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新北市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入班協助或訓練之現況調查(2021) 陳方盈; Chen, Fang-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入班協助或訓練知能與執行現況,並討論不同變項之資源班教師差異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及焦點團體訪談,以新北市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為研究對象,參與研究對象共154人。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質性分析呈現;研究結果如下:一、資源班教師在入班協助或訓練普遍具備相當知能程度。二、資源班教師在入班協助或訓練知能上,因「不同資源班教學年資」、「不同個案管理數」、「不同學校規模」而有顯著差異。三、資源班教師在入班協助或訓練部分項目執行程度略低於知能程度,尤其在: 「科技輔具使用訓練」、「家庭訪視」、「協同或示範教學」。四、資源班教師在入班協助或訓練執行上,因「不同教師資格」、「不同資源班教學年資」、「不同個案管理數」、「不同學校規模」而有顯著差異。五、資源班教師實施入班協助或訓練時,成功的要素有:「多元收集個案資訊」、「評估適合的項目與計畫」、「團隊合作」、「計畫性的褪除協助」。根據本研究結果,分別對教育行政機關、資源班教師與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提供後續之參考。Item 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參與志願服務與生活適應之研究(2021) 簡秀雲; Chien, Hsiu-Yun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與臺北市之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參與志願服務情形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並瞭解參與志願服務與學校適應之現況、差異情形及其之間的關聯。研究方法以「大學生學校適應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並以88名自閉症學生為研究對象,將蒐集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等進行應用統計分析討論。茲將主要發現歸納如下:一、 就讀不同學院類組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學校適應、生活適應、學習適應、社會適應、生涯展望及自我決策的表現具有顯著差異。二、 不同學業表現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學校適應、生活適應及學習適應的表現具有顯著差異。三、 有、無戀愛經驗的大專自閉症學生在社會適應具有顯著差異。四、 參與志願服務的方式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生涯展望具有顯著差異。五、 參與志願服務自覺和家人關係變化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社會適應具有顯著差異。六、 參與志願服務自覺和朋友同儕關係變化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學校適應、生活適應及學習適應及社會適應具有顯著差異。七、 未來一年願意持續服務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學校適應及社會適應具有顯著差異。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教育主管機關、學校行政單位及後續研究參考。Item 思覺失調症青年重返校園之學校適應歷程(2020) 陸怡芬; Lu, I-Fen本研究採敘事探究,旨在了解思覺失調症青年罹患疾病後的學校適應情形。邀請四位在中學時期罹患思覺失調症的青年擔任研究參與者,以半結構訪談大綱蒐集其生命經驗,針對研究發現提出以下結論。 首先,青年罹患思覺失調症後,因自身及家人缺乏精神醫療概念,治療配合度不佳,生活飽受疾病干擾。同時,學校適應出現許多困難,難以參與課堂活動及遵從規範,無法勝任學習任務,人際關係以負向經驗為主。當其住院治療後,配合藥物治療,情緒症狀改善,精神症狀獲得良好控制,讓其能夠重新開始學習,學習動機及能力皆有所提升。出院重返校園後,持續接受治療,緩解的精神症狀,能因應學校環境與要求,但學業學習是主要壓力,如採取問題解決或自我調適的方式,得以勝任學習任務,而其常規適應普遍良好,人際關係以正向經驗為主。 再者,從思覺失調症青年重返校園情形發現,良好疾病控制及正向心理特質是學校適應的關鍵,如採用問題解決或自我調適的因應方式,能促進其學校適應狀況。另外,社會支持是學校適應的助力,家庭支持則是重要基石,家人支持治療的態度,有助其疾病獲得控制。而重返校園前的日間病房醫療教育復健模式,能為其重返校園預作準備,有利出院後的學校適應。 最後,從思覺失調症青年重返校園經驗發現,滿意的學校適應經驗,有助其改善內在心理狀態,重新獲得希望感,教育在復健過程扮演重要角色,有助各項社會功能提升。思覺失調症青年在治療後症狀能獲得控制,但治療並非治癒,其會發展出疾病因應方式,學習與疾病共處。 基於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思覺失調症青年、思覺失調症青年的家人、學校系統及醫療系統等給予不同建議,期盼思覺失調症青年的需求及復元發展能獲得更多關注。此外,根據本研究限制,亦對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參與準備班之國小一年級普通班自閉症學童學校適應情形探究(2010) 陳秋惠; Chen,Chiou-Huei本研究針對五位參與準備班之自閉症學童,運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入班觀察以及對自閉症學童、家長和導師等人進行深度訪談等方式蒐集相關資料。本研究之目的是藉由了解參與準備班之自閉症學童在小學一年級普通班之學校適應情形,包括生活、社會與學習適應等三大面向,進一步對準備班的實施提出相關建議,期望能加強其入學準備度以提升其入學後之學校適應表現。 研究結果發現:(1)五位自閉症學童入學後在生活適應部份,特別是學校作息與常規遵守表現良好;(2)五位自閉症學童在社會適應部份均表現出與人互動之渴望,但大多缺乏社會互動技巧。(3)學習適應的部分則除了原本能力落差較大的一位學童之外,其餘四位學童在學習適應的部分則有不錯的學習參與和學習成就表現;(4)自閉症學童、家長與導師三者對於學校適應感受與重視層面各有所不同;(5)準備班對自閉症學童生活適應之學校作息與常規遵守等部分有明顯的幫助,然而其在社會適應部份之幫助則較不明顯;及(6)準備班實施雖未特別強調學習適應,但其在基本學習技能的建立對學童之學校適應亦有幫助。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一步對準備班實施提出延長準備班實施時間、納入社會技巧課程之規劃等相關建議,期盼準備班之實施能對自閉症學童有更大的助益。Item 智能障礙學生升學高中職之決策因素及入學後學校適應情形之研究(2019) 許珈菲; Hsu, Chia-Fei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智能障礙學生升學高中職決策因素及入學後學校適應評量情形。採自編「智能障礙學生升學高中職決策因素及入學後學校適應之學生調查問卷」及「智能障礙學生升學高中職決策因素之家長調查問卷」,郵寄送出學生及家長問卷各161份,回收正式有效問卷各128份及131份。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積差相關進行分析。所得結果略述如下: 一、智能障礙學生在升學高中職決策過程中有良好的參與程度。 二、不同性別、就讀不同高中職班型及不同國中教育安置之智能障礙學生,在升學高中職決策中有不同的參與程度。 三、智能障礙學生及家長對升學決策因素各向度的重視程度普遍一致,最主要決策因素皆為「學生興趣喜好」。 四、不同性別、就讀不同高中職班型及不同升學管道之智能障礙學生,對升學決策各因素向度的重視程度有所不同。 五、智能障礙學生入學高中職後學校適應情形有中上水準,而以「常規適應」表現最佳,「人際適應」最不理想。 六、不同背景變項之智能障礙學生在入學高中職後學校適應情形有所不同。整體而言,女生、就讀高中職普通班及國中安置普通班者適應較好。 七、智能障學生升學高中職之決策因素中的「高中職學校」因素,與其入學後學校適應有低度正相關。 本研究亦針對教育行政單位、學校及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期能做為未來特殊教育發展與改善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