續更深入之研究工作有相當的助益。Item 調查臺灣地區國中學生颱風概念理解現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2-12-01) 許瑛玿; 謝惠珠; 鄒治華和張俊彥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Survey research method),利用「颱風常識問卷」對台灣地區1281位國三學生進行抽樣測驗,調查學生對颱風相關概念的瞭解程度。現況調查資料顯示:(1)不同區域學生的颱風常識有顯著差異存在,東區學生的颱風常識理解程度顯著低於北區、中區及南區的學生;(2)父母的教育程度高低會影響學生颱風常識的理解程度,父母的教育程度愈高,學生的颱風常識理解程度顯著愈高。Item 高一學生地球科學問題解決能力與其先備知識及推理能力關係的初探研究(花蓮市: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 2002-06-01) 吳佳玲; 張俊彥本研究之目的在編製地球科學「問題解決能力測驗」及「先備知識測驗」等量表,並藉此兩工具及現有之推理能力相關測驗,探究目前高中學生之問題解決能力與其先備知識及推理能力間的關係。研究者依據「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模式,設計以地球科學為學科背景脈絡的「問題解決能力測驗」,其中包含「發散性思考」與「收斂性思考」兩向度。此外,亦針對此「問題解決能力測驗」所需之先備知識而編製對應之「先備知識測驗」,其中並包含「學生對問題解決能力測驗」喜歡程度之1題單選題。本研究以台灣東部某國立高中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260人。研究設計採用相關研究法及半結構武的晤談。量的資料分析主要採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法,質性資料則經由編碼與三角校正後進行分析,以進一步了解學生對「問題解決能力測驗」及「先備知識測驗」的看法與觀感。研究結果如下:一、研究工具之「問題解決能力測驗」總分與「發散思考」(r=.814,p<.001)及「收斂思考」向度(r=.898,p<.001)均有高度相關,且評分者信度達.813~.965。「先備知識測驗」之信度KR20介於.60至.63之間;二、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其先備知識(r=.482,p<.01)及推理能力(r=.435,p<.01)間均接近顯著之中度正相關及大的效果量(effect size),且「先備知識」、「推理能力」及「對問題解決的態度」對「問題解決能力」有顯著的預測力(解釋率達R2=.343),而「先備知識」與「推理能力」對「發散思考」和「收斂思考」亦有顯著的預測力(解釋率達R2=.172~.332),接近或具有大的效果量;三、推理能力與「發散思考」間有大的效果量的關係,而先備知識與「收斂思考」間亦有接近大的效果量的關係;四、晤談後發現學生認為「先備知識測驗」須仰賴「知識」、「態度」、「經驗」的多寡,而「問題解決能力測驗」則須「知識」、「態度」、「思考」與「經驗」的完備,其結果與量的分析頗為一致。據此,我們認為高中學生先備知識及推理能力的增強,應有助於提升他們在地球科學上的問題解決能力。尤其在「發散思考」上更應著重在「推理能力」的培養,而「收斂思考」應更強調「先備知識」的建立。Item 學生問題解決思考能力與其個人背景變項之初探(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1-12-01) 吳佳玲; 張俊彥本研究的目主要在編製地球科學「問題解決思考活動」測驗工具(包含發散思考能力和收斂思考能力),並藉「個人背景資料問卷」探究目前高中學生家庭背景、性別、測驗偏好等對其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研究對象為就讀於中部某國立綜合高中之269位高一學生。量的分析為皮爾遜積差相關及One-way ANOVA。研究結果顯示:受試學生在「問題解決思考活動」的表現呈常態分佈,其「問題解決思考活動」總分與發散思考有高度相關(r=.846,p<.000),與收斂思考有中度相關(r=.534,p<.000)且「問題解決思考活動」之評分者信度達0.825~0.965。此外學生的「父母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最喜歡學科」對其在「問題解決思考活動」測驗的表現上,並沒有顯著影響,而學生對此「問題解決思考活動」測驗的喜好程度,對其在「問題解決思考活動」總分的表現上,有顯著地影響(p<.000)。Item 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歷程對學生地球科學學習成就之影響(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1-10-01) 董家莒; 張俊彥; 蕭建華; 戴明國本研究之目的在研發地球科學之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軟體(Multimedia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MCAL),並探討學生在學習此軟體各學習區後的學習成效。研究對象為中部某國立高中接受地球科學課程的四個班級之高一學生(n=164)。研究工具為土石流單元成就測驗(rKR-21=.77~.81),其中測驗題又分為知識、理解及應用等三層次(評分者信度約為0.85~0.91),該工具分別在電腦學習實施前、後及八週後施測。研究者依照學生學習此學習軟體中各學區的時間,或經歷某步驟的次數來分組,來探討學生學習此軟體的歷程及其對學習成就的影響。在資料分析方面則採用共變數分析法(ANCOVA)。研究結果顯示:(1)整體而言,學生在動態影片之「電視機」及「電腦」學習區平均所花費的時間較長。(2)學生長時間的學習「學習軟體」內容,或花費較多時間在模擬真實情境的「野外考察」學習區中,均能顯著地幫助學生在後測學習成就的表現。(3)長時間的學習較多示意圖的「圖庫」學習區,或較多災害照片的「野外考察」學習區,使學生在後測的理解問題層次幾乎達到顯著差異。(4)前測成績表現較低的學生,若能長時間的學習「電腦」學習區則在後測理解層次與後測總分上顯著地優於短時間學習此學習區的學生。(5)學生若經歷「折返學習」或「驗證」的過程亦能顯著地提升其於後測學習成就的表現。因此,學生若能較長的時間使用本研究所研發之地球科學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軟體,應有助於其學習成就的提升。此外,動態影片、真實情境模擬、「折返學習」與「驗證」過程的架構設計及其效益,亦可作為未來研發類似地球科學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軟體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