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中德網路新聞語篇標記研究與閱讀教學建議
    (2021) 林靜怡; Lin, Jing-Yi
    根據英國牛津大學數位報告(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網路新聞已成為現代人獲得資訊的主要來源,若網路新聞成為課堂閱讀教材,不僅能讓學生所學內容增添社會時事性、趣味性,也同時能增進其閱讀能力。過去針對提升新聞閱讀的研究,建議教師教導學生語篇結構或後設論述標記(Metadiscourse),讓學生進而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意圖(徐捷、黃川,2015;Camiciottoli, 2003; Jalilifar& Alipour, 2007),然過去研究不同語言間的對比及在教學應用研究仍有所不足,因此本研究以2019年臺灣與德國新聞網站社會新聞作為研究樣本,選取共200篇報導,分析中、德文網路社會新聞語篇結構成分、語篇中後設論述標記之出現頻率和語言表現並比較其異同,最後將結果應用於新聞閱讀教學課中。 研究結果顯示,中德文網路新聞語篇中皆有「標題」、「事件」、「背景」和「評析」結構要素,「標題」、「事件」為兩類語言最重要要素,中文新聞「背景」、「評析」要素頻率相同,德文新聞則更重「背景」要素。中德文網路新聞皆偏好使用交互式標記連貫語篇邏輯,兩類語言最大不同在互動式標記的使用,中文使用互動式標記的頻率較高,尤其是用態度標記在「標題」、「事件」要素中表達記者態度引起讀者共鳴,德文記者偏好在「事件」要素中用強調或模糊標記表達對事件的確定性或展現客觀態度。 綜上所述,語篇結構與後設論述標記的關係緊密,語篇結構影響標記使用,標記幫助語篇結構發揮功能。本研究將結果應用於中文新聞閱讀教學設計上,讓學生有意識地學習語篇結構要素和後設論述標記知識,進而了解作者寫作技巧並提升其閱讀能力。
  • Item
    韓國大專校院中國語文相關科系之發展現況與影響因素探究
    (2020) 梁允禎; Yang, Yun-Jeong
    韓國與中國從地理及人文、歷史方面來看,都有著很深的因緣,早期自1945年韓國高等教育的「中語中文系」多偏向於文學和語言,但目前中文相關科系已經發展為多樣化的學科領域,也包括偏向實用型的區域研究類及教育類的相關科系。 本研究旨在探討韓國全區的高等教育階段的中文教育相關系所的設置及其類型,因此透過文獻蒐集、系所分類以及深度訪談的方式,分析了韓國全區高等教育的的中文相關系所及設置內涵,以及其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經本研究調查,韓國全區361所大學裡有143所大學設置了158個中文相關系所,其中包括四年制133個,二~三年制25個。大的學門分類為四年制:人文類、社會類、教育類,其下課程分類分別為語言.文學、地域學、貿易、語言教育;科目分類為中國語、中國文學、中國文化、中國經濟、中國外交,中國貿易,中文教育。二~三年制學門分類為:社會類、其他類,其下課程分類有地域學、觀光、其他;課程分類則是中國經濟、觀光及其他(醫療)。 韓國中文的教育方向會隨著時間的更迭而有所不同,經過研究後得知下列幾點具體的分析結果:學生學習中文之目的從純粹興趣及文學取向,逐漸改變為實用及語言取向。韓國中文的教育方向也從文學專業轉變為偏重語言的實用性教學。跟語言相關的課程會採用中文來教,與閱讀理解相關的課程會因應學生中文程度而採用韓語教學。經過四年養成教育的學生大部分還是缺乏聽說讀寫的能力。而目前的中文教材還尚未能完全符合學生及市場的需求,可以再往更實用的方向進步。目前韓國最熱門且受歡迎的中文相關系所,還是偏向實用性強的「中語中文系」、「中國學系」、「中國通商系」等。而未來針對韓國中文的發展趨勢與走向部分,雖然中文熱目前在韓國雖已不是高峰,但還是有其必要性及需求性,只是中文不再僅是一門專業,而是各門專業的基本外語能力之一,建議未來學生若欲進行中文學習時,可採一個主要專業為主,中文當成是為輔的工具,這樣便能更具有競爭力。
  • Item
    韓中身體慣用語中的比喻現象探究與教學應用:從容器和食物概念出發
    (2014) 金惠珍; KIMHYEJIN
    我們與人交際時,尤其是想把情緒、狀況等抽象的事物具體地表達時,常常會使用身體部位來表達,這樣的慣用語稱為身體慣用語。比如,「鼻酸」、「兩手空空」等。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是跟外部世界直接接觸的,而且由於這是全人類共同的經驗,所以為了達到有效溝通,我們會基於自身感知與自身經驗,將身體部位當作比喻對象,藉由隱喻的方式進行言談。 本論文主旨在探討韓中身體慣用語當中的身體隱喻表現,依據Lakoff & Johnson(1980)的隱喻理論,探討韓中慣用語身體部位之隱喻現象。透過韓中身體慣用語的收集和語義分析,再觀察身體詞彙在韓中慣用語出現的隱喻差異,以討論身體詞彙在韓中慣用語的隱喻現象異同。本文先從詞典、論文及期刊收集韓中身體慣用語,分類於容器隱喻、食物隱喻、機器隱喻等七類,再經過數量比較將分析的類別縮小為容器隱喻、食物隱喻。探究韓中身體慣用語的隱喻現象及其對比分析。 本文研究結果發現韓文的主體取向較中文強。比如,韓文是用主體「肩膀」來描述責任感及心理負擔,以身體部位說「어깨가 가볍다/무겁다(肩膀輕/重)」。中文則是用客體「擔子」進行描述,說「擔子輕/重」。中文是將客體擔子視為容器進行隱喻,韓文則是以主體的身體部位進行隱喻。 另外,從食物隱喻中使用的詞彙發現韓文的集體取向較中文強。比如,韓文利用「익다(熟)」與「안 익다(未熟)」的詞彙,以一個詞彙「익다(熟)」及其否定形式「안 익다(未熟)」來表示正反兩種現象,例如:「눈에 익다(對眼熟)」、「눈에 안 익다(對眼未熟)」和「손에 익다(對手熟)」、「손에 안 익다(對手未熟)」等。中文則利用兩個不同的詞彙「熟」與「生」來表示,例如:「面熟」、「面生」和「熟手」、「生手」。 最後,本文檢視中文教材中有關身體慣用語的語料,建議教師可先建立容器隱喻與食物隱喻的概念,基於此對中文身體慣用語進行系統性分類,組織慣用語之間的關係,以歸類排列的方式揭示中文身體慣用語,再與學習者的母語做對比進行慣用語教學,幫助以韓文為母語之學習者能夠聯想相關性的慣用語組合,加強對中文慣用語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