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蒙特梭利實際生活教學法導入漢字書寫教學—以西雅圖明遠中文學校為例(2021) 謝明珠; Hsieh, Rebecca M.本研究採用教學行動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探討研究者多年在西雅圖的明遠中文學校華語教學現場上,觀察到學生經過若干年學習後,通常會產生自主學習窒礙期,大部分學生在無法突破對漢字書寫的畏懼與課後自主學習漢字書寫的過程下,選擇放棄學習者眾多。因此,引發研究者想在華語教學現場導入蒙特梭利 (以下以蒙氏稱之) 實際生活教學法,應用教學教具於漢字書寫教學,研究應證蒙氏實際生活教學法是否能有效幫助及改善學生對漢字書寫的恐懼排斥與學習能力提升,為非華語為母語學生提供擺脫漢字書寫學習困境的可行性,協助學生發展自主學習漢字的能力以及書寫興趣。 因此,本研究借助研究者曾任教蒙特梭利幼教師經歷,大膽提出在班級中實施蒙氏實際生活教學法,將所設計的教具結合漢字書寫教學,導入蒙氏實際生活教學活動於漢字書寫的試驗教學,研究探討使用蒙氏實際生活教學法的教學策略於課程中能否確實改善學生漢字書寫能力。 研究以明遠中文學校初級四班實體課堂上教學現場,進行為期八週實際書寫教學活動的行動循環教學,透過對學習者在實際學習漢字書寫後,觀察學生學習能力是否有產生正向遷移變化,並施予書寫評量、學生課後問卷調查與自主書寫學習能力評估分析學習成果。在施與教學行動循環後,藉行動研究教學循環活動過程,研究者透過觀察紀錄與評量結果整理出教學實作時所呈現的問題點與矛盾點,加以反思並檢討教學方法與目標,取得改進教學建議,進行驗證蒙氏實際生活教學法是否因提供設計的教學教具,對於學生在漢字書寫能力與自主學習能提供最大的幫助。Item AP中文對美國中文學校的影響 —以南加州PV學區為主(2010) 葉育婷; Yeh Yu-Ting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與分析美國自2006 年推行AP中文以來,對當地中文學校的影響,並以南加州PV學區為主要研究場域。研究者以參與觀察及訪談相關人物的方式,輔以學術文章、研究加以佐證,欲針對目前中文學校的發展現況及在AP潮流效應下未來的方向加以觀察評析。著重的議題首先是AP中文「以中文為外語教學」的內涵目標,以及中文學校「介於母語與外語之間」的語言教學色彩,文中將舉例說明以釐清兩者的差異性,提出「應以『傳承語教學觀』看待華裔學習者的需求」之結論;第二點將探討AP中文的設立對美國中文教學走向可能帶來的「回流效應」(washback effect),認為「AP中文標準化了美國中文教學的目標」;第三個觀察重點則在於主流學校的「中文課」及中文學校的「中文班」兩者之間無論在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材資源、師資選擇…等各方面都大相逕庭時,兩種「學中文」的機制會產生「排擠效應」抑或能「相輔相成」?而結論是「主流學校中文課可能排擠中文學校之生源」;第四點則欲重新詮釋中文學校在面對主流社會的演變時,原來所發揮「華裔輔助性教育體系的溢出效應」的質變及其對於美國華人社會的意義,本研究認為「中文學校作為族裔資本之力量由內聚到外擴」。最後,藉由普遍用於學校行政研究的SWOTS模式,以中文學校的經營模式為探討核心,更有架構、更全面性地分析因應中文學習熱潮,中文學校可能的發展策略及方向。Item 美國加州地區中文學校調查研究(2010) 李定勇; Li, Ding-yung美國加州地區中文學校調查研究 中文摘要 關鍵詞:僑教、族裔教育、中文學校、中文、第二語言 美國地區中文學校擁有近1千所學校、8千位教師及10萬名學生的規模,是一個龐大的教育團體。近年來世界各地興起華語學習熱潮,許多國家透過教育體系,開設華語課程,招收不同族裔的學生,並給予學分,以納入體制,也逐漸形成巨大的學習人口。由於美國地區的中文學校往往以補習方式經營,選擇課後或週末上課,學生多數為華裔,所修課業大多沒有學分,與主流學校兩相比較之下,中文學校的教育條件較缺乏結構性,未來發展趨勢如何,格外值得關注。 鑒於加州地區中文學校的教師人數及學生人數占全美國中文學校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本研究以之為研究對象,並就中文學校主要成員:校長、教師、家長及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收回的有效問卷共有738份(校長問卷61份,教師問卷170份,家長問卷241份,學生問卷266份),另外訪談7位校長、1位主流教師及6位學生。研究分析以問卷調查為主,訪談及資料文獻分析為輔。此外也從僑務委員會的檔案中整理出有效的資料做為參考。 研究結果分為二大部分,一部分為中文學校現況,內容包括學校校齡、學校規模、師生來源、學校成員的學歷專業背景等靜態資料;另一部分則為學校成員對相關議題之意見與態度。關於問卷分析,除了將校長、教師、家長及學生四類問卷分別做出統計,也將問卷歸納整理出12項議題,包括四類成員的入校動機、學生學習意願與效果、教材評價、簡體字教學與漢語拼音的使用、師資甄選培訓與轉校任教問題、學分承認與學生的學校選擇、中文學校功能、中文學校教育性質、學生身分認同及對中文未來重要性的看法等。透過四類成員對此12項議題的看法與態度,進行綜合分析與討論,以求從不同成員的視角,分析未來中文學校可能的走向與發展。Item 海外中文學校華語志工教師之培訓研究(2015) 陳雪妮; Sheni Chen海外中文學校華語志工教師之培訓研究 摘要 本培訓研究是以海外中文學校為暑期華語志工派任的教學場域,針對外派前培訓課程規畫策略原則與實踐進行研究分析。透過相關教師培訓理論文獻和先導研究的理論與實務分析之基礎,作為本培訓研究之規畫原則與策略,並且經由培訓實踐之歷程,提出相關研究分析與建議。 華語志工教師的目標來源,是以臺灣國內華語文科系背景在學生或畢業生為主,此短期進階的培訓課程是架構在其已具備的專業華語文知能基礎上,透過整體的階段培訓課程規畫,強化培訓教師的僑校課堂教學實作之能力。此外,透過培訓實踐的四個主要歷程:培訓籌備設置、志工教師招募與面試甄選、專業主題培訓課程、教學強化訓練等運作,進行培訓規畫的原則策略,最後再從「原則構想策略」、「規畫應用實施」和「評價討論」等三個觀察角度之分析,提出本培訓研究之討論與建議,並為未來相關師資培訓研究之發展參考。 研究者建議外派前的教師培訓內容規畫,應發揮「銜接式」的培訓功能,掌握教學場域實際教學需求,針對合適師資來源,採取有效目標人才招募,培訓內容規畫也應建立在志工教師的供與求之實際條件基礎。透過培訓規畫原則策略,理想的志工教師培訓規畫架構應包含:培訓行前說明座談會、主題培訓課程、教學實習訓練、教學參訪觀摩訓練、海外行前說明座談會、返國志工服務經驗座談暨結業式等項目,並透過同儕教學技能學習會的實作活動予以強化。研究實踐的整體討論與建議包含:1.正式培訓前應舉辦說明會。2.培訓課前師資備課會議。3.各類型僑校志工培訓研究發展。4.志工招募管道多元化。5.專用網站資訊平臺與電腦e化應用。6.合格海外師資人力庫設置。7.避免培訓資源浪費等。透過海外教學服務,參與者不但克服文化差異、語言隔閡,更打破了國界疆域、種族藩籬,不僅應證「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也實踐了「行萬里路,服萬人務」的真諦,這也是本志工師資培訓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