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3
Browse
1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使用影像辨識人工智慧應用程式輔助小學生英語學習之成效(2021) 任天秀; Jen, Tien-Hsiu字彙學習作為語言學習的必要條件,然而背誦英語字彙經常被認為是枯燥的事情,因此本研究開發一款AI影像辨識翻譯系統,應用於國小英語學習活動,讓學習者在情境式學習環境中進行英語單字學習,對於行動學習準備情形、外語課堂焦慮、英語字彙學習自律能力與學習成效之差異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使用準實驗研究法,以台灣北部某國小三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採隨機分派方式選擇兩個普通班級,分別為實驗組(20人)與控制組(27人),總計47位。實驗組運用AI影像辨識翻譯系統,控制組則使用光學字元辨識翻譯系統進行英語單字學習,探討其差異。結果顯示:1. 運用AI影像辨識翻譯系統進行英語單字學習,其學習成效比運用光學字元辨識翻譯系統佳;2. 兩組學習者皆採用自我調節學習策略進行英語單字學習,表示自我調節學習策略有助於支持學生學習英語單字;3. 兩組學習模式並沒有增加學生的外語課堂焦慮感;4. 學習行為模式得知,雖然兩種學習模式皆有利於單字學習,但是運用AI影像辨識翻譯系統相較於運用光學字元辨識翻譯系統,更能夠引發學生的互動行為及互相討論的空間。本研究結果希望為國小英語教師導入AI影像辨識學習時,做為教學實務及具體的參考。Item 行動載具輔助戶外教學對互動性距離影響之研究-以營建科技課程為例(2010) 柳金佑; Liu, Chin-Yu本研究旨在發展以營建科技單元為主題的戶外教學活動,用以探討學生在傳統式戶外教學與運用行動載具的戶外教學環境中,學生所感知的對話、結構、學習者自主性、系統介面等因素對互動性距離是否有所影響,又在這兩種戶外教學環境中,學生所感知的對話、結構、學習者自主性與互動性距離等因素是否有所差異。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臺北縣某國中八年級兩個班,共七十六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準實驗研究法,進行為期三週共六節課的教學實驗,在實驗結束後,以互動性距離感知量表來取得所需的研究資料,而後透過統計方法提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在傳統式戶外教學環境中,其對話、結構、學習者自主性等三項因素皆對互動性距離有所影響。當受試者感知到的對話程度越高,互動性距離越小;課程結構越高,互動性距離越大;學習者自主性越高,互動性距離越小。 二、在戶外教學的環境中運用行動載具,其對話、結構、學習者自主性、系統介面等四項因素對互動性距離有影響。當受試者感知到的對話程度越高,互動性距離越小;課程結構越高,互動性距離越大;學習者自主性越高,互動性距離越小;系統介面程度越高,互動性距離越小。 三、在戶外教學的環境之中,運用行動載具與否對對話與互動性距離有所影響,且運用行動載具有助於提升對話,縮小互動性距離。 四、實驗組學生對於本研究提供的行動載進行戶外教學具有良好之反應。 最後,本研究根據以上結論,提出幾點後續研究與實務上的教學建議: 一、對後續研究的建議:(一)可擴大研究對象之範圍與年齡層;(二)可將合作學習與個別學習納入研究變項;(三)可讓每一名學生都配帶一台行動載具。 二、對教師教學的建議:(一)在規劃戶外教學活動時,應盡可能的提高對話並降低課程結構;(二)在規劃行動學習活動與行動學習系統時,應盡可能的提高對話;(三)在設計行動學習系統時,應盡可能的提高系統的使用性;(四)可利用校內的戶外教學,培養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五)為求維護校園秩序,應慎選戶外教學場所。Item 以情境感知行動學習系統輔助植物辨識教學之研究(2008) 許甲奇; HSU CHIA CHI植物辨識能力是發展自然觀察者智慧的基石,藉由行動學習植物辨識學習方能在真實情境中有效率的進行;由於植物種類過於繁多,行動學習系統須能有效的過濾及篩選訊息,以確實扮演輔助植物辨識學習的角色。 本研究使用Wi-Fi無線訊號定位作為位置感知技術,導入行動學習系統之中輔助植物辨識學習活動。以台北縣國小六年級學童為實驗對象,隨機選取兩個班作為實驗組及控制組。 經實驗結果統計分析證實,採用情境感知行動學習系統輔助植物辨識教學法之實驗組,與傳統戶外教學法之控制組其植物辨識能力學習成效並無顯著差異,但延宕保留效果較佳。此外,使用傳統戶外教學法之學習者,其視動能力差異將顯著影響學習成效,且低視動能力學習者其學習保留效果受到教學方法影響相當明顯。Item 具形成性評量機制行動式英語字彙學習系統之研究(2008) 李昆璟; Kun-Jing, Li語言學習的本質仰賴於字彙,在近代的研究中可以發現,英語字彙的學習著重與情境的結合,英語字彙的學習與使用也需在對話與情境中才能更加精熟。因此,在英語字彙學習上,有必要將行動與情境感知技術作更深入的整合,利用行動載具來進行行動式情境感知的字彙學習。而透過形成性評量的工具,更可有效地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成效,並適時導正學習上的錯誤觀念。 本研究首先蒐集並分析行動學習所具備的特性與相關功能,並針對英語字彙學習策略做整理與歸納,以作為發展本研究系統的理論基礎。結合形成性評量方法,建置行動式英語字彙學習系統。教學實驗以台北市某國中一年級共103名學生為實驗對象,隨機取一班為實驗組A,進行具形成性評量機制行動式英語字彙學習系統教學;另一班為實驗組B,進行不具形成性評量的行動式英語字彙學習系統教學;第三班則為控制組,實施一般傳統教學。 根據實驗後的統計分析,使用具形成性評量機制行動式英語字彙學習系統進行學習的學習者,其學習成效顯著優於其他兩組;在學習保留上,實驗組兩組亦顯著優於控制組。實驗組兩組的學生皆表示對此種學習方法感興趣,亦希望能應用此種學習方式於其他的學科教學之中。Item 遊戲探索式行動導覽於博物館學習之研究-以十三行博物館為例(2007) 黃向偉中文摘要 本研究結合行動學習、探索式學習與博物館學習,並以遊戲方式作為系統介面,發展博物館遊戲探索式行動導覽系統以及適合之教學活動,並探討「遊戲探索式行動導覽」對不同學習風格之國小學生博物館學習之學習動機與成效的影響。 本研究以台北縣八里國民小學四年級兩個班級6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採準實驗研究法,並在實驗活動前後,對學習對象進行前後測。實驗前進行展示內容理解前測、學習風格測驗;實驗結束後,以學習動機量表、學習成效測驗及學習心得發表進行後測。並在於實驗過程中拍攝影片及照片,分析遊戲探索式行動導覽方式與一般博物館人員導覽方式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習者學習成效與動機所造成的影響。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 使用遊戲探索式導覽系統學習之學生,在博物館學習成效測驗表現上明顯優於一般博物館人員解說導覽學習之學生。 2. 遊戲探索式導覽能拉近各學習者學習成效,降低各學習者在學習上的差異。 3. 使用遊戲探索式行動導覽系統學習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較多提出問題與互動討論,學習的意願較一般博物館人員解說導覽學習之學生高出了許多。 4. 不同學習風格學習者皆能跟隨探索式學習步驟學習,不會有任何一種學習風格學習者特別傾向或排斥遊戲探索式導覽學習方式。Item 融入字彙記憶策略之行動英語單字學習系統之研究(2008) 黃耀德; Yao-Te Huang本研究以Oxford(1990)所提出的語言學習策略中的記憶策略,擷取部分與單字有關且能實作在行動載具上的學習策略,且利用行動學習載具的移動性、可攜性的特性,建置一個具情境感知的英語單字行動學習系統,運用數位個人助理結合全球定位系統與無限基地台定位技術,找出學習者所在位置,即時提供學習者所處位置情境之單字情境教材,讓學習可以藉由與所在位置的真實情境單字教材互動下,增進學習興趣與效率。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瞭解英語行動單字學習系統的學習效果。教學實驗是以台北縣某國中七年級兩班54人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組,進行英語單字行動學習系統教學活動;另一班為對照組,實施教室內單字圖卡教學活動。研究工具包括:單字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及延宕後側,英語學習動機量表與英語學習焦慮量表。實驗前先施以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焦慮量表與單字成就測驗前測,以瞭解學習者初始的學習狀況;實驗教學後實施單字成就測驗後測,以瞭解學習者在實驗學習後的學習狀況;實驗後六天,在施以單字成就測驗延宕後測,以瞭解學習者之單字保留效果。 一、不同教學設計方式對不同英語動機的學生在英語單字保留成效上有交互作用。 二、不同教學設計方式對於不同英語焦慮的學生在英語單字學習保留成效上有顯著差異。 三、實驗組高動機學生其單字保留效果比對照組高動機學生保留效果來得好,且有達到顯著差異。Item 小單位行動學習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2007) 何依娜; Yi-Na Ho本研究旨在探究小單位行動學習評估指標之建構,主要研究目的為:(一)了解各項指標的認同度;(二) 建構小單位行動學習評估指標; (三)依據研究結果,提供數位內容課程設計及課程規劃者作為發展行動學習課程之參考。本研究採用文獻探討、專家訪談及修正式德菲法,依據文獻分析及專家訪談之結果,編製「小單位行動學習評估指標建構專家問卷」作為研究工具。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獲致以下二項結論: 一、 本研究顯示各項指標認同度達到意見的收斂並且達成高度一致性。 二、 本研究所建構之小單位行動學習評估指標,架構共涵蓋個人學習歷程、小單位行動學習的特性及內文安排方式三個部份,分為五個主構面,其下共涵蓋解碼歷程、文字上的理解、推論上的理解、理解上的監控、行動載具可負擔性、行動載具的、友善性、行動載具的多功能性、閱讀舒適度及標題的吸引力等十個次構面及30個指標項目。Item 行動閱讀之圖文配置偏好(2006) 陳勁豪; Chen, Chin-Hao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行動閱讀之圖文配置偏好,分為二個探討方向,一是針對使用者在行動電話上的文字大小、圖文配置及不同閱讀媒介的感受。二是針對不同的背景資料,在前一研究的項目中,探討其感受差異。 首先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與理論,利用行動電話的特性設計圖文配置,並根據研究需要編製圖文內容。取樣年齡層界定在15歲至24歲之間的行動電話使用者為主要研究對象,性別不拘。地點則以學校、書店、圖書館、文化中心等地,進行問卷調查。最後根據調查結果以SPSS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透過變異數分析及Tukey事後檢定,觀察使用者的差異感受情況。 經研究調查後發現: 1. 受測者對於文字大小的感受以文字18級最佳。 2. 受測者對於圖文配置的感受以圖上文下最佳。 3. 受測者對於不同閱讀媒介的感受以平面閱讀最佳。 4. 性別在行動閱讀的感受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5. 年齡在圖右文左中,對於不同年齡層的感受差異達到顯著。 6. 教育程度在行動閱讀的感受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7. 使用經驗在文字20級及平面閱讀中,感受差異達到顯著。 最後提出相關的結論與建議,以供行動通訊系統服務業者、行動學習的學校與相關企業發展行動閱讀之參考。 關鍵字:行動電話、行動閱讀、行動學習、網路學習Item 整合式學習環境下博物館行動學習系統之研究(2005) 王盟傑; Meng-Jie Wang過去跟博物館相關的研究很多,但是多以博物館本身的展品放置、路線規劃或導覽服務設施規劃居多,對於運用導覽不同策略及學生參觀博物館的學習成效,均無太多的著墨。故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個「博物館整合式學習系統」且搭配適合的教學策略及配合學校的相關課程之安排,建構一個博物館探索學習環境,期望能透過本研究之分析、設計與實驗教學,讓學校教育結合參觀博物館的活動以及後續的延伸學習能夠更加多元,且能提供教師有關博物館學習的方式以及教學活動規劃之建議。研究方向為設計並實作整合式博物館學習環境,運用博物館學習平台、行動學習系統結合無線網路、平板電腦為工具,並以國中一年級學生為對象分析系統之學習成效。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系統開發與準實驗設計,首先探討相關文獻 以建構博物館整合式學習環境,再發展相關活動及教材。教學實驗以南投縣某國中一年級兩班79人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組,進行「整合環境下博物館行動學習」;另一班為控制組,進行傳統導覽員解說。實驗結束後,利用單因子共變數分析、t檢定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並觀察參觀行為及滿意度調查,最後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實施「博物館整合式學習環境」,能夠提升學生對於館內展示內容的理解程度,且學生對於這種教學方式的滿意程度呈正向反應;而另一方面,學生認為行動裝置的電力持續性以及無線網路環境的穩定性,都是需要再加強的地方。Item 企業推行行動學習(Action Learning)之可行性研究(2006) 黃郁沂; Yu-Yi, Huang本研究旨在探討企業推行行動學習之可行性。行動學習乃是以個人或組織在真實世界中解決所遇到之問題或計劃方案為學習方式;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由一群成員組成行動學習小組,小組成員運用集體智慧並彼此信賴,透過不斷詢問以及反思,並加以實際行動,解決個人或組織所遇到的實際問題,而小組成員也因此得到學習的經驗。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以了解企業對行動學習基本概念與行動學習模式各階段可行性之同意程度,並以天下雜誌2005年所調查的500大服務業為抽樣母體,共寄出217份問卷,共計回收有效問卷105份。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單一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ukey多重比較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接受且認同行動學習的基本概念,並且認為組織應有一套發展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的方法,藉由實際問題解決的過程,從中反思、詢問,且與他人共同合作來獲得學習的目的。 二、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接受且認同行動學習模式的可行性,而行動學習模式中系統性的階段包括發覺並分析問題、組成行動學習小組、導入促進者、進行反思與詢問、執行實際行動、診視學習過程等階段。 三、不同背景變項對行動學習基本概念的意見大致上一致,且對於行動學習模式各階段可行性的看法亦大致相同;然而行動學習並非適用於所有企業,故企業在推行行動學習前仍須考慮企業本身情況以評估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