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PTR-F家庭支持模式對發展遲緩行為問題兒童及父母之研究
    (2020) 羅美雯; Lydia M. V. Loh
    過去的研究證實,以家庭為本位的介入方案可以有效幫助父母處理兒童在家中所出現的挑戰行為以及減少父母的親職壓力。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探討以家庭為本位的預防-教導-增強介入模式(Prevent-Teach-Reinforce for Families, PTR-F)對於具有挑戰行為的發展遲緩兒童之家庭的影響。本研究以兩個家庭有出現挑戰行為問題的發展遲緩兒童為研究對象,並採用PTR-F 模式作為以家庭為本位的介入,並探討孩子挑戰行為之變化、兩位母親對於孩子的行為支持計劃(Behavioral Support Plan, BSP)之執行精準度,以及團隊(研究者和母親)在介入過程中之精準度。PTR-F模式主要分五個階段實施:(一)組隊(Teaming);(二)評量(Assessment);(三)介入(Intervention);(四)教練(Coaching);(五)評價(Evaluation)。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撤回實驗設計,整個實驗為期約四個月。在實驗結束時,研究者透過訪問兩位母親所得的質性內容,建立本研究之社會效度。研究結果顯示,兩位孩子的挑戰行為在實驗階段間變化(基線期一至介入期一;基線期二至介入期二)具超過50%之差距。此證明了PTR-F模式對兩位孩子的挑戰行為具有明顯的介入效果。此外,兩位母親也達到了平均值80%以上的高執行精準度以及平均值90% 以上的高介入過程精準度。本研究的觀察者間一致性為95%以上。最後,本研究亦討論PTR-F家庭介入模式的建議和限制,並提出未來PTR模式之執行和研究之建議,以供相關研究與實務人員參考。
  • Item
    以正向行為支持改善學齡前ADHD幼兒之行為問題
    (2020) 張珺涵; Chang, Chun-Han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運用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於ADHD幼兒課堂行為問題的改善成效。研究對象為就讀臺北市某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中班幼兒一名,研究方法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中的跨行為多基線教學模式以進行本項研究。 本研究的自變項是以功能評量做為基礎的正向行為支持計畫;依變項是減少課堂行為問題及增加正向行為之成效。首先研究者與同一班級之協同教學老師直接觀察與記錄以了解個案行為問題的功能,由功能評量結果擬定正向行為支持計畫。本研究介入過程包含基線期、介入期與維持期三個階段,蒐集觀察資料,並以目視分析法與C統計做分析,最後再與參與教師進行訪談,以了解本研究之社會效度。 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一、正向行為支持計畫能改善ADHD幼兒之行為問題與提升正向行為,具有立即成效與維持成效。 二、班級協同教學老師對正向行為支持計畫表示肯定。 本研究之建議如下: 一、正向行為支持計畫需事先運用功能性評量再執行,才能有效改善學生行為問題和增加正向行為的習得。 二、倘若能邀請家長參與執行計畫,將正向行為類化到家庭表現,相信會具有更長遠的效應。
  • Item
    正向行為支持對改善國中智能障礙學生課堂行為問題之成效
    (2017) 陳祥瑀; Chen, Hsiang-Yu
    本研究旨在探討正向行為支持對於智能障礙學生課堂行為問題的處理成效。研究對象為就讀新竹市某公立國中一年級男學生一名,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研究中的ABM教學設計來進行研究。 本研究的自變項是功能評量為基礎的正向行為支持;依變項是減少課堂行為問題及增加正向行為之成效。首先研究者對教師與家長進行訪談和直接觀察了解個案行為問題的功能,發展以功能性評量為基礎的正向行為支持。本研究介入過程包含基線期、處理期與維持期三個階段,蒐集觀察資料,並以目視分析法與C統計分析之,最後再與參與教師與家長進行訪談,以了解本研究之社會效度。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正向行為支持能有效抑制研究對象之課堂行為問題 二、正向行為支持能促進研究對象的正向行為 三、正向行為支持對研究對象之正向行為具有維持效果 四、正向行為支持的社會效度良好