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訓育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85
  • Item
    不同世代國小女教師性別養成經驗與性別意識內涵狀態之質性研究-以四位國小女教師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14-09-??) 林曉玲; Hsiao-Ling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世代國小女教師性別養成經驗與性別意識內涵狀態。教師世代劃分引用歷史世代理論概念,以普為臺灣社會帶來巨幅轉變的歷史事件-民國76年的「解嚴」-作為分隔點,將教師分為在解嚴前與後度過成長期的兩個不同世代,並配合教師年資做一年長與年輕世代的區分。本研究採質性深入訪談方式,訪問分屬年長與年輕世代的四位國小女教師。研究結論為臺灣性別氛圍歷經婦女運動的衝撞,確有改變,不同世代女教師性別養成經驗中的傳統性別角色內化程度出現差異,年長世代女教師對於傳統女性角色扮演接受程度較高。但因父權體制持續透過家庭、學校、傳媒等社會機制運作,不同世代女教師持續於生活各場域感知重男輕女及打壓女性的事實,且因個人的反思特質,其皆出現肯認性別平等的政治化傾向,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改變轉化這父權體制社會。
  • Item
    人文主義之休閒理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5-06-??) 莊淑姿
    休閒是現代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經濟發達的現代社會,休閒得到人們充裕的時間與制度的支持而發展。但人們有了發展休閒的各類條件,是否就能擁有優質的休閒生活呢?休閒的發展需要質量並重,而要發展良性的休閒則必須從休閒的基本理念及人類的生活本質去加以探討;否則社會愈加開放,各式的閒活動被創造發展,但若缺乏休閒文化及中心思想,則反可能成為社會問題。人文主義是人類思想中十分重要的哲學理念,以人為本,實踐生活,以人類的自由與尊嚴之發展為依歸,是類思想的終極價值觀。本文從人文主義的思想及休閒的本質出發,嘗試探討現代人應有的休閒生活觀,期使人們思考並擁有完美健全的休閒生活。
  • Item
    探索教育在臺灣發展之初探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1-06-??) 曹天瑞; 周鳳琪; 陳穆瑩
    本文從國外探索教育發展之歷程,做概略之介紹,並從學術機構、民間企業團體、高等教育、國中育樂營、九年一貫綜合活動課程等各種角度,探討「探索教育」在臺灣的發展現況;並實際訪視兩間機構比較臺灣探索活動的企業經營模式;再以宜蘭縣為例,分析國中學生暑期育樂營實施探索教育的情況;最後,根據研究發現,建議成立專門組織、培育專業師資、設置活動場地、於學校教育推廣、推動探索諮商與探索治療、朝社區發展、發展另類休閒產業,供教育當局、課程發展、營隊發展之參考,希望藉此能充實探索活動內涵及方式,以普遍化探索教育,落實教改生活化的精神。
  • Item
    政治教育的課程內容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5-06-??) 董秀蘭
  • Item
    中國「市民社會」的歷史及其發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4-06-??) 陳子浩
    本文試圖以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作為一個概念或思考模式,來分析中國歷史及社會。在利用「市民社會」─一個源於近代西方的概念 - 來剖析中國社會與歷史時,首先會碰到一知識論的問題;即西方社會理論是否具有普遍性?作者既不採納「全盤西化」的樂觀知識論的普遍主義的立場,也放棄沿用「例外論」(exceptionality)的觀點,即所有的西方理論都不適用於中國社會。前者的立場會使研究方向墮入「削足就履」的繆誤裡去。後者則會使跨文化的比較與溝通無法繼續下去。作者所採用的中間之道,乃是修正理論來迎合現實,即「市民社會」如何發揮對中國歷史與社會的解釋力而使之取得當代的意義。其次,由於 “civil society”內涵豐富,在選擇其中文翻譯的時候,不同的譯法則代表了對「市民社會」的不同理解與著重點。本文作者對“civil society”所介紹的三個譯法與詮釋:文明社會、市民社會與公民社會,則是對“civil society”一詞的意義作最大程度的囊括。最後,作者強調,每個社會都有它強調的文化價值與理念,當西方概念進入中文的語言論述中,它起的作用是激發中國文化內部固有的價值,來滿足當代社會的需求。
  • Item
    當代自由主義社會公民德行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8-07-??) 王意茹
    本研究旨在探究當代自由主義者之公民德行主張,及其在公民德行教育上的意義與啟示。本研究採歷史分析法及理論分析法,主要的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 當代自由主義學者,為解決古典自由主義的爭議,將其主張限定在公共領域,即「政治自由主義」。 (二) 自由主義的公民資格,強調公民在公共領域的平等地位, 是一種普遍性的概念,並相信人具有理性,及最低限度的道德能力。(三) 自由主義的公民德行,依其是否基於「重疊共識」為基礎,劃分為核心德行與次要德行。(四) 自由主義的核心德行,是建立在「重疊共識」之上,是自由社會中的每一成員都需具備的德行。(五) 當每一個成員都具備核心德行與次要德行,可使自由主義的社會達到繁榮富庶。(六) 自由主義者相信,德行的培養要透過教育系統。自由主義的公民教育主張國家可對公民教育進行一部分的介入,即限於核心德行的培養。(七) 公民德行的教育,有三個原則,分別是:有層次的,非壓迫的,非歧視的。(八) 透過自由主義公民德行的培養,將有助於當代自由民主社會之繁盛;而自由主義的公民德行,也可與當代的民主政治相契合。
  • Item
    題目的析義與運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83-06-??) 陳大絡
  • Item
    理財教育的概念及其相關效益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15-01-??) 曾永清; Yung-Ching Tseng
    本研究由理財素養與理財知能兩部份的論述與比較開始,說明理財教育內涵與可能之投資效益。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理財素養的重要性獲得了國際認可,被認為是一個人重要的生活技能。許多國家將理財教育納入學校課程內,並設計專門的課程綱要。在學校中實施理財教育課程被認為是最有效、公平的方式,能夠影響一整個世代人群。理財素養是一種人力資本,透過理財教育,就能累積國家的人力資本,促進社經發展。研究發現理財教育課程有助於提高理財責任與決策、所得與職業、金錢管理與規劃、信用與借貸、風險管理與保險、儲蓄與投資等Jump$tart聯盟K-12 個人理財課程標準的六大主題,此外理財課程具備提升金融服務業效益、個人身心健康、工作與理財滿意度、思辨和分析能力等效益,同時能產生知識與技能外溢性與促進國家經濟發展。
  • Item
    全球化與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10-??) 洪泉湖
    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的一個大趨勢,可是全球化會不會導致經濟的一體化和文化的一致化?也即邊陲地區的弱勢族群,會不會受到核心地區強勢族群的再次掠奪與同化?這是大家所擔心的。本文從「在地全球化」的觀點,認為情勢應不致那麼悲觀。 接著,本文從「在地全球化」的觀點,來看待臺灣原住民的文化傳承與發展,而認為這項工程是可以順利進行的,因為臺灣原住民的文化充滿了本土性與獨特性,而臺灣主流社會和國際上的許多事例,也都提供了良好的佐證,只是在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當然必須注意若干策略作為。 最後,本文以臺灣原住民族的部落重建為例,來說明原住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可能性,同時提供若干建言,期待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發展,或許能成為臺灣邁向全球化的一項重要內涵。
  • Item
    公民與公民教育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1-06-??) 蕭揚基
    本文環繞著「在邁入二十一世紀之際,我們應如何看待公民角色、以及如何確立公民教育的發展方向?」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文中首先指出政治文化中的「公民」理念的發展,緊接著分析公民與民主政治體系的關係,以它為基礎探討發展公民教育時應思考問題,並以之作為準據討論我國公民教育發展方向。筆者想再強調的是:在邁入新世紀的過程中,透過學習性的公民教育,讓公民對公共生活能有所覺醒,能主動參與公共領域事務,且能促成公民的成長以適應未來社會的巨變,這將對於我國社會發展具有深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