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訓育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9
  • Item
    我國實施價值教育的經驗與挑戰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1-06-??) 張秀雄
    人類的思想與言行,無不受到價值觀念的引導與規範。換言之,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價值。而教育具有價值導向,期望藉由學習活動,導引學生向理想的方向發展。故而教育無法價值中立,談教育不可不重視價值教育。 本文首先將影響臺灣地區價值教育內涵的深層因素,分成儒家倫理價值觀、三民主義價值觀、反共價值觀及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其次將學校價值教育的內涵歸納為五倫、四維、八德、三達德、青年守則、自由民主價值等六項內涵;接著簡介臺灣地區中小學校實施價值教育的九種主要方式;最後從政治價值教育、經濟價值教育、環境價值教育、宗教價值教育、兩性價值教育以及人權價值教育等六個方面,探討臺灣地區價值教育所面臨的挑戰與最新發展。希望能讓讀者瞭解臺灣地區實施價值教育的梗概。 筆者認為價值教育應該教導青少年學生,把握價值的「變與不變」的道理,瞭解有些價值觀念是歷久彌新且能與時俱進的,而有些價值觀念則因社會觀念的變化,需要重新檢討或再定義。吾人不能食古不化,更不能喜新厭舊,一味地否定過去,否定自己。
  • Item
    建構適合臺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9-06-??) 張秀雄
    從教育的立場而言,我們所關心的是如何釐清「公民資質」(citizenship) 的觀念,確定我們要培養「怎樣資質的公民」,然後據以設計公民教育課程。至於理想公民資質內涵的界定,則必需考慮文化傳統、社會發展需求、時代思潮等因素,換言之,即必需參酌適合於台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加以通盤考量。本文探討當代的四種主要公民資格理論,檢視其在當前台灣社會的適合性。本文發現這四種公民資格理論所標榜的精神都相當契合台灣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都能在社會實際中發現他們存在的軌跡。自由主義重視個人自由和權利的保障,成為促動社會進步的主流思想,但亦呈現相當多的負面作用。公民共和主義重視國家社會的整體利益,重視實踐公民德行以實現社會共善,這種重視共善精神,可以矯正過份追逐私利的社會風氣。社群主義強調透過社群的認同凝聚社群意識,重視群我關係及社群的共享價值,以形塑社群成員的認同感,進而產生歸屬感,可以增進主群成員的團結,相當符合現階段台灣社會發展的需要。多元文化主義呼籲要正視社會的異質性並矯正對弱勢族群的歧視現象,為弱勢族群及團體爭取平等的政治權利及公平的資源分配,以維持各個族群及團體之間的共存共榮,其所訴求的精神已有相當程度的被台灣社會所接納。總而言之,我們在探討適合台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時,必須將上述四種公民資格理論做為參照架構,採擷其適合於台灣社會的精神與內涵,拾棄其負面或消極的作用以去蕪存菁,掌握其精髓。
  • Item
    公民教育與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的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7-06-??) 張秀雄
  • Item
    我國實施價值教育的經驗與挑戰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1-06-??) 張秀雄
    人類的思想與言行,無不受到價值觀念的引導與規範。換言之,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價值。而教育具有價值導向,期望藉由學習活動,導引學生向理想的方向發展。故而教育無法價值中立,談教育不可不重視價值教育。 本文首先將影響臺灣地區價值教育內涵的深層因素,分成儒家倫理價值觀、三民主義價值觀、反共價值觀及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其次將學校價值教育的內涵歸納為五倫、四維、八德、三達德、青年守則、自由民主價值等六項內涵;接著簡介臺灣地區中小學校實施價值教育的九種主要方式;最後從政治價值教育、經濟價值教育、環境價值教育、宗教價值教育、兩性價值教育以及人權價值教育等六個方面,探討臺灣地區價值教育所面臨的挑戰與最新發展。希望能讓讀者瞭解臺灣地區實施價值教育的梗概。 筆者認為價值教育應該教導青少年學生,把握價值的「變與不變」的道理,瞭解有些價值觀念是歷久彌新且能與時俱進的,而有些價值觀念則因社會觀念的變化,需要重新檢討或再定義。吾人不能食古不化,更不能喜新厭舊,一味地否定過去,否定自己。
  • Item
    公民教育與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的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7-06-??) 張秀雄
  • Item
    建構適合臺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9-06-??) 張秀雄
    從教育的立場而言,我們所關心的是如何釐清「公民資質」(citizenship) 的觀念,確定我們要培養「怎樣資質的公民」,然後據以設計公民教育課程。至於理想公民資質內涵的界定,則必需考慮文化傳統、社會發展需求、時代思潮等因素,換言之,即必需參酌適合於台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加以通盤考量。本文探討當代的四種主要公民資格理論,檢視其在當前台灣社會的適合性。本文發現這四種公民資格理論所標榜的精神都相當契合台灣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都能在社會實際中發現他們存在的軌跡。自由主義重視個人自由和權利的保障,成為促動社會進步的主流思想,但亦呈現相當多的負面作用。公民共和主義重視國家社會的整體利益,重視實踐公民德行以實現社會共善,這種重視共善精神,可以矯正過份追逐私利的社會風氣。社群主義強調透過社群的認同凝聚社群意識,重視群我關係及社群的共享價值,以形塑社群成員的認同感,進而產生歸屬感,可以增進主群成員的團結,相當符合現階段台灣社會發展的需要。多元文化主義呼籲要正視社會的異質性並矯正對弱勢族群的歧視現象,為弱勢族群及團體爭取平等的政治權利及公平的資源分配,以維持各個族群及團體之間的共存共榮,其所訴求的精神已有相當程度的被台灣社會所接納。總而言之,我們在探討適合台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時,必須將上述四種公民資格理論做為參照架構,採擷其適合於台灣社會的精神與內涵,拾棄其負面或消極的作用以去蕪存菁,掌握其精髓。
  • Item
    理想公民資質之探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2-07-??) 張秀雄; 李琪明
    公民資質的良窳乃攸關民主制度穩固的關鍵,尤其臺灣地區正值邁向民主社會之際,其公民尚存自由開放但自律不足、爭取權益但過於功利、追求民主但法治不彰、享受富裕但卻缺乏禮節、多元尊重但認同分歧、價值多元卻流於真空、民間力量興起但易過熱等特點,故形塑當代社會的理想公民資質,並進而建構公民社會實乃重要課題。基此,本研究乃以臺灣地區為對象,藉理論探討、焦點座談及德懷術等研究方法,探討並建構理想的公民資質,在理想公民特質方面,共計三十三項,分為「人與己」、「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世界」及「人與生態」等六個主軸;在公民資質內涵方面,乃以「公民知識」、「公民德行」及「公民參與能力」三者為其重要層面。此套理想公民資質的特色分別呈現了多重角色的公民特質、認知情感行動兼顧的公民內涵、普世價值與儒家價值並融的公民資質觀、一般與專業公民德行兼重的公民資質觀、本土觀與世界觀兼具的公民資質觀,以及意識型態淡化與多元民主的公民資質觀。關於理想公民特質的建構,可作為公民教育目標訂定的參考,而理想公民資質內涵的建構,亦可作為公民教育內容的依據,故願藉此成為臺灣地區邁向成熟公民社會願景的努力標竿。
  • Item
    批判思考教學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5-06-??) 張秀雄
  • Item
    民主與民主公民教育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5-06-??) 張秀雄
    在最近二十年中,臺灣社會歷經宗除戒嚴、國會改革、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等劇烈變革,帶動了民主氣分的高漲,民狂的發展出現了無限的生機,值得慶幸;但從各方面觀察,亦發諸多令人憂心的社會現象,尤其是民眾的公民意識嚴重不足,如果任令發展將會的臺灣民主的向上提升。蓋因人民的民主素養並非與生俱來的,亦非可以一蹴可及的,必須透過學校教育及早培育。何況臺灣社會正經歷史以來最為關鍵的民主轉型期,民主公民素質的培育實乃教育的當務之急。 本文指出,實施民主公民教育必須讓學生瞭解民主的核心概念,並掌握民主公民教育的四項內涵,依此設計課程內容,進而教導學生學習作為一個民主社會成員所應具備的各種認知、技能、態度、與價值觀。此外,本文亦分析了,近年來各國所發展出的重要的民主公民教育方案或計畫,其內容與實施方式可以作為吾人規劃本土性的民主公民教育的參考。
  • Item
    三民主義教師專業態度之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83-06-??) 張秀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