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運用概念導向閱讀教學帶領高中生主題探究之行動研究
    (2023) 陳景勻; Chen, Ching-Yun
    本研究源於研究者對於素養導向與自主探究的教育趨勢之下,國語文教師如何在國語文課中培養學生運用閱讀進行探究之好奇,因此研究者運用概念導向閱讀教學框架(Concept-Oriented Reading Instruction)來發展一套教學方案,帶領高中生進行主題探究,並檢視實施歷程中,學生主題探究與閱讀動機的表現,以及研究者的成長。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場域為臺北市一所實驗教育的高中語文選修課,共 4 位學生。本研究共分為兩期:行動期與調整期。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以參與式觀察、檔案文件分析、訪談之方式蒐集資料,並對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 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根據本教學方案實施歷程,在觀察與個人化階段,使學生有連結個人生活經驗的機會是關鍵;在搜尋與檢索階段,幫助學生釐清「哪些是與探究主題相關」的問題是讓學生展開搜尋的關鍵;在理解與統整階段,使學生討論各自所讀,並提供寫作的鷹架是關鍵;在與他人溝通階段,教師設計真實的溝通情境是關鍵。 二、實施歷程中,學生的主題探究表現為:(一)學生能提出觀察並提問,不過觀察記錄的表現較弱;(二)學生能用關鍵字搜尋資料並判斷其與探究主題的關聯性,不過找到新關鍵字來搜尋資料的表現較弱;(三)學生皆能理解並整合文本,且能完成一份連貫的書寫報告;(四)大部分學生能口頭分享成果並與聽眾溝通。 三、實施歷程中,學生的閱讀動機表現為:(一)學生皆因內在動機而閱讀;(二)學生皆因服從而閱讀,大部分學生因社會理由而閱讀;(三)學生皆因願意挑戰複雜文章而閱讀,皆沒有逃避閱讀的情形。另外大部分學生因相信其能成功閱讀而閱讀。四、 研究者的收穫與成長分別為(一)在教學觀念上,了解CORI是心法,沒有固定的方法;(二)在教學設計上,反思CORI教室在線上時應運用科技工具使協作更順暢;(三)在教師信念上,對閱讀素養能力再理解。研究者根據上述結論,提出對於運用概念導向閱讀教學進行教學或研究之建議,以供實務工作者或未來研究者參考。
  • Item
    一位國小教師的課程意識與國語文教學實踐之旅
    (2020) 魏俊陽; Wei, Chun-Yang
    本研究旨在探究溫美玉老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轉化歷程及兩者之關係,並探究溫老師成立之溫老師備課Party網路社群之影響。採用敘事探究,透過半結構訪談、觀察及文件分析蒐集資料。依據研究發現,本研究重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溫美玉老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歷程依時間軸之順序為師專時期、初任教師時期、南師附小成立備課Party前期及南師附小成立備課Party後期 二、溫美玉老師課程意識轉化依歷程及內容,在課程本質的認識從教科書即文本轉化至從個人擅長學科語文出發,再轉化至低年級學生角度學習思考,最後為全語文教學;在學科知識的掌握上從教學即技術轉化至聚焦學科本質,調整教學策略,再轉化至從音樂教學啟發跨領域教學,最後為跨領域教學;在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及學生應該如何學習從教師中心轉化至逐漸轉向學生中心思考,再轉化至因Montessori教學模組影響以學生為中心,最後為因Maslow需求層次影響以學生為中心;在和外界溝通之心智思考與個人實踐行動之批判思考歷程從無轉化至環境敏覺力,再轉化至環境調適度提升,最後為班級活動結合行政政策延伸教學。 三、溫美玉老師教學實踐轉化依歷程及內容,在實施型態,從傳統講述教學轉化至小組討論,再轉化至音樂教學融入語文教學,最後為單元主題教學;在課程內容,從第一、二階段均為教科書中心,再轉化至跨領域教學,最後為跨領域主題式、跨單元;在實施策略,從無轉化至故事教學及提問,再轉化至故事教學、提問及Montessori教學模組,最後為結合班級經營與鷹架運用;在情境感知上,從無轉化至單一到多元,再轉化至結合學校生活情境,最後為結合生活情境與師生平等信任;在教學評量上,從無轉化至紙本到評量,再轉化至最後兩階段均為多元評量;在教學資源,從無轉化至自我精進師專進,再轉化到繪本及圖書館資源。最後為影片、繪本、小說及輔具。 四、溫美玉老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關係,自初任教師後期產生交融,而在南師附小成立備課Party前期,兩者交融出跨領域教學之區塊;在南師附小成立備課Party後期,兩者交融區塊最多,尤其以學生為中心之課程與教學之思考最為一致。 五、溫老師成立之溫老師備課Party網路社群之影響為引領老師們進行一場由下而上的體制內溫柔教育改革,藉由紀錄與分享個別的教學案例,激發更多教學創意及提升老師自我專業感知,讓參與的老師藉由網路社群分享,進而實踐到自己的課堂之中。形成自發、互動、共好的自主學習樣貌。也是目前全臺超過十萬人參與最大的教育學習網路社群。 本研究最後提出國語文素養導向教學、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互為共構的課室風景、教師自我精進成長改善教學成效、教師社群的形塑與共好及在職進修的助力與師培課程的重要他人之建議,期盼能為我國的108課綱之課程與教學提供一些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