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7074
Browse
Item 生殺與奪:百年民國赦免的表達與實踐(2012-07-31) 劉恆妏「大赦天下」的恩赦制度,為傳統中國歷朝掌生殺與奪大權的帝王固有之權限。然而,全盤西化,繼受、移植了西方憲政體制及西方法的中華民國,亦未廢除赦免,與歐美國家一同,採行了現代西方式的赦免制度。西式赦免制度引入戰前中國,乃至於隨著政權運作於戰後臺灣,不知不覺,亦有百年光景。在中西文化交界下,在傳統與現代間,從戒嚴、威權走到民主的不同階段,赦免在規範面以及實踐面上,究竟呈現出何種不同面貌,十分耐人尋味。現代法上論及「赦免」,多半就中華民國憲法第40 條「總統依法行使大赦、特赦、減刑及復權之權」所賦予總統獨享的4 種赦免權限為討論,或以權力分立的角度,分析憲政上允許行政權介入司法審判,允許「法外開恩」的意義所在。抑或進一步分析刑罰與赦免的運用在刑事政策上的爭議,透過中外制度設計,提出優缺批評或立法論上建言。然而,對於過去赦免的具體作法與實踐情形,僅有行政機關在立法報告資料中扼要提及,並無整體性的考察與研究。本研究希望透過近年來逐漸公開之政府資訊,諸如各時期相關政府公報與檔案、文書,加上報章等媒體報導,系統性的整理分析百年來赦免的實踐情形。分就節慶式、文化史範疇的赦免,以及特殊案件的赦免,作更為細緻的類型化分析,以探尋中華民國赦免表達與實踐的獨特意涵。進一步地,透過前述對歷來赦免實踐的考察,思考不同階段的權力者,透過赦免的行使,如何展現其對國家,乃至國家秩序的想像,以及這類想像背後的權力運作形態與其演變脈絡。再者,希望透過這種對中華民國史上赦免實踐經驗的考察,反思歷來赦免規範的表達與實踐,並探尋兩者間存在的落差,分析其在國家法秩序上所呈現的微妙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